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有多“富强”?这些奇怪现象告诉你

 

自豪与憋屈交织...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话题

音频

探究

视频

问答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628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大宋的三百年历史,真是自豪与憋屈交织。

作经济总量远远甩开汉唐,城市经济空前繁荣的大宋,“富宋”名号从来响当当,那如宋词般精美的文化,风情万种的优雅生活,也叫多少历史票友们身不能至,恨不得一跺脚穿越去。可这么个财大气粗的王朝,除了有些时段雄起过,大多时候却腰杆子软。北宋的时候,就是花钱买和平,“买”到半壁山河玩完后,南宋年间更是一跪到底,几乎是跪着被人端了临安城。煌煌史册里的各种憋屈,让人不住叹气。

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可这经济高度繁荣的“富宋”,为何依然被打得惨?

如果看懂了下面三桩怪事,这件叹气事,不但不难懂,相信,更有超越历史的思考。

“奇怪现象1”:城市繁荣,农村极穷

“富宋”富得让人眼热之处,就是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但大宋上下,是不是都“富”到这程度?宋太宗也曾这么认为过,还当着群臣的面自夸过,却被老直臣吕蒙正一怒打脸:“臣尝见都城外数里,饥寒死者甚众”——皇上您醒醒,大宋农民还饥寒交迫呢!

到了号称“盛世”的宋仁宗年间,在这个皇帝仁慈且满朝“多名相”的年月里,司马光韩琦王安石们笔下的北宋农村,却更穷到触目惊心:哪怕在富庶的东南地区,也常见大片良田荒芜,青壮年劳动力大量逃亡,甚至还有人藏身山中,摇身变成“盗贼”。村村人烟稀少,只剩了满眼老弱。翻翻他们的奏折甚至诗词,说到农村,满是悲惨哀叹。



堂堂“富宋”,农村真的穷到这地步?事实是,比这穷的更严重。

宋朝“不遏兼并”,贫富分化本就严重。偏偏大宋冗官成堆“冗费”扎堆,还要大把岁币买和平。农业税赋也就大头,除了正常的“两税”外,宋朝农民还要交“农具税”“身丁钱”“牛皮钱”“鞋钱”等多种杂税,多的要交几十种。负担十分沉重。

而且以司马光的说法“有一村多豪户,税不可督”。宋英宗《会记录》统计:掌握宋朝百分之七十土地的有钱人,从来一分钱农业税都不交,百分百的农业税,压在剩下的苦农民身上。照包拯的呐喊说,那真是“重率暴敛,日甚一日”,玩命的压榨。

如果说宋朝田赋坑农民,那么劳役专坑稍有钱的自耕农。哪家农民稍有点钱,立刻被官府盯上,委派组织劳役,服一次役就倾家荡产。闹的农民们“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不敢多种一桑,多置一牛”。宁可过苦日子,也不敢有钱——勤劳致富?下一年就让你破产。

这坑爹的农业政策,造成了大宋奇怪的畸形繁荣,更让两宋吞够了苦果:“两宋的农民起义,三百多年里闹了四百多次。为镇压农民起义,更要不断扩军。宋辽和平的一百多年里,大宋禁军从一二十万暴增到一百万,“冗兵”成了巨大负担,甚至越和平负担越重。恐怖的恶性循环,纠缠两宋几百年。

“奇怪现象2”:贸易赚钱,国家缺钱

“富宋”另一桩亮点,就是发达的贸易。特别是《澶渊之盟》后的宋辽贸易,照近代许多学者夸耀,那真是赚海了去,甚至还有“宋朝战场上没打赢辽国,商场找找回来”的高论。账面上的数字,也看上去大赚:仅一个河北榷场,每年就收入四十万钱,直追宋朝“买和平”的岁币数字。



但奇怪的事情来了:宋辽贸易火热持续几十年,宋朝的铜钱,却比赛跑似的往外奔。以至于“公私上下苦乏铜钱,百货不通”,成了严重的“钱荒”现象。而宋朝大臣郑阶出使辽国,却看到辽国“其给舆箱钱,皆中国(北宋)所铸”。明明“赚”辽国的钱,怎么大宋的铜钱,全跑辽国来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北宋的贸易利润太水。比如每年赚辽国四十多万钱的河北榷场,其赚到手的可不都是货币,而是包括了“银钱、布、羊马、橐驼”等各种物资,虽说总价四十万钱,其实硬通货极少。

但大宋出去的铜钱,那就多了。因为辽国人不傻,别看生产落后,但会打贸易战。

辽国人的常见套路,就是诱使宋朝铜钱消费。宋朝商人到辽国境内贸易,入境就要被征收铜钱。还故意向大宋大量销入奢侈品,比如辽国特产的北珠,就惹得北宋权贵疯抢,到了宋徽宗时期,宋朝更是动用府库储备,年年辽国爆买北珠。以至于“中国(北宋)倾府库以市无用之物”。另外辽国还动用资源优势(铁矿多),铸造大量假铁钱,兑换北宋真铜钱。于是“泻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人家拿到手的,都是硬通货。
而辽国“贸易战”更惯用套路,就是强买强卖。比如牛羊贸易,辽国卖给北宋的牛羊,大多是老病牲口,且点名要大宋拿钱买。宋神宗年间,大宋一次花四十万缗钱从辽国采购数万只“好羊”,运到汴京就成了一堆羊尸。不买行不?一听“不买”,辽国就是各种变脸,动辄把“撕毁《澶渊之盟》”挂嘴上,总能叫大宋乖乖买。

如此简单粗暴的“贸易战”套路,大宋就真忍着?听听宋仁宗原话:“先朝置互市以通有无,非为计利”。只要不打仗,吃亏咱就认了。于是多年贸易,表面赚钱的大宋,也就各种忍。结果就如大臣张方平叹息:“百年之积,谓存空薄”——大宋的家底,就在这账面赚钱的“贸易”里,活活被坑成空账。

“奇怪现象3”:前线着急,后方扯皮

宋朝军事的一大槽点,就是前线缺自主权。自从宋太宗以后,越是重大战役,越要前线将领乖乖听话,等着后方君臣们“讨论”出结果再打。如此操作,也曾被赞誉为“先进的参谋制度”。可如果参考具体战役,这“先进”的操作,却是常见扯皮。
比如宋真宗年间的灵州战役,当时党项首领李继迁崛起于河套,重兵围困西北重镇灵州。之前多次挽救唐朝国运的灵州,此时也是宋朝战略要冲。只要灵州在手,大宋就能掌控河套草原,国防意义不可估量。对这“丢不起”的坚城,宋真宗也高度重视,召集群臣集体商议,然后就变成左一个主张右一个主意。灵州守军浴血奋战数月,盼援军盼到望眼欲穿。汴京城里的“精英重臣”们,却只在桌上反复扯皮。

扯皮到咸平四年(1001)十二月,宋真宗终于任命了王超为统帅,集结了六万援军。那是不是该火速出发救援了?别急,“怎么打”的问题,大臣们还没吵出结果呢!然后又扯皮两三个月,到次年四月,王超援军还没赶到灵州,浴血抗敌近半年的灵州城,却已悲壮沦陷了。那是不是要打回来?却见王超将军脚底抹油,带兵迅速跑回汴京——可不能自作主张打,得听人家扯皮呀。

再然后?再然后满朝文武,就都失了声,全当没这回事。对大宋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灵州城,就这么在扯皮中丢了。
这种“前线着急,后方扯皮”的操作套路,在北宋一百多年历史上,也绝非第一次。多少宋军原本稳赢的仗,就在后方瞎指挥的扯皮里,活活“扯”成了大败仗。甚至金军南下,汴京被围的危急时刻,北宋的朝中重臣们,还是不忘了扯皮,惹得汴京百姓编出“十不管”的民谣讽刺。接下来,就是汴京沦陷,靖康之耻,“扯”到半壁山河破碎。

这样一个发展畸形,妥协求安,且运转严重低效的王朝,纵是拥有账面上的“富”,依然,有富无强。

参考资料:《宋史》、《辽史》、《宋代经济史》、《文献通考》、《四库全书》

往日文章精选:

“北宋缺将,南宋缺相”,这种说法正确吗?

唐朝与日本的一场海战,打服日本换来东亚三百年和平


    关注 我们爱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