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固镇:淮河岸边汉兴之地 精美石壶玉质金声

 

这里是汉兴之地,它见证了一个盛世的崛起;这里是胜利之城,它铭刻着民族复兴庄重的誓言。...

CCTV-10
2019.5.28 12:41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安徽省 固镇篇

固镇篇 预告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首《垓下歌》,留下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末路嗟叹,也演绎出“霸王别姬”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古歌涉及的楚汉之战,正是以淮北平原、安徽省境内这个叫垓下的地方为中心而展开的。2000多年过去,延用了垓下地名的村庄,依旧保留着当年的痕迹,用古老琴书一遍遍吟唱着久远的传奇。
为了纪念这场战事,汉高祖刘邦在垓下设立了谷阳县,后来,人们根据“谷”字的音、意结合,为这座小城取下了新的名字——固镇。
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垓下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当地近60个有关垓下的民间故事汇编而成的《垓下传说》,则在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擎汉文化,俯首探前史
 “伸手摸着秦砖瓦,抬脚踢着汉文化。”
固镇县濠城镇垓下村,百姓家家收藏着汉砖瓦当、古钱币,甚至兵器。大量汉代遗迹的发现,吸引了众多考古研究机构的目光。

2009年,安徽省开始新一轮针对垓下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该工作意外发现了一处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城址,是淮河流域该时期城址的首次发现,距今约有4800年。


随着垓下古城址的探明,它的城址布局、房屋结构以及当时人类生活形态,便清晰地呈现在了今天人们的面前,这为大汶口整个文化阶段的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判断又增添了一项极有力的证据。


“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因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位置,被评选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今天,包括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和考古研究机构把固镇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地,并在这里相继发现了307座不同时期、保存完好的文化遗址。
文脉源长诞佳话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典籍。
他的作者,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许慎,曾在固镇为官,著书立说,并写下了《说文解字》。
文化的种子被许慎播种在固镇这片土地上,耕植出固镇世代的文脉相传。文化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传为佳话。

2011年,由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语言学专家组成“天津方言寻根调研组”,先后多次赴安徽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录音及调研资料,并最终为天津方言的寻根溯源找到了答案。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封为“燕王”奉旨镇守北境。从安徽凤阳一路北上,他沿途征募了大量淮北地区的士兵,正是这些兵将将自己家乡的语言带到了北方。

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录进了新版的《天津通史》中。
烽火虽灭,勿忘坚韧
1938年2月,日军开始沿津浦铁路向徐州推进,在固镇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尽管在日军的残暴行径下最终沦陷,但固镇,在烽火里的坚韧与不屈值得铭记。
欧兴田,固镇人,参加过淮北抗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离休干部。为了实现对战友的承诺,他用30年的时间寻找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友遗骨,并亲手为烈士们建起了一座陵园。


2016年,欧兴田过世,他的儿子接过了父亲的陵园守护工作。按照遗愿,老人的骨灰被撒在了陵园内。临走前,老人说,要让后人记住历史。
石壶:出自天然,成自雕琢
固镇石壶是安徽特有的民间工艺品种,最早出现在清代晚期。一些石雕匠人,为了将选用了当地特殊石材的作品与其他地区的石雕艺术品有所区别,开始将石雕的艺术想像赋予在一些生活器物上。乐器、石杯、石壶,成为匠人们精湛技艺的另一种表达。


石雕艺人王世祥沉醉于此40年,只为做出一把“玉质金声”的好壶。
距离固镇县30公里的石磬山,是全国唯一出产磬石的地方。这种能发出金属声响、存量极为有限的神奇石材,正是制作固镇石雕茶壶的原料。
精心选料,再经一月的精雕细琢,当王世祥在壶底刻下“谷水之阳”的印迹时,一把崭新的固镇石雕茶壶便开始了它今生的传奇。
固镇,用蕴藏着的丰富文化宝藏呈现出淮北平原的历史变迁。这里是汉兴之地,它见证了一个盛世的崛起;这里是胜利之城,它铭刻着民族复兴庄重的誓言。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固镇篇》

播出时间:5月28日  12:41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李林倩 丁月(实习)


    关注 央视科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