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31岁青年副教授心源性猝死,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下载好医术APP,查看最新内容,学习最新心血管理念!...

点击上方“好医术心学院” 订阅每天6点半早读


7月5日,据微博用户数据科学家快报消息:“昨晚惊闻28岁不到就被破格提拔为湘雅医院副教授的优秀学弟肖育众,后担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员、副教授,于昨天下午劳累过度出现心源性猝死,真是天妒英才,留下了一个刚刚7天的小娃娃。



有调查称,只有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

近年来青年医务科研人员因过度劳累早逝的案例越来越多,心源性猝死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那么心源性猝死是什么?又怎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SCD)是指突然发生的因心脏原因的死亡,占冠心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占总死亡人数的15%~20%。在美国,每年有将近36万例院外心脏猝死(OHCA),只有10%的OHCA患者能存活到出院。中国人群的SCD总发病率为41.8/10万人。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1. 冠心病(CHD)是导致SCD的最常见原因。CHD占到所有SCD的近80%,非缺血性心肌病占10-15%。
  2. SCD可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10-15%)例如CHD,也可发生在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例如心律不齐综合征,包括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Brugada综合征。
  3.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异常与SCD相关,例如先天性损伤、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炎、痉挛和冠状动脉心肌桥。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导致的SCD为运动相关,在年轻运动员SCD中占到17%。左冠状动脉起始段的异常多与SCD相关。冠状动脉栓塞通常见于主动脉瓣心内膜炎,尤其是有大的疣状赘生物的。冠状动脉炎常见于川崎病、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炎综合征也有SCD风险。
  4. 35岁成人中,肥厚型心肌病(HCM)是SCD的最常见原因。
  5. 其他病因还包括心房粘液瘤、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脏震击猝死综合征。
对于SCD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不仅能协助临床决策,还能预测预后,预防远期复发以及筛查高危人群。
心脏骤停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一级预防为基础疾病的防治,包括降脂治疗、戒烟、控制糖尿病及降压等。去除各种诱因,如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高血钾和低血钾;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减轻工作压力。对于冠心病患者行必要的血运重建术;对先心病、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应尽早行介入或手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快速性心律失常者行射频消融术。

在药物防治上β受体阻滞剂是唯一能降低SCD的药物,应作为AMI和心力衰竭患者预防SCD的一线药物。其机制是:防止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提高室颤阈值:减慢心率、稳定心电活动等。只有β受体阻滞剂无效时才考虑应用胺碘酮。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ICD是预防SCD的最有效和唯一可靠的手段。ICD能够迅速有效地转复室速、室颤,有效防止SCD。

心源性猝死的治疗

SCD大多数发生在院外,而且复苏成功率很低。据国内不完全资料统计,院外心脏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而国外先进水平可达到10%~30%。

SCD主要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中约80%为心室颤动(VF)。

研究显示,发生VF后最佳抢救时间是最初的3~5min,每延迟1 min CPR和除颤,SCD的生存率以7%~10%递减。早期电除颤是治疗VF唯一有效的方法。

(一)心肺复苏(CPR)

1. CPR步骤

(1)循环判断:准确心脏骤停

(2)呼叫、求救:寻求现场人员帮助,拨打急救电话

(3)心肺复苏体位:救护员位置、复苏体位、复原体位

(4)心肺复苏(CAB)

C 胸外心脏按压:胸骨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一手置胸骨正中,另一只手叠加之上,手指锁住,交叉抬起,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胸廓下压至少5cm,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

A 开放气道:仰头-抬颌法和托颌法;

B 人工呼吸:口对口: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 “正常”吸气→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廓明显抬起→松口、松鼻→气体呼出,胸廓回落。
注意事项:
1. 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
2. 5组30:2后检查呼吸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
3. 若未恢复,继续重复心肺复苏(CPR),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
4. 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5. 胸外心脏按压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6. 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7. 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二)快速除颤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一旦到达,立即除颤
假如患者能被旁观者目击到、最初的休克心律能接受早期除颤,生存率能提高三倍。1分钟内接受电击除颤,患者存活机会达到90%。

2006年前后,我国公共场所开始配置AED。公共AED主要放置在高危区域,例如交通中心、娱乐广场、医疗场所和学校,这些区域至少每五年有一例记录的OHCA。针对AED的项目,包括训练非医务人员用AEDs对心脏骤停事件快速作出反应,已经在某些场所取得成功,例如市内地铁系统。公众对于AEDs的实际使用取决于空间和时间可及性。心脏骤停时,AED不在现场或者不可用(在下班后时间被锁在大楼里)都会带来损失。目前在北京、上海两地有记录的AED接近2000台;大连、杭州、南京、深圳等其他大城市也有少量配置。但是这些数量远远不够,以我国的人口基数,现有的AED远远不能满足急救需求。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26.1%的民众表示知道如何使用AED,但只有5.1%的知道在哪儿找到最近的AED,并且只有2.1%的表示在需要时他们会真正寻找和使用这一装置。在我国,AED的利用率更低,因此,必须加强公众心血管急症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强化一线急救人员心血管急症救治能力。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医疗机构、红十字会、电视媒体、健康教育志愿者等广泛参与,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推广心肺复苏普及工程,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治体系。

心脏骤停后治疗
图:昏迷心脏骤停患者危险分层流程


1. 初步评估

全面评估很重要,包括详细病史采集,完善的体格检查,以及恰当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2.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

美国和欧洲指南推荐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表现的OHCA幸存者应进行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但是对于非ST段抬高患者,指南表述的不够清晰,欧洲心脏学会推荐未诊断ST-T改变但高度怀疑进行性心梗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推荐级别为IIA类

3.温度管理

神经损伤是OHCA患者的最常见死因。低温应该维持到心脏骤停后12-48h(多数中心选择24h),随后逐步复温(0.25–0.5°C/h),低体温或许是通过减少脑水肿、减少癫痫发作以及降低代谢需求发挥作用。

4.使用ICD进行二级预防



相关阅读
《黑便3年,排便后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居然是心脏问题!》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6张图掌握常见恶性心律失常处理策略
《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梗救治重在挽救心肌
《急诊恶性心律失常怎么处理?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说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为好医术心学院综合原创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果你想把你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心血管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你,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

投稿邮箱 :Alice.hou@haoyishu.org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好医术APP 查看最新公开课视频


    关注 好医术心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