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 向高尔夫冠军老虎伍兹学习领导力修炼

 

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成就他人。...



导读

企业经营跟打高尔夫球一样,时刻面临变化和挑战。不世出的高尔夫天才老虎伍兹为了赢得更长远,每次都主动变化挥杆动作;我们学不了伍兹的挥杆,但可以学习他选择主动改变的勇气。



正文字数丨6745 字

阅读时间约22 分钟

练习高尔夫有时会让人很有挫败感。

练习挥杆击球要同时关注很多连续动作的细节。往往是注意了站位、握杆、手腕角度,就可能忽视上杆高度、肩膀角度、腰部转动,打出的球没有什么稳定性。

教练可能会告诉你应该怎么调整某个动作,当下效果还不错;但等下周再练的时候,老问题走了,新问题又来了。
直到有一次偶然看一个视频,一位教练讲了“单平面挥杆法”,其原理是让球杆以身体为轴在一个平面上转动,而球的位置就在这个虚拟平面的底边上,球杆就可以稳定地击中高尔夫球了。

奇妙的是,当我理解了这个道理后再去练习击球,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动作都更容易围绕单平面挥杆的轨迹自动协调,而不需要同时注意很多动作的细节。
1

领导力的发展困境
修炼领导力和练习高尔夫很像,都是与自己对抗的运动。

很多领导力理论或教练,往往只告诉我们一个个动作应该怎么做。每年都会有关于领导力的新书面世,书中会提出某个领导力模型,包括7~10个不等的维度,在每个维度下通过小故事来讲述成功领导者在这个维度如何表现,然后让读者自行学习。

有些企业也会让咨询公司帮助建立组织内部的领导力模型。咨询公司会有各自的领导力素质词典,里面有几十个素质词条,比如战略思考、系统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创新、自律等,然后从中选择10个左右形成本企业的领导力素质模型,即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在这些维度上应有优秀的表现。这个模型之后会用在招聘、考核、晋升、培训等方面。

这种“积木式”领导力模型,用在招聘和考评时效果还不错。但用在人才发展时,根据模型来设计培训计划,往往困难重重。组织内甚至逐渐形成“领导力是培养不出来的”的说法。

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把评估人和发展人两个问题混在一起

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评估结果与提升结果,需要不同的理论体系。

用一个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观点,即评价公司业绩 vs. 把公司业绩做出来。

股票分析师从外部来看一家公司的时候,可以多维度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净利润率、ROE、负债率、增长率等),然后判断哪家公司值得投资。

但是在做企业的时候,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思考的是使命、愿景、业务模式、战略与执行、风险管理、文化、协同方式、激励机制等维度。两者使用不同的理论体系。

同样的道理,用来评估领导力的体系也不适合用在发展领导力上。但是,这种把招聘、评价、发展用一套理论框架贯穿起来的做法,更具形式美感和专业感,容易让人相信它是对的。

把人当成了机械体,而不是生物体

仔细看 “积木式”领导力模型时,我们很难在其中感受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人被分解成了几十个标签,然后通过某种选择机制,把大家喜欢的标签组合起来,似乎就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理想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人被当成了机器,而没有被当成人。

缺乏领导力和业绩间关系的定量研究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在众多领导力素质中,哪些对企业绩效是真正重要、哪些只是锦上添花?

麦肯锡在2015年发表一项研究结果,通过对近20万人的调研,研究常见的20项领导力素质对结果的影响。结论是:20项素质类型中的4种最重要,可以解释领导力出众和欠佳组织之间约90%的差距。

这四种素质是: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成就他人。

那么,这份基于大样本研究的结果,是否恰好揭示了领导力的秘密,即领导力的“单平面挥杆法”?

通过长期的观察、对照、思考和实践,我认为是。这四种特质是核心领导力,是众多表层领导力素质的底层构件,可观察、可解释、可练习、可提升,我将之称为“领导动力飞轮”
2
领导动力飞轮


在这个框架中,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是领导动力飞轮的旋转部分,而成就他人是飞轮的主轴,让飞轮稳定。

这四个部分互相强化,持续练习就可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其他的表层领导力素质在这个飞轮驱动下,也会自然改善。

这种“自然“,是人的心、脑、体之间生来就有的自我协调能力起作用的结果。

和亚马逊的业务飞轮一样,领导动力飞轮也是建立在一些不变或缓慢变化的事物上,因此能够成为时间的正函数。

领导者从管理自己、管理团队到管理大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复杂度指数级增加,而建立在领导动力飞轮之上的领导力进化速度,也是时间的指数级函数。

只有指数级增长的领导力,才能驾驭指数级增长的管理复杂度,让企业家和领导者在角色转换中从容自得。

这个模型称为领导动力飞轮,而不是领导力飞轮,是因为它解决的是领导力“如何做(How)”的问题,而非“是什么(What)”的问题,是动态而不是静态。

静态地理解一个问题容易导致理想化、知易行难,而动力学是解决如何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问题,必须具有实操性。我们下面逐条解释。
3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领导力的核心,这个观点是不需要证明的。带领团队打胜仗,解决他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永远是领导者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中文语境中,解决问题往往以一种结果的形式出现,如“不能光说不练,一定要解决问题”。但在西方语境中,更多地是是作为一种能力或方法论出现,是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s)。

解决问题作为一种技能和思维方式,有它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比如以麦肯锡七步法为代表的通用方法论,几乎可以用来思考任何问题,其底层是结构化思维和系统思维,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建立假想然后证明或证伪、在过程中平衡收益和成本,然后形成解决方案。

专业方法论是在通用方法论基础上建立的细分,如六西格玛是针对标准化重复类工作优化的专业方法论。

但如果使用范围超出其专业边界,就会导致问题,比如2002年GE老将McNerney去以创新见长的3M担任CEO,全面推行六西格玛(包括研发职能),最后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在五年中从33%降到20%,削弱了3M的创新能力。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会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会越来越重要。美国芯片制造商AMD的CEO苏姿丰(Lisa Su),2014年开始担任一把手,几年间把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扭转为成长和盈利双高的企业,股价从不到2美元增长到接近60美元,她在2019年成为全美薪酬最高的CEO。在问到她自己作为领导者的特点时,她说:“我的特点是有决心,只要全力投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把任何难题都看成可以去定义、分析、解决的问题,不断练习精进,就可以慢慢把这个过程变成下意识的习惯,并乐在其中。
4
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经常被解读成根据业绩进行奖罚,使命必达。没错,但不全面。

结果导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互相强化。第一是以终为始:先对未来有想象有愿景,定下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审视当前的状况,然后使用解决问题方法论,做出从当下到未来的路径图和资源需求。这其实就是定策略的能力。

第二才是使命必达。根据之前的路径和计划去执行,实现目标。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过程之中一定会有想不到的新问题,这个时候就要凭着对目标的渴望,拼体力、脑力、心力,跨过这些坎儿。这其实就是执行力。

这两层能力要能在领导者身中合二为一,计划和执行紧密结合,在外部环境出现大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计划和路径。或者制订更高目标,不小富即安;或者降低或转移目标,不一条路走到黑。

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我称之为“有计划的机会主义”。它需要领导者有强大的系统化、结构化思维能力。此外,随机应变也需要用到领导动力飞轮的另一个能力,寻求异见。
5
寻求异见


主动寻找不同意见,是一个不在主流领导力素质词典中的能力,但却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关键技能,就是针对问题建立一种“假想“(Hypothesis)并通过事实、数据和分析来证明或证伪,从而让决策质量更高。

十多年前我做咨询时,曾为一家全球顶级投资机构评估一个项目,基本结论是建议投资;但在报告的最后,有一页列出了反对这个投资的几个可能的理由。

从此以后,这家机构要求内部所有项目评估都要有这样一页,确保投委会看到反面论点,让决策更全面。

凯撒曾说:“没有人愿意看到现实的全部,大多数人只希望看到他们想看到的部分。”

但即使我们知道了凯撒的这句话,当事情来的时候,还是愿意去看到想看的部分。

主动寻求异见,便是让领导者抵抗这种自我证实的诱惑,压力测试自己的想法,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

优秀的投资家善于根据新信息不断调整自己观点,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选择性失明,和钱过不去。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优秀的领导者。

孟子讲“闻过则喜”,但几乎所有人都做不到。通过主动寻求异见,能让我们在拥有掌控感的心理状态下听取不同观点,形成习惯;那么在被动听到批评的时候,心里可能开始不舒服,但会很快切换到“不需要自己费劲去寻求,异见就自己来了,好!”。

一个能寻求异见的人,必定内心开放,具有成长性。领导动力飞轮因此可以不断从外部吸收新认知、新能量,逐渐变大变强,从而驱动领导者的持续成长。

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三个能力,互相强化,形成飞轮效应。

只有在结果导向下解决问题,才会让方案更落地;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后,会让领导者设立更高的目标。

解决问题中的结构化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框架,可以让不同意见以理性的方式,进入到整体思考中,降低对异见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寻求异见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扎实,也能产生出创造性的方案。
6
成就他人


成就他人是一种长期价值取向,在领导动力飞轮中处于主轴的位置,为其他三个能力赋予意义。

把成就他人作为主轴的是价值创造型领导者,而把成就自己作为主轴的是价值攫取型领导者。优秀的组织,更确切地说是组织在优秀的那个阶段,需要有更多价值创造型领导者。

一个领导者被他的追随者所定义。成就他人,就直接的就是先成就追随者,带领团队去取得胜利,让他们获得荣耀和回报。

现实中也能看到一些身居领导角色的人,善于利用下属而不是成就他们,似乎干的也不错。

这个背后是一个长期和短期之间的选择,因为成就下属的领导者能有更多追随者,更能获得长期成功。

随着领导者的成长,成就他人会有更丰富的内涵,比如成就企业、成就合作伙伴、成就社会等。

长期以成就他人要求自己的领导者,经过多年修炼利他的心态和能力,可以很容易从管理小组织的角色转化到管理大组织,甚至管理社会型组织。

与寻求异见一样,成就他人也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以外部视角定义自身价值,便能从外部持续吸收信息和能量,让飞轮成长。

不管是中国一些企业家发愿为中国强盛做贡献,还是新教伦理中认为工作是为了荣耀上帝,还是日本企业家如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都是以终极外部视角来定义自身的价值。
7

解构表层领导力素质
那么我们平常经常谈及的一些表层领导力素质,它们是否能被动力飞轮的四项核心领导力解释呢?

如果领导动力飞轮能解释最常见的一些表层领导力,就有它的实践价值。但像任何理论一样,这会是一个持续证明或证伪的过程。下面是一些例子:

沟通协调≈解决问题+寻求异见。有效的沟通协调,应该基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沟通而沟通。寻求异见,可以让我们在沟通中主动倾听他人的想法,让沟通更有效。日常工作中我也建议不过度使用“沟通“这个词,因为它缺乏结果导向。

创新≈寻求异见+解决问题+结果导向。寻求异见让人保持开放,而开放是创新的基础。但是,光有新想法是不行,需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并实现价值,就需要结果导向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客户为中心≈成就他人+结果导向。成就他人体现的是对自身价值的理解,而企业的价值最终是由客户定义的;结果导向是在明确为客户创造价值后,让我们所作的其他事情更能围绕这个目标来做。

拥抱变化≈寻求异见+结果导向。如果一个人能主动寻求不同意见,为了让最终的结果更好而能让自己不舒服,其内心一定是开放的,是会拥抱变化的。

坚韧≈结果导向+解决问题+X。在结果导向中,如果愿景和目标明确,解决问题能力强,那么在面对挫折时,就可以紧盯目标,把挫折当成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死磕。X可能会有一些先天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同理心≈成就他人+解决问题+X。如果心里想着成就他人,就会从对方的角度想;但最终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是最高的同理心。X可能会是自己过去的经历与对方有共鸣。

制度构建能力≈解决问题+结果导向+成就他人+X。构建制度是为了解决管理问题,而不是为了制度而制度。常见的问题是管理者通过构建制度来管控风险,但由于过度管控造成组织缺乏活力,但出于自身角色所限,无法以成就组织、结果导向的目标和思路来做制度。X是一些关于制度构建技能方面的内容,需要专业训练。

大家也可以尝试以这个方式去解释其他表层领导力素质,来不断测试它的解释力。同时,领导动力飞轮也是跨地区文化、跨行业的。

麦肯锡当时的分析是基于全球81家企业样本,包括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根据过去5年我用飞轮模型对中国领导者的近距离观察、对全球一些优秀企业经验的理解(如华为的任正非、优衣库的柳井正、桥水的达里奥,他们把企业内部的文件共享到外部,更具真实性),从经验证据角度这个模型也具有非常好的解释力。

我们可以把领导动力飞轮和表层领导力素质的关系,想象成为像龙卷风的倒锥体。

飞轮在底部旋转,通过持续修炼不断变大变强,从而带动整个锥体的旋转。这个锥体的中间,是一些技术层面的能力,如带教下属的情境领导技术、面试技术等。在倒锥体的上层,就会产生出不断增强的表层领导力素质。
8
修炼领导动力飞轮


和传统的领导力发展模式不同,修炼领导动力飞轮不需要经过科学测评、找差距、制订方案、执行这样的过程,因为其理念是每个人的飞轮都是终生成长的,没有一个“神功练成”的状态,所以称其为“修炼”,而不是“发展”。

飞轮的每一个构件,都有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心态,另一部分是技术。两部分互为支撑,通过心态调整让技术发挥更大威力,同时通过练习和使用技术让心态不断调整,做到术道共修,让飞轮转起来,形成自己的习惯。
解决问题

心态:以问题视角看世界,即把任何挑战都构建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解决问题七步法,各种系统性思维框架等。

结果导向

心态:不做没价值或低价值的事情,做事就是做到才有价值;

技术:定义成功标尺、项目管理方法、待办事项清单等。

寻求异见

心态:因为不同,更有价值、更有意思,才有无限可能性;闻过则喜;

技术:任何清单最后一项必须是“其他…”;做出一个决策时马上自问“万一我错了,坑会是哪里呢?”;学习《快思考,慢思考》来理解各种决策偏差等。

成就他人

心态:如果只顾自己,以后别人不会跟自己玩儿;给别人创造价值,自己才值钱;

技术:写自己的墓志铭、情境领导力方法、绩效反馈方法等。


领导动力飞轮的修炼,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金庸所写的杨过在海潮中练剑的文字,用来描述这个过程很贴切:

似此每日习练两次,未及一月,自觉功力大进,若在旱地上手持木剑击刺,隐隐似有潮涌之声。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杨过日日在海潮之中练剑,日夕如是,寒暑不间。木剑击刺之声越练越响,到后来竟有轰轰之声,响了数月,剑声却渐渐轻了,终于寂然无声。

又练数月,剑声复又渐响,自此从轻而响,从响转轻,反复七次,终于欲轻则轻,欲响则响,练到这地步时,屈指算来在海边已有六年了。

修炼的前提是相信改变可以发生,但需要时间和耐心。一家企业如果希望采用这种方法论来提升领导力,其高层必须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之前改变不尽人意,是因为没有用对方法。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人力资源从业者其实并不认为人能改变,但同时还要推进各种领导力提升计划,内心很冲突。

改变从来不容易。企业在进行大变革时,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概率能成功走上一条新的向上发展轨迹,其余的会流于平庸或消亡。

但正因为如此,才能让那些勇于、善于改变的个人和企业获得超额回报。

这就像做投资,如果你相信没人能够超越市场平均回报,那就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获得平均回报(贝塔,β);如果你相信能有办法超越平均回报,那就去投寻求超额回报的基金(阿尔法,α)。

相信并做出改变,就是在个人和组织成长中的超越平均,追寻阿尔法。

再讲回高尔夫的例子。作为不世出的高尔夫天才,老虎伍兹为了让他的挥杆更稳定,在身体状况发生重大改变时(如年龄增加导致力量减弱、伤病影响等)就会调整挥杆方式。

他在过去20多年进行了五次挥杆方式的调整(1997,2000,2008,2012,2017),每次调整都找了不同的教练,相当耗费时间,而且在调整期,他的比赛成绩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这对其他运动员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伍兹为了赢的更长,每次都选择主动变化。我们学不了伍兹的挥杆,但可以学习他选择主动改变的勇气。

作者 | 王亚军,宝龙地产执行副总裁,曾任龙湖集团首席战略官,更早前是麦肯锡大中华区组织及战略转型业务的创始团队成员。

来源 | 领教工坊(微信号:ClecChina)

编辑 | 智慧云董事会,定位于"高成长企业的外部董事会",致力于提升企业家领导力,助力企业高速成长。


    关注 智慧云董事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