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给600家长发短信,仅3人回复:教孩子自理为何不受家长欢迎?

 

获取《3~6岁儿童自理能力对照清单》:一个简明的清单,养育一个独立的孩子...

1.  学前需要教什么?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育儿讲座。

暖场环节,主讲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最想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请写出 10 个。

要求是:不交流,说实话。

大家写完了,老师又说:如果这 10 种能力,你必须放弃一半,你会留下哪 5 种?

家长们删得很痛苦,甚至有人希望老师能先帮忙分析一下。

最后,老师又说:学龄前,如果这 5 种能力只留下一种,你会留下哪种?

这 3 个问题,迫使我在短短 3 分钟内,理清了未来 3 年的养育思路。

我最后留下的是:自理能力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有很多(我发现很多家长真的写满了 10 项),但养育必须要围绕孩子的需求去展开。

学龄前,自理能力才是培养孩子其他能力的根基。

2. 到小学阶段,差距就会拉开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早期的认知来自生活实践

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孩子就要自己吃饭、上厕所。如果孩子自理能力不足,这些每天必须面对的事情,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情绪,不仅影响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认可,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



图源:pexels相反,那些能熟练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的孩子,也更容易从中获得自信。

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动手能力越强,动作越娴熟,大脑皮层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就越紧密,孩子大脑的相关区域就越发达,也意味着孩子越聪明。

这些优势叠加在一起,能够正向作用于孩子的成长,帮他打下成长的基础。这种差距,到小学阶段就会明显拉开。

一位做小学教师的朋友举过一个例子:

她的班上,坐在第一排的两个孩子,从开学的第一天,就引起了她的注意。

小女孩做事麻利、有序;小男孩打开书包,总是不知所措,似乎总在找东西。

小女孩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小男孩还在找铅笔,找橡皮。

小女孩事情都做完了,小男孩才刚刚进入状态。

整个第一学期,几乎都处在这种状态。

小女孩自理能力强,做事有条有理,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突出。

而小男孩,总在适应和处理各种生活问题,很难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朋友感慨说:自理能力不足,会拖孩子学习的后腿,这种差距,到小学阶段就会拉开。

3. 家长为什么不重视?

自理能力,是学前最迫切要培养的能力,但家长们的态度如何呢?

下雨天,你在小学门口观察一会儿就能发现:

送孩子进校门的家长,八成是一手搀娃、一手撑伞,身上还背着娃的书包。

到教室门口,有些老人还会蹲着,甚至跪在地上,给娃换鞋。而孩子,一边跟同学打招呼,一边还频频埋怨。



杭州一小学的校长观察了半小时后,给全校 600 多位家长发短信,提醒他们:孩子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

可没想到,只有 3 位家长回复,而且都是短短的两个字:收到。

这位校长在朋友圈吐槽:我大概做了一件不受老师和家长欢迎的事,短信发出后,从没有过的寂静,明显感觉到家长们都觉得「麻烦」。

她也因此被网友称为「最郁闷校长」。

这位校长的「郁闷」,也引发了社会对家庭教育的热议和反思:为什么在家长眼中让孩子自己做事是一种麻烦?

很简单,培养自立需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就眼前来看,代劳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

于是,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孩子欣欣然想自己拿筷子吃饭,家长无法忍受不整洁,抢过来喂饭;

孩子把鞋子穿反了,家长不能忍受孩子「磨蹭」,帮孩子穿好;

孩子试着帮妈妈洗菜,水洒了,袖子湿了,家长会制止:别给我添乱了,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殊不知,在孩子该学本领的阶段,我们怕麻烦,将来反而会积压出更大的麻烦

小时候,孩子什么都想尝试,在玩乐中,顺理成章就能培养起自理能力。否则,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依赖,就会「越大越懒」

其实也不是孩子变懒了,而是自理的主动性早就被扼杀了。

有的家长会觉得:自理不就是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吗,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没错,这些初级的自理能力,大了,自然就会了。

但是,如果孩子自我服务的意识没有培养起来,大了会了,但他不愿意干怎么办?

培养自理能力,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习惯和独立自主。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



图源:网络他 2 岁掌握 1000 多个汉字;

4 岁基本学完初中阶段的课程;

8 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

13 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

17 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就在他 20 岁那年,读了 3 年的硕士,却被学校劝退了。

原因是魏永康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最后连考试和写毕业论文都能忘记了

也难怪,之前母亲一直陪读,魏永康什么事都不用插手。在高中的时候,魏母还亲自给儿子喂饭。

得知儿子被劝退的消息,魏母悔不当初:我心想,他人这么聪明,离开我很快就能学会,没想到他已经形成习惯,改不过来了……

4.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❶ 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

很多孩子跌倒了,不拉他就不起来,为什么?

主要还是缺乏自我服务意识,他觉得跌倒了,大人就该哄着拍着把他抱起来。

换句话说就是,大人没给他自己爬起来的机会,导致孩子觉得扶他起来是大人的事。

培养自立的孩子,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他的自我服务意识,让他从心里认同「自己的事情,就该自己干」。

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有的妈妈会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你不妨换个说法:「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

此外,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比如,2 岁的孩子想自己丢垃圾,千万不要阻止。

非但不阻止,在排除危险的情况下,还要鼓励孩子把主动做事的热情延续下去。

❷ 教给孩子必要的技能

想让孩子自己做事,最好传授给他一些生活技能。

比如,让孩子观察妈妈是怎么刷牙、洗袜子的,爸爸是怎样整理书柜的。

也可以帮孩子拆解步骤,降低做事的难度。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

以穿衣为例,你可以让孩子:

先找到衣领,分清前后;

再找到两只袖子,先穿右手,攥紧拳头「钻钻钻,啪——」,伸开手指,完成一边!

然后左手,同样握紧拳头钻山洞。

最后,拉上拉链,完成!

你还可以给这项技能起个酷炫的名字,比如「光速」,这样孩子一边穿,一边喊口令,就不会觉得枯燥。

掌握了技能,动作熟练了,孩子就会更愿意主动去做。

❸ 做孩子问题的「过滤器」

有妈妈担心,让孩子自理,孩子会不会产生「连妈妈都不帮我」的想法?

大家需要明确一点:培养孩子自理,不等于放任不管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雷德克斯给出的建议是,父母要做「过滤器」,过滤出孩子可以应付的,或者稍稍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

有时候,哪怕是孩子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性的帮助

比如,前面提到的穿衣服,很多三四岁的孩子自己能穿上,但最后系扣子、拉拉链的步骤还有一些挑战性。

那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单独完成前两个步骤,孩子需要你帮他系扣子,你再出手相助。



图源:纪录片《幼儿园》这样,孩子能参与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关键时候能得到大人的帮助,他也会更愿意去尝试。慢慢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会增强。

5. 小 结

真正的成长,只能让孩子自己来!

如果孩子3 岁了,你还在给他穿衣、喂饭;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了,每天早上都要上演一场生离死别的哭闹;

如果孩子跟小朋友抢玩具,你总是忍不住冲上前去;

如果孩子上小学了,你每天都要陪写作业……

请务必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自理能力有很强的「时效性」,最好在学龄前扎稳根基。错过了这个阶段,再想弥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别舍不得孩子独立。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越早,你的养育就越成功。
小 爱 说[/b]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没有可遵循的标准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不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

大家可以在后台回复关键词「对照表」,获取教育部制定的《3~6 岁儿童自理能力对照清单》哦~

更多精彩文章请戳: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