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幻想一个完美的父母,郭歆博士:精细养育要不得

 

专家和媒体让你育儿更焦虑。...


爱贝睿编辑推荐

一天,爱贝睿社群中,一位妈妈提出了这样一个家长很普遍的疑问:

我家孩子主要家里老人带,晚上自己带,我对教育孩子会注意很多小事情,例如喂食不要说话;哭不要立刻给反应,要先观察;睡觉不能抱着摇着睡……但很多时候我不在,他们还是按照自己方法带孩子,很无奈……

哎呀呀,这些个问题看似琐碎,但解决不好还挺破坏家庭气氛。怎么办?怎么办?!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博士郭歆老师这样说:

  我也有过类似的焦虑,就是担心老人的方法不正确。我现在回看当初,觉得很多小事其实真的无所谓,对宝宝的影响很小。再后来接触到整个育儿理论的历史后发现,可能有些老人的做法更符合孩子的特点。所以,我们都是处在自己的时代中,如果能拉开点距离,也许会看到自己的「执拗」与「可笑」之处。

随后,这位妈妈道出了纠结于琐事背后的焦虑感:

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点儿揪心焦虑。现在很多人承受压力能力小,价值观过于极端,行为激进,甚至有犯罪心理。而很多专家都会提到这些与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有关。所以我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紧张,看了许多书和资料。我想避免或者减少上述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该怎么做?一个和谐的家庭就可以了吗?

这其实是现代父母普遍面对的一个现状。专家说,童年的阴影将影响孩子一辈子!专家说,那些罪犯,那些心理变态的人,都是小时候养育有问题的!爸爸妈妈压力山大啊。实际上,父母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为什么这么说?且看郭歆老师如何看待「养育焦虑」。



孩子有问题跟家庭没多大关系

认为家庭问题导致了孩子长大之后的行为问题,这很大程度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对实证研究的歪曲

首先,先看看科学证据吧。是的,有可能家庭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行为,但是,那必须是非常极端的家庭情况,比如极端贫困,家庭成员直接犯罪,家庭长期暴力,虐待儿童等等。即使如此,也并不是从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就必然有你担心的那些行为。

好多研究反而证明了孩子强大的「恢复能力」(resilience)。除非你非常不幸,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发生到你身上了,那么,只能说,你以后有问题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更大。

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教养的迷思》(Nurture Assumptions)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非常精辟地解释了家庭的影响是如何「小」地影响孩子成人后的社会化问题。



编辑注:《教养的迷思》由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所著。书中,朱迪斯用众多证据说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读者可在各大网上书城找到纸质版或电子版阅读。
因为目前的证据,无法能够排除孩子成长过程中众多因素;而家长的那点影响又很难排除基因因素。她其实提出了一个同伴社会化(peer/group socialisation)的理论,也就是说:

孩子上学之后,她的同伴对她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父母的影响

注意,这里不是说父母没有影响,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很多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家庭互动上,而不是走出家庭之外的。

专家是育儿压力的来源

现在到处可以听到专家批评父母,这是个全球现象,有一个名称叫 intensive parenting (精细养育)。我们的焦虑感也是全球性的。

为什么精细养育如此流行呢?

  • 首先,现代父母比过去的父母受到更多关于养育方面的「专家建议」,而且建议非常多样,很容易混淆;
  • 其次,现代父母比过去的父母缺少了更多社会的支持,比如,过去大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以及中国的托儿所机制;
  • 最后,现代父母又被更多地指责和要求承担巨大的责任,比如美国提出过母亲的好坏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的说法!
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重视,有不少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站出来批判这种压力和负面效果,只是,这种声音和科学论述在国内还不多见。比如,全球都流行的「三岁前的早教决定了孩子怎样怎样的论述」,在西方已经有很权威的神经科学家站出来批判这种说法。

再比如,英国几年前有一个很有影响的研究,显示了现代父母其实在各项指标上都比过去的父母要做得好很多,完全和大家认为的现在「家庭败落」,「家庭教育效果差」,「家长毁了孩子」之类的流行论述正好相反。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这项研究的研究者本身是儿童教养领域的专家,她本人就专门设计了英国很多重要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实证干预项目。她站出来说这样的话非常有说服力。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看到每一代人在自己时代局限下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并接纳他们的不足,其实非常不容易。

我其实觉得家庭和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在中国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和关系网络中。现在一再强调父母对孩子早期的影响,更不利于这种和谐。因为,我们似乎又多了个理由去责备自己的父母。我自己的感触是——

只有当我真正意识到我的父母的不易的时候,我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母亲。

我们每个人不仅都幻想一个完美的孩子,也同时在幻想一个完美的父母。现在如果我们的父母可以帮忙,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再次了解他们。当我们拉近了与自己父母的距离的时候,也就拉开了自己与时代的距离,这能帮我们具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来看待我们的当下。这不容易,非常不容易,但值得努力。

小结

认为家庭问题导致了孩子长大之后的行为问题,这很大程度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对实证研究的歪曲。

现代父母的养育焦虑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专家和外界压力,这是个全球现象。现在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站出来批判这种压力和负面效果。

我们每个人不仅都幻想一个完美的孩子,也同时在幻想一个完美的父母。父母帮我们带孩子,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再次了解他们。当我们拉近了与自己父母的距离的时候,也就拉开了自己与时代的距离,这能帮我们具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来看待我们的当下。❖

参考文献:

Bruer, J.T.(1999). The Myth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earlybrain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learning. New York: Free Press.

Bruer, J. (2011) Revisiting 「The Mythof the First Three Years , Special Briefing for Monitoring Parents:Science, Evidence, Experts and the New Parenting Culture

Gardner, Frances, Maughan, Barbara, Collishaw, Stephen. Scott, Jacqueline [2009]Has parenting changed over recent decades? Can changes in parenting explain the rise i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ur?. The Nuffield Foundation.

文中提到「恢复能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论文:

Luthar, S S,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 71,543-562.

Masten, A. S., & Powell, J. L. (2003). Aresilience framework for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Resilienceand vulnerability: Adap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1-25.

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小爱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把小爱设为「星标☆」吧~

6月大咖讲座刚刚上线,未来脑计划会员免费收听。详情请点击推文二条了解。点击阅读原文,成为未来脑计划付费会员,限时赠阅 31 期大咖讲座。

点个在看,跟朋友分享你的观点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