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笙、简川訸解密正午阳光的爆款经:不求另类,不跟潮流 大咖谈

 

剧研社,国剧鉴证实录!...



作者| 连翘
在一个行业里,潮流常常约等于最热门和最受瞩目,潮流究竟是什么,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以创意为本的影视行业,如何赶上潮流、制造爆款,有属于它独特的密码,要通关不是那么简单的,想要在一个比拼创意和影响力的行业里掀起属于自己的风潮,天时、地利、任何一样都不可少。

在上周刚刚结束的白玉兰奖上,正午阳光团队凭借今年上半年的两部大剧包揽七奖,这本身就是一群人造就的奇迹。
我们采访了正午阳光两位核心导演,《大江大河》的导演孔笙,和《都挺好》的导演简川訸,在这之前,两人曾合作过都市剧《欢乐颂》,再早期,两人在《闯关东》就有了无间配合。

从2005年至2019年,两人在一起以不同形式合作了数部作品,并共同经历了由山影到正午阳光的蜕变。如今,在业内都在大谈现实主义的时候,正赶上了正午阳光的强项,在观众渴望匠人精神的时候,正午这群老合作伙伴已经携手走过了第N个年份。这份闷头干活的劲头,在近六年内,迎来了高峰不断的丰收期。
孔笙的导戏策略:

让角色靠近演员,把能量发挥到极致
从《闯关东》到现在,许多演员从孔笙的戏中脱颖而出,很多人发现,在孔笙戏里,没有不会演戏的演员,不分年龄和出处,他们都能在孔笙的戏中找到自在表达甚至是超越性的发挥。

孔笙的导戏魔法究竟是什么?

孔笙解释说,演员分很多种,比起去把所有类型的演员往自己理想的形象上去靠,不如让他去展现自己天然的状态,再跟角色去有机结合,这种根据不同情境随机应变的导戏方式,会让演员自己找到更好的状态去诠释角色,也不会有硬坳的别扭感。

“有时候真正开拍了你会发现有些演员跟你想象中的他有所区别,这样的话你按照原来的方式去跟他沟通可能会适得其反,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那这个时候不如去把角色往他自身上去靠,把更合适的点给他激发出来。一些年轻演员更是这样,能让他靠近角色最好,不能的话就让角色去靠近他,把他的能量发挥到更好。所以不是他在某剧里更会演戏了,而是那更像他自己。”
在多年没有操作主旋律题材之后,一部《大江大河》让孔笙拿到了白玉兰最佳电视剧和最佳导演奖。对改革开放这个重要历史事件感同身受,是拍摄《大江大河》这部剧的契机,而作为60后的孔笙,跟剧中主角宋运辉、雷东宝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年龄段的人,也让孔笙对这部剧有着别样的情感共鸣。情感的投射,让这部剧收获了更多的年轻粉丝。

能够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是正午阳光作品会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何选择题材和呈现方式是每个创作者的难题。是要正,还是要奇,是迎合圈层,还是跟紧跟市场?每一步抉择都可能影响着最后的结果。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孔笙同样化繁为简,他的解读是,不要为了好看而刻意选择另类的个例去刻画,一些个例对于大众来说可能仅存在于茶余饭后,当做新鲜事来听听,过后即忘,而不具有普世性。的确,人们爱上一个故事绝不仅仅因为那里边有别人,而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欢乐颂》便是综合了当下都市年轻人所存在的最共通的问题,击中了大多数,才产生了如此热议。

没有将“爆款”挂在嘴边,但真正的制造了一部部爆款的孔笙“没想过和别人不同”。这个答案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简川訸:

《都挺好》中的当代生活图景并不夸张
早在剧本阶段,导演简川訸以为家庭戏占据大部分的《都挺好》主要受众会是70后,在探讨剧本时,简川訸常会听见工作人员讲述自己家里真实发生过的类似事件,这让大家都感触良多。但实际上,看似中庸的《都挺好》却下刀“稳准狠”,其中许多情节都触碰到了以往电视剧没有触碰到的生活里层,搭在了人们的麻筋上,征服了许多90后观众。

真实感是《都挺好》给导演的第一印象。
“能看出来,阿耐在创作这本小说时源于生活的积累和借鉴。一开始会担心有一些很撕裂的、颠覆的东西会不会让观众难以接受,但是后来还是坚持了现在这个方向,而且反响比我想象中还要大。我原以为这个剧播出之后会有一些负面的声音,但恰恰是90后这帮孩子很爱看,并且推荐他们的父母看。”

《都挺好》并不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戏,用简川訸导演的话来说,它是“热开场”,第一集就把几重矛盾摆在观众眼前,苏母意外去世,归国大哥迎来中年危机,小妹苏明玉疏离而坚硬,三兄妹之间关系微妙……当这些足够能引发后续一系列“事故”的主要脉络一股脑砸向观众时,《都挺好》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火了,并在一周之后发酵至全网热议。
媒体争相报道、解析,网友群情激奋、追剧的架势几乎可以和当年的《琅琊榜》《欢乐颂》相媲美。

紧接着,几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被建立体起来,懦弱怕事但又奇葩事不断的苏大强,定居海外的“和事佬”苏明哲,在原生家庭中被无视多年又逆袭成为女强人的苏明玉以及最受宠却一身毛病的明成,成为了剧集播出时轮番上阵的热议焦点。

导演简川訸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苏大强这个角色会受到如此关注。在家庭中“消失的父亲角色”可以出现在社会学家的口中,但观众想不到他会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电视剧中,而且性格的边边角角刻意被勾勒的如此明晰。父亲形象的颠覆彻底且一以贯之,让观众记忆深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反馈——失真。简川訸不这么想,他认为,“苏大强”是非常真实的,在生活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其实我们对苏大强的展现收了些,这个戏的几个核心事件都是因为苏大强在中间搅合出来的,我们在沟通这个角色的时候想说能不能用别的方式来演,不能让观众觉得太讨厌。如果很认真的去演的话,观众代入感会非常强。至于许多观众期待看到他的转变,但我认为如果有内心的转变会显得假了,俗话说三岁看老,人的性格是改变不的。他的悲剧在于后面爆发了阿尔茨海默症。”
相比阿耐在原小说中更加冰冷的结局,电视剧《都挺好》把结局改向了温暖和团圆。毋庸置疑的是,在以往的中国荧屏上,和家庭有着密切联系的电视剧无论中间怎样曲折离奇,但结尾总要走向合家欢,这源于颠扑不破的主流价值观和一个民族统一的心理习惯。家,聚总要好过散。但是,在网络环境已经大为改变的今天,年轻观众的点并非是以往经验可以概括和揣摩的。

事实的真相不一定是喜闻乐见的,知道了真相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但保留知道真相的权利,拨开云雾,捅破窗户纸,看见掌握自己命运的那根绳索,是这个时代年轻人想要的感觉。在成长迈向成熟的关口,表达胜过了对错,真实胜过了回避。

换句话来说,王子公主的戏码不是不受欢迎,而是不能在一个迫切寻求密码的事件上面再做粉饰,这其中,代际关系、原生家庭正好在靶心之上。短短几十年的迅速发展,让中国代际观念及需求产生了天差地别的沟壑,两代人的认知差异,大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影视作品可以用贴近生活现实的细腻描述完成射中靶心这一过程,共鸣瞬间集结,电影《狗13》是这样,电视剧《都挺好》同样在讲述着,或者揭露着这些。
不过,已经呈现的效果在必然的结局面前爆发了争议。苏明玉在家庭中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被许多观众认为是不能和解的理由。据简川訸导演透露,后面苏明玉跟父亲住在一起之后,苏大强犯病的戏删去了很多,最终展现病症的部分只是一带而过,“虽然大结局大家贴春联一片和谐,但是大年初二会有一堆事等着苏明玉。”

从与孔笙联合执导的《欢乐颂》到独立执导的《都挺好》,简川訸在都市剧上闯下了一篇天地,在现实主义大潮已然来临的时候,真实感是孔笙、简川訸们无需强调的朴实追求,在奖杯与口碑的双重认可之下,正午阳光的优势愈发显露出来。

“我们在讲一个故事,尤其是现代剧、生活剧,如果有任何一点点悬浮和飘的东西,任何一个观众都是知道真相的,所以在做这样的剧的时候,我就会去想,如果是我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正常的反应是什么,不要去想象他们怎样做,生活剧不是科幻和神话那些没有参照的类型。即使是玄幻剧,它的情感也要是真实的。”简川訸如是说。
成为爆款制造机,

正午阳光团队的共识是什么?
我们愈发明白,影视工业是群体性工作,每一环都至关重要,这个木桶理论在放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在观众眼光越来越毒的当下,正午阳光调动工作人员专业性的能力有目共睹,“处女座”剧组正是形容这份精细的工匠精神。

孔笙如此解读这种凝聚力,“我相信每个行业,不管服装、化妆、道具,每个门类都有想要做好事情的这帮人,如果领头的这个人是想把事情做好做专业的,那这些人会聚到一起,如果一个有专业精神的人发现周边的环境差,没有人把这事情当一回事,那他自己也就慢慢地放弃了。”

专注做事的一帮人聚在了一起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因为热爱。

“拍一个作品,首先是我们喜欢这个作品,爱这个作品,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项目,演员也不喜欢这个作品,导演也不喜欢这个作品,没有人喜欢它,那你拍它干什么呢?是为了市场需要,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各个行业都希望找个机会把自己的专业表现出来,只是看你给不给他这个机会。”
简川訸同样提到选择剧本的第一要素,首先就是选择感兴趣的、有感受的剧本来拍摄,而不是跟当下的市场随潮流去选择。简川訸坦言,跟风是跟不上的,哪怕是同一个题材,也要想办法去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去呈现。所谓的慢工出细活不一定是绝对的,但它是有理由的。拿《都挺好》来说,从写剧本到播出花了三年时间,而这只是正午阳光做剧时间的标配。

“一个剧本你打磨三个月跟你打磨三年,肯定效果不一样,而且在打磨得时候不断在推翻自己。正午的导演基本上是维持一年一部戏的速度,在这个团队里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做事,没有去追求热的或者快的东西,做一件事就认真做,结果好坏交给观众,只要这个过程对得起自己就行了。”
真实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造就的,那么时间都花在哪了呢?简川訸表示,艺术创作做根本的是要去体验,“姚晨在围读剧本之后主动提出要去体验生活,我们就给她在苏州找了一家机床厂,让她去和销售,和女总监一起生活。这应该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去做的事情,但在前几年可能变成了比较奢侈的事情。”
作为正午阳光团队的创作核心,孔笙对于近年来急速变幻的电视剧市场仍然是保持谨慎和稳健的态度。

“我们也会经常说到,我们可能也会有的戏拍摄不那么成功,这一天会有的,不是每一部戏都能拍好。当然这也是在提醒和告诫自己,在项目的选择上、在剧本的创作上、在各个业务部门的搭配上会更加认真,但我觉得不怕,是态度决定一切,也不能想太多而不敢去做。”

很显然,正午有一套自己的做戏原则,认准就不会轻易改变。离生活和自己太远的剧正午暂时不会去触碰,把握好现实主义这个强项仍然可以为观众输送更多好作品。
—END—
往期热文

  • 前瞻|2019年悬疑剧市场新趋势,本格推理+民国背景成主流
  • 剧外神奇“剪刀手”背后,是不可忽视的二次元文化 | 玩剧


  • “她经济”之下再添圈层爆款,短剧集或成新风口| Q1网剧复盘
  • 《新阴阳魔界》背后,是美剧六十年最强IP | 玩剧


    关注 剧研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