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荔枝病”吗?糖尿病人更要当心!

 

6月以来,印度东部比哈尔邦有超过百名儿童因急性脑炎死亡。调查显示,这些...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6月以来,印度东部比哈尔邦有超过百名儿童因急性脑炎死亡。调查显示,这些儿童中绝大多数是在过量食用荔枝后造成低血糖诱发急性脑炎,即俗称的“荔枝病”。

当地专家认为,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营养不良,他们体内的肝糖原储存很差,无法维持血糖水平,这就使得低血糖症状得到放大。



什么是“荔枝病”

现下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我国自古就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诗词名句。荔枝也是很多人喜爱的水果,但是吃荔枝也会吃出病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陶晓明介绍,荔枝病的实质其实就是低血糖。因为荔枝含有大量的果糖,而果糖属于双糖类,需要由肝脏内的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单糖),才能被人体利用。如果大量食用荔枝,或者在空腹血糖较低的时候食用,转化工作“来不及”完成,其所含的果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但胰岛素不能直接利用果糖,转而就去分解血液内的葡萄糖,继而就导致了血糖下降。

对正常人来说,这种影响可能还不明显,但对于肝糖原储备不足的人群,比如发育未完全的儿童、体弱者、原有肝脏疾病者,就容易诱发低血糖,表现为心慌、出汗、颤抖、面色苍白,甚至昏迷,这种突发性低血糖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荔枝病”。

陶晓明医师建议,预防荔枝病最主要的办法就是避免过量进食荔枝,尤其不要空腹吃,饭后半小时食用比较合适。自身肝糖原储备不足的人群,更加需要控制食用量。

一般建议每天食用不超过5颗。尽量挑选成熟的荔枝,鲜红色的为宜。除了荔枝,桂圆等水果也含有丰富果糖,同样不宜空腹及过量食用。



无症状的低血糖更危险

平时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吃早饭就外出,突然觉得心慌、头晕,说不出的难受,吃点东西后症状就会很快缓解,恢复正常。这其实就是低血糖的表现。

有人不解:“每次低血糖吃点东西就好了,是不是就没问题了?经常低血糖有什么害处吗?”

陶晓明医师解释说,正常人群偶尔发生短暂的低血糖症状,进食后可很快恢复,基本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如果多次发生低血糖,除了要注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应该去查查血糖,了解有没有胰腺疾病或者早期糖尿病。对糖尿病人而言,发生低血糖是很危险的。

糖尿病人低血糖的标准就和正常人群不一样。健康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为低血糖,而糖尿病人血糖值≤3.9 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实际上,如果使用动态血糖仪测量,健康成年人一天中也会有血糖低于3.9 mmol/L的时候,但很少会低于2.8mmol/L。这个标准的制定也提醒人们,对健康人来说还属于正常的血糖值,对糖尿病人就可能已经开始敲警钟了。
由于我们的大脑依靠葡萄糖供能,如果长时间低血糖,可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造成低血糖昏迷,严重时可导致猝死。不过,陶晓明医师也分析说,像最近印度这些孩子发生的急性脑炎,可能是由于在低血糖昏迷状态下受到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而不是低血糖直接引起的脑炎。

不少糖尿病人都担心“血糖高不好”,想把血糖降得更低一点。但是,陶晓明医师强调,血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控制血糖的前提必须是要避免诱发低血糖。因为低血糖可能比高血糖更危险,而无症状的低血糖更是可怕的“隐形杀手”。注射胰岛素、服用磺脲类是低血糖的高发人群。实际上,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感知力下降的老年人,低血糖很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未能及时察觉到异常,也就来不及采取补救措施,可直接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临床上,在夜间睡眠时突发低血糖昏迷、死亡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果说,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应通过治疗尽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左右,那么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固执的想把血糖控制在这个水平,就可能会带来低血糖的隐患。所以老年人不必过于追求严苛的血糖指标,而是要和医生充分沟通、共同把血糖控制在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范围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人群,由于这两类药物直接降低血糖的效果比较显著,一旦降得过快就伴随着低血糖风险,老年糖尿病人应该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加、减药物,或是不按时用药。
如何应对突发低血糖

一旦发现心慌、手抖、出汗这些低血糖的症状,该怎么应对才能尽量减少对大脑的损害?

陶晓明医师指出,出现这些异常表现,特别是已确诊的糖尿病人,应该意识到可能是低血糖,首先就要立即进食。从升血糖的角度来看,葡萄糖是最佳的选择,但考虑到突发意外时比较难以第一时间获得,可以选择补充水果硬糖、巧克力、可乐等。在没有上述食物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米饭、面包等,但起效要慢一些。

进食之后,如果有测量血糖的设备,建议马上测量,然后5~10分钟再测一次,直至血糖稳定。
症状缓解后应找找低血糖发生的原因,是药物因素、运动过度还是吃饭晚点了?并注意以后避免。

如果找不到原因,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帮助排查原因。由于每一次的低血糖发作,对糖尿病人而言都可能造成大脑的损伤,所以不要认为低血糖没什么问题,缓解了就没事了。特别是发生过多次低血糖的人,更需要提高警惕,把血糖控制好。
如何预防低血糖

既然低血糖可损害大脑,无症状的低血糖更加危险。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预防低血糖发生呢?

陶晓明医师建议糖尿病人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管理好自己的血糖水平。遵医嘱坚持正规的治疗方案能够帮助糖尿病人尽量避免血糖大幅波动,也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低血糖危机。

规范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非常重要。一是要配合治疗方案。有些糖尿病人一听说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就立刻拒绝,因为他们觉得一旦用上胰岛素就只能终身用了。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陶晓明医师介绍,胰岛素并不会造成“上瘾”“药物依赖”,大多数病人也不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在阶段性使用后如果病情得到控制,仍可以继续改用口服药物。使用口服药物还是胰岛素治疗是由患者本身的状况决定的,不是药物引起的依赖。二是不能自行加减药物、停药、不规律用药。所有的降糖药物的调整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想当然。由于服用、注射降糖药物的时间与进食等因素有关,用药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宜轻易改动,更要避免漏服。

血糖监测:有条件者应在家坚持血糖监测。如果血糖比较稳定,可每周自测2~3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血糖较高、波动较大,还需要加大监测的频率,如每天多时段测量血糖。还可以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更好地了解血糖变化情况。

定期随访:做好血糖监测、记录,不只是“摆设”,而是为了让医生参考,帮助患者更好地调整用药。糖尿病人需要长期治疗,有些人每次去医院仅仅是配药,这就失去了随访调整的机会。建议定期把自己的血糖信息记录向专科医师“汇报”,请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其次,科学安排日常饮食。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很多糖尿病人都意识到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但又步入了“不敢吃”的误区。比如怕食物中的“糖”,不敢吃水果,不敢吃米饭,平时吃的很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糖尿病人并没有特别忌讳的食物,关键在于“适量”。

只有均衡的营养摄入,能保证良好的机体状态。长期偏食可造成营养不良、肌肉减少、免疫力下降等恶果,更有可能因为摄入不足诱发低血糖。建议要膳食平衡搭配,可参考地中海饮食。千万不可道听途说,想当然安排自己的饮食。

如果有疑问也可咨询糖尿病专科医生及营养医生。

第三是合理运动。糖尿病人如果剧烈运动,有可能会诱发低血糖。但解决方式并不是不运动,而是选择相对不那么剧烈的运动方式,比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等。夏季如果有条件,选择游泳是一种不错的健身方式。运动时候为了避免发生低血糖,糖尿病人可随身携带一些饼干类小点心。可在运动前吃少量,维持血糖稳定,也可在运动间隙补充。

另外,陶晓明医师也提醒,不建议用做家务来代替规律运动。因为每个人做家务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不一样,不能完全替代规律的运动锻炼。



最后,别盲目听信“小广告”。利用人们希望“治愈”疾病的心理,有许多天花乱坠的不正规渠道的“神药”“神奇治疗法”,甚至有不少悄悄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的非法产品。一定要擦亮双眼,以免既遭受经济损失,也伤害身体健康。
专家简介


     陶晓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上海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血糖监测学组成员。长期从事内分泌临床工作。擅长糖尿病综合管理,对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有一定研究。对甲状腺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排不尽?粘马桶?“湿热便”了解一下


动脉硬化,预防胜于治疗,六大预防措施来了


夏日烧烤+啤酒  当心痛风来袭





    关注 健康财富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