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三人谈丨以P2Y₁₂​为基础的抗栓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今年公布的一系列研究均显示出单药P2Y12受体抑制剂长期用于PCI 患者可行,且有一定终点事件获益。P2Y1...



今年公布的一系列研究均显示出单药P2Y12受体抑制剂长期用于PCI 患者可行,且有一定终点事件获益。P2Y12受体抑制剂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疗效增加有限,但出血风险增加明显,为了平衡抗栓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有必要重新思考阿司匹林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地位与价值。在一系列专家研讨会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李广平教授、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晓敏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余丹青教授分别就“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以P2Y12为基础的抗栓时代已经来临”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从左至右:李广平教授、陈晓敏教授、余丹青教授


Q: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伴胃肠道出血高风险时,采取单药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vs.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之间如何选择?主要考虑的方面有哪些?

丹青教授:在目前二级预防更充分的情形下,我们有了很多武器,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较低的患者,尤其是伴胃肠道出血高风险时,选择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是我们更关注的地方,而氯比格雷比阿司匹林有更好的胃肠道安全性,从它的机理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由解放军总医院开展的一项胃镜下观察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与阿司匹林100 mg/d相比,氯吡格雷50 mg/d所致的胃黏膜出血发生率在数值上更低(3.3%对9.7%)。(Figure 1)

Figure 1

解放军总医院的随机对照研究:氯吡格雷胃黏膜出血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
陈晓敏教授:在胃肠道出血风险方面,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阿司匹林直接作用于胃粘膜磷脂层,破坏胃粘膜的疏水保护屏障,直接造成胃粘膜损伤,导致溃疡形成和出血;阿司匹林的间接全身作用,抑制了环氧化酶(COX),导致前列腺素(PG)生成减少,影响了PG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与阿司匹林不同,氯吡格雷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并不直接损伤消化道。(Figure 2)

Figure 2

阿司匹林导致胃肠粘膜损伤机制

李广平教授:对于ASCVD患者,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该结果在CAPRIE研究中已得到证实。CAPRIE研究的亚组分析进一步显示,对于既往有严重缺血事件(既往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病史),合并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的患者,即绝对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的患者(绝对CV事件率5%~10%/年),氯吡格雷的疗效优势更加突出,相对风险降低幅度较整体患者均进一步增加,且临床应用氯吡格雷替换阿司匹林后,患者在治疗感受上也明显有所好转。(Figure 3)

Figure 3

CAPRIE研究:氯吡格雷vs.阿司匹林在主要终点的比较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尤其针对合并胃肠道出血及胃部不适患者,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有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优势。针对65岁以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史、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症状、合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合用NSAIDs或糖皮质激素、Hp感染、吸烟、饮酒等胃肠道出血高风险人群,2018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明确指出,若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建议每日服用氯吡格雷(I,B)(Figure 4)。

Figure 4

氯吡格雷对胃肠道高出血风险人群的安全性及疗效
Q: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长期的,在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经济负担,国家出台的“4+7带量采购”政策对提高患者依从性有着怎样的意义?余丹青教授:权衡药物的安全性与疗效性,是选择新型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重要依据;证据表明,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疗效及消化道出血风险等安全性问题方面,表现均优于阿司匹林。尤其是国家相关政策颁布后,泰嘉(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价格较集中采购前下调58%,冠心病患者的每日治疗费用仅为3.18元。且泰嘉剂量规格多样(25mg、75mg、300mg),便于调整剂量,是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理想选择。患者用较低的价格即可获得疗效更好、更安全的抗血小板治疗,对提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有着深远意义。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门诊新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