别了,只为一纸参赛证书

 

从“别了,毕业证书”,到“别了,只为参赛证书”,这是两个时代的特征。...



——TechECR记者 张戈

“辍学创业”,曾经是一种可以炫耀的天才资本,也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但时过境迁,切勿再盲目模仿。别了,毕业证书——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有“围墙”时代的标志。毕竟上一个时代的大学校园,只有封闭的围墙,没有开放的平台。也就是说,辍学的天才们如果留在大学校园,他们必将获得更多资源。

平台有为的成就感
言回正传,2019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简称:物联网设计竞赛)已经启动,其不是选秀式的追踪风口投资,也不是进京赶考博个功名。全新的“产教融合”模式,改变竞赛中对名次和过程的定义,全新的资源配置,也为开发者提供了全周期孵化服务。
讲座现场


物联网设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主办,物联网领域唯一的学科竞赛。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各类参赛院校超过800余所,累计参赛师生近40000人次。而截至目前,2019物联网设计竞赛,已经有国内460余所高校,近2000支队伍报名,近10000名学生和指导教师注册参赛。

如此备受关注,只因“产教融合”模式已经改变。虽然最终入围总决赛团队只有120支,入选率不足5%,但100%的团队将收获成就感。虽然报名人数已近万人,但他们目的都不是为了一纸参赛证书,也不是为在简历中,增添漂亮的一笔。

2019年物联网设计竞赛,由华为冠名。此前,华为生态大学已经通过华为ICT学院项目,与全国270多所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而此次冠名设计竞赛,就是华为“产教融合”模式在物联网领域的落地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命题是本次物联网设计竞赛所有合作伙伴中,唯一选题超过200支队伍的选题

同时,也是因为华为的参与,物联网设计竞赛首次引入了“华为式平台思维”,即以人才平台、技术平台、应用平台、生态平台,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人才平台,将解决物联网发展瓶颈,推动产业后备力量培养;技术平台,将大幅度降低应用开发上线周期;应用平台,将使微分应用场景融入端到端解决方案;生态平台,将联接“教、企、用”产业链,孵化优秀创业团队,实现优质应用成果转换。
“矛盾”的物联网
话题由此展开,首先简述物联网矛盾的产业背景。物联网可称为“数字中国”的末梢神经,应用已经遍及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消防、智慧环保、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医疗健康、食品溯源、情报搜集等诸多领域。甚至可说,物联网的产业规模和应用场景,要远远超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美元,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将超过500亿台。但同时据《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人才缺口将到达102万人。

这就是“矛盾”的物联网,百万级的人才缺口,要应对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产业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快速发展。而“产教融合”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华为希望由“技术平台、应用平台、生态平台”,共同支撑 “人才平台”的构筑。基于技术平台,开发者可从零起步,进而逐步熟悉应用场景;基于应用平台,应用场景将融入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基于生态平台,解决方案才能不被束之高阁,才是实现自身商业价值。
端到端的“技术平台”
进一步说明,“技术平台”对人才培养,以及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价值。本次竞赛引入华为OceanConnect开发中心,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在平台层面,开发中心提供流程化引导,使“零基础”的开发者,也可根据指导,快速掌握全流程开发;在应用构筑层面,开发中心提供Web IDE图形化设计,通过简单的拖拉拽等操作,即可完成应用开发;在设备开发层面,可以自动生成端侧代码,一键上云不是梦。尤其是在线自助测试方面,为业界领先,支持开发者自助完成端到端测试,并一键式生成测试报告。

同时,华为IoT除了提供从芯片、模组、接入到应用开发的全覆盖,还鼓励开发者,同步使用华为云的EI服务,强化应用的数据分析能力,实现端到端的行业应用集成。
有讲究的“赛道”选择
上述即为“技术平台”的价值。此外,华为此次向高校学生推荐的“赛道”选择,也颇有讲究,此即为“应用平台”。不能奢求大学生像IT方案商一样,对应用场景有深刻的理解;也不能苛求大学生像IT方案商一样,设计研发端到端的完整解决方案。

但在细分应用中,寻找微分用场景,也是不错的切入点。21日,设计竞赛前期全国7座城市的巡回技术讲座,在西安长安大学落下帷幕,华为重点介绍了智慧路灯解决方案,并现场指导学生使用“小熊派开发板”进行实操演练。“小熊派开发板”由华为合作伙伴提供,通过“平台操作”、“设备开发”、“应用开发”和“业务调试”四个步骤,华为IoT工程师可手把手指引现场学生,利用开发板实际体验快速开发的流程。
学生使用“小熊开发板”实操演练


有何价值?智慧路灯承载着Wi-Fi基站、充电桩、广告屏、行车流量监测、基础设施监测、水位监测、环境监测(温度、湿度、PM2.5)等多种功能。开发者选择其一,都可形成有价值的场景应用,而细分场景应用,就可融入华为生态伙伴的“应用平台”。
生态平台多元孵化
由此可见,华为提供的“应用平台”,已经与其“生态平台”形成衔接。其实,物联网设计竞赛连续举办五届,其中一批参赛团队,已经通过竞赛平台,成功走向创新和创业道路。举例说明,2015年创新奖作品“感知i家”,其创业团队已获得数千万元投资。

而华为的“生态平台”,则提供了除投融资之外的,另一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基于华为云、AI、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华为构建了统一开放的全栈式物联网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华为IoT已在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领域聚合了3000+合作伙伴、覆盖50+细分行业,其中已有1000+伙伴的联合解决方案实现了规模商用。此即为华为提供的“生态平台”,与投融资支持相比,“生态平台”还为开发者开放了销售渠道、服务渠道,帮助开发者更为贴近用户






最后说一句:从“别了,毕业证书”,到“别了,只为参赛证书”,这是两个时代的特征。在封闭的校园,科技天才选择“别了,毕业证书”,而在开放的校园平台中,开发者不再为了一纸证书参赛。华为冠名了一次竞赛,也联接了一个产业、联接了一个生态。其通过“技术平台、应用平台、生态平台”,支撑了“人才平台”;也通过“人才平台”,推动了物联网产业“教、产、用”的协同发展。


    关注 华为企业业务中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