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守护好钱袋子,朝美好生活继续前进

 

在变化中找到新支点和乐趣,尽力拥抱后疫情时代生活的更多可能。...

2020年就快过半,朋友,
你的“钱袋子”瘪了还是鼓了?
存钱带给人的安全感,无可替代


齐西打开记账APP回顾过去六个月的收支情况,又一次真实感受到疫情对自己的影响:1-3月的支出几乎是近些年最低,那三个月除了吃喝等生活必需,基本再无其它开销;而出乎她意料的是,虽然上半年收入跟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减少,但因为过于节流,她竟然存下了一笔钱——工作三年的她,第一次拥有一笔五位数的存款,这笔存款给予她的是身处疫情之下不那么慌张的底气和安全感。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齐西的同事朋友身上,吃货、美妆党、说走就走的旅行达人、“包”治百病的剁手族……平时热爱买买买的年轻人纷纷被倒逼存钱。尽管不少人都遭遇薪资减发或停发的窘境,但有了这笔“被迫存款”,生活倒不至于紧巴巴,甚至有人表示“终于感受到了传说中的存钱快乐”。
跟年轻的齐西们“被迫存钱”的境况不同,上有老下有小的吴浩淼是主动选择的“广积粮”。虽然自己并无房贷车贷等还款压力,但赡养老人的重任和养育孩子的辛苦让他早就明白“晴天修屋顶”的重要性——只有趁风调雨顺做好万全准备,暴风雨袭来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因此平时他和妻子就特别注重规划家庭收支,并特意存下一笔钱作为风险备用金以防不时之需。

疫情的爆发则让吴浩淼愈加认识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正确性,于是他和妻子决定把年终奖全部存入家庭风险备用金——这笔钱原本有一大半计划用于过年时全家老小的国外长线游。

齐西和吴浩淼是被疫情影响了“钱袋子”和“金钱观”的典型缩影。
存到钱之后,钱何去何从?
连花钱普遍大手大脚的年轻人都开始存钱了,正应了那句“报复性消费没来,报复性存钱先来”的事实——央行一季度金融统计报告显示:居民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增长4012亿元,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700亿元存款涌向银行;而在《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0%,比上季度上升7.3%。
知道存钱是好事,但伴随存钱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为存款保值”?毕竟多数人熟悉的传统理财经验,渐渐不太管用了。

很多曾经饱受大众喜爱的经典懒人理财产品,最近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经跌至1.5%甚至更低,甚至有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的趋势。更令很多人尤其是长辈们想不到的是,银行理财也竟然开始亏本且绝非个例,“刚性兑付”信仰从此被打破。

其实这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早在两年前就已有“根据资产新规要求2020年底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市场”的信号,只不过疫情使得这一趋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且雪上加霜。

以上关于“钱袋子”的种种变化都传递出一个信号:想要获得更好的理财收益,仅依靠老旧经验是行不通的,就算不能成为专业理财人士,至少要懂得一些基本理财常识。而这些常识的获得除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在对的地方通过便捷的方式,寻求到专业的建议和帮助。毕竟不差钱的人是极少数,对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钱袋子”是立身之本,关乎每一天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着每个家庭的未来命运。
关于钱的问题,交给懂钱的去解决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越扎根生活越能体悟到,想要人生越过越好,学学理财着实必要。而绝大多数理财小白,要么觉得“财不理我”,要么表示“我对数字不敏感”,要么理财之路永远止步于《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因而选择听之任之的人不在少数——“理财又不能一夜暴富,不值当”。

事实上,人们对理财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靠理财走上人生巅峰/实现财务自由/再不为钱发愁”。虽然也有顶级大咖能实现这一理想,但对平平无奇的普通人来说,理财的意义其实在于“花有限的精力,让自己或家庭的财务状况呈健康状态、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换句话说就是“不至于在钱的方面一塌糊涂,从而导致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基于这一前提条件,再去追求“让本钱生出更多收益,让存款尽量不缩水贬值”的理财目标。
看花容易绣花难,不过齐西还是决定尝试一下,她的目标也十分知足常乐:月均理财收益能覆盖每月99元话费套餐就行。一番比较后,坚持“稳妥第一”的齐西把目光回投至传统银行,最初,她靠自己在官网和APP上寻找合适的理财产品,但五花八门的名头术语还是搞得她一头雾水,想赶紧去银行问个明白,又受困于疫情限制,无奈只能将理财计划一拖再拖。

考虑到很多像齐西一样的理财小白的困惑,中国建设银行推出了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客户经理“云工作室”——这是建行“用金融的手术刀解决社会痛点”理念的又一次落实。“云工作室”相当于“线上建行”,其背后是一位位真实的客户经理。在“云工作室”,客户可以通过在线消息或电话按钮,快速联系客户经理咨询理财问题,得到从理财建议到在线下单的一站式理财专属服务。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信息

客户经理必须提交个人从业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个人资质证明,经主管审核后才能开通“云工作室”;推介产品时,也必须持有产品对应领域相关证书。这两道内部关卡和严格审核,保证了“云工作室”的专业和品质

可以说,“云工作室”出现的正是时候:减少线下见面办理业务不但有助于疫情防控,还方便了那些平时就不爱跑腿、懒得去线下营业网点办业务的人,并降低了理财这件事的难度和门槛——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客户经理去办。这样一来,便捷性和专业度这两大困扰理财小白的问题,就同时在“云工作室”得到解决。


建行客户经理通过微信、QQ等便捷的社交平台,把高门槛的金融知识通俗易懂地跟客户讲明白,帮助客户做出更优选择

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客户经理陈非凡的客户,就因为“云工作室”而受益。她利用微信、QQ等最便捷的社交平台,把高门槛的金融知识通俗易懂地跟客户讲明白,让客户做出更优选择。她将传统线下沙龙搬到线上,成功吸引到比以往更多客户,她还认为疫情反而给了自己关心客户的机会。

以客户周女士举例,以往两人间沟通并不多,但陈非凡通过周女士在“云工作室”的浏览记录总结出了她的需求,便时常与周女士分享探讨相关内容,在一段时间的有效交流后,陈非凡基于周女士的风险承受能力,专门定制了一份资产配置方案,最终完成了60万的基金理财交易。像陈非凡一样的云工作室的客户经理们,根据不同客群的细分需求,有针对性地一键分享特定的专业内容,更便捷更高效地为客户服务。

对周女士来说,“云工作室”和客户经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资产配置问题,还让她了解到不少理财知识。陈非凡转发的龙财富早报、龙财富一周辣评、第一财经资讯等,受到客户青睐,客户们可以借机了解金融领域的各类资讯;客户经理还能通过建行大学直播平台,将建行大学自有的优质课程资源开放给客户,建行的专家们也经常在云工作室上开直播,把理财知识、行业形势讲解得通俗易懂。
关注「中国建设银行」微信公众号,点击「微金融」栏目就能找到「客户经理云工作室」。您可以关注云工作室、查看专属客户经理,还可以查找附近的云工作室

遇到不明之处,客户在“云工作室”还能向客户经理随时请教。除此之外,在云工作室,客户还可以对自身资产配置进行体检并获取改进建议;定期学习财经资讯、专家点评、趣味理财知识等内容……通过云工作室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曾经理财小白的一位客户,现在说起M2、定向增发、量化宽松这些概念时也能头头是道,笑称自己不再是糊里糊涂任人宰割的韭菜,可以对自己的财富进行有效管理和配置,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微信聊天和朋友圈分享给身边的人,随时随地增人玫瑰,手留余香。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云工作室的客户经理们通过服务一位位客户,于实践中磨炼专业技能,实现职业跃迁的同时,让更多人享受到“云工作室”的专业便利和收益红利。
助力美好生活的实现
云工作室不仅有专业的客户经理,更有云计算、大数据、AI等高科技法宝。这些高科技应用让客户经理们如虎添翼,决策更睿智更聪明,在同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是建行推进数字化经营的众多举措中的最新一个。

其实不只是银行业,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直播、云经济、远程办公等现象和话题的迅速兴起和广泛爆发,更是印证了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一切,“云理财”势必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

建行不仅仅是前瞻性地适应这一趋势,而是对数字化经营做出示范和引领。从《2018-2019年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深度分析与决策报告》可以看出,建设银行一直都站在银行数字化转型队伍的前列。在“2018年国内大型银行渠道建设情况”对比中,建设银行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这两项的用户数均为2.9亿户,远高于行业水平。从设立5G+智能银行的探索、到推出引人注目的仿真机器人,再到针对疫情为小微企业推出“云义贷”,再到 “云工作室”,建行走在数字化经营的前列,“用金融的手术刀解决社会痛点”的理念也一以贯之。

疫情期间,针对大众金融方面的热点和痛点,建行推出的全新解决方案“云工作室”,不但继续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便捷、随时随地随心的新金融服务,更是探索出内外场景紧密连接、线上线下一体化、社交理念与金融服务相融合的数字化经营新模式。
2019年7月,北京建行“5G+智能银行”开业,仿真机器人引人入目

截止2020年5月31日,建设银行已有2.2万名资质优异的客户经理开通了“云工作室”,累计触达1.32亿人次,为客户完成了365亿元的金融配置。“云工作室”已成为建设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新典范,是提升客户经理数字化服务能力、激活关键岗位数字化经营能力、与广大客户建立数字化连接的重要抓手。

通过云工作室,建行将金融生活嵌入大众生活场景中,构建了与客户数字连接、在线提供金融服务的新方式,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咨询和解决方案,纾解客户痛点难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实现。通过云工作室,客户了解学习金融知识,选产品、办业务,随时与专业客户经理交流探讨,财商不断获得成长,辛苦赚来的钱也就有了专业的保驾护航,无论风雨都多了几分底气,即使面临疫情这类危机时,也能从容应对,更快摆脱危机、迎来转机。

无论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都有理由坚信,人们不仅能适应变化摸索出应对之道,还能够从变化中发现机遇、创造机会。我们不仅可以被动适应各种变化,还可以主动抓住机会,在变化中找到新的支点和乐趣,尽力拥抱后疫情时代生活的更多可能。
(图片来自中国建设银行及互联网)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赵姝萌

作者:雪山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