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今生,只想做一个自由的人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作者:张风莉,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1927年6...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1927年6月2日,北京颐和园。

那天早晨,似乎和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看管园子的园丁早早地打开了房门,迎来了它的第一批游客。

上午十点左右的时候,园里进来了一个看上去有点怪异的人。他拖着一条不合时宜的长辫子,带着棉布小帽,穿着长袍马褂,他的脸色看上去有点惨白,又有点阴郁。

他在园里的石舫前坐了一会儿,然后步入昆明湖边的鱼藻轩中,开始吸烟。

大约11点钟的时候,抽完那根纸烟,那个“长辫子”突然纵身一跃,跳入了湛蓝碧澄的昆明湖中。

人们闻讯赶来,急忙打捞,但发现他早已断气,因为他跳下湖的时候,主动将头部陷在淤泥里。他不想生还,为了他的持守和信念,他决绝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他,就是国学大师、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一书中说:“中国诗人自屈原之后少有自杀,他们都走向了陶渊明和苏轼式的逍遥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时回归田园,或自怡自乐。直到近代王国维受到西方叔本华悲观思想的熏陶,才又看见中国诗人的自杀。”



无心科举,向往新学
1877年,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盐官镇双仁巷的王氏旧宅。

王国维最初取名为王国桢,“桢者,刚木也”,寓意着刚毅果敢,坚定不移。

后王国桢改名为“国维”,此名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希望国运昌盛,气象一新。

王国维四岁的时候,其生母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七岁时,王国维先后入邻塾,从师潘紫贵和陈寿田先生就读。

接受了塾师的启蒙教育,并在父亲王乃誉的精心指导下,王国维小小年纪便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

1892年,十六岁的王国维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考中秀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的王国维虽少有才名,但是在接下来的几次乡试中,他却再未考中,有一次,他还故意交了白卷。

儿子对科举考试的冷淡态度,令王乃誉非常生气和失望。

但是儿子告诉他,他的兴趣不在于做官求取功名,所以他“不喜括帖”,“尤不屑就时文绳墨”,他真正的兴趣在史学、校勘和考据等学问上。

见拗不过儿子,王乃誉做出了妥协。1894年,甲午战争刚过,王乃誉将王国维送入崇文学院学习。

此时,西方的科学文化不断向中国输入,王国维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追求新学的愿望。

因为家贫,王国维不能出国深造游学,他便如饥似渴地研读外洋政书和《盛世危言》、《时务报》、《格致汇编》等报刊书籍。

1896年,王国维与商家之女莫氏成婚。两年后,他奔赴上海,开始了正式的谋生。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


1898年的元宵节刚过,经同学许家腥引荐,王国维进入上海《时务报》社,做了门房和书记员。

为了养家糊口,王国维将这份工作看得很重,做得很好也很认真,但《时务报》的老板汪康年欺负老实人,给别人每月二十元的薪水,却只给王国维十二元。

对此,王国维虽然很气愤,但也只能忍着。他相信自己的才华总会被人看见,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以表心志: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

经常来《时务报》社办事的罗振玉,偶然看到了王国维的这首诗,他惊叹于这个貌不惊人的门房,胸中竟然怀着古之英雄豪杰的情志,于是决心提携他。

罗振玉将王国维挖到自己创立的“东文学社”,委任他为学社的“庶务”,一个月发三十元的薪水,并且让他在那里免费上课。

王国维特别珍惜在“东文学社”的这段时光,他刻苦学习英文、德文和日文,广泛研究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著作,并向国人翻译介绍了一些西方作品。

1900年,在罗振玉的资助和两位日本教师的帮助之下,王国维赴日留学,进入东京物理学院就读。但四个月后,因为专业不对口,加上脚气病发作,王国维不得不回到中国。

回国之后,王国维对叔本华和康德的研究日渐精深,他写就了一系列哲学论文,并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伏尔泰、卢梭、黑格尔等名家著作。

1904年,王国维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为基础,发表了名震中外的《红楼梦评论》一文,创造了他在学术上的第一次辉煌。



痛失至亲,潜心学术


1906年,王国维的妻子莫氏,在公公去世不久之后病重,常年奔波在外的王国维,心急如焚地回到了家中。

数月不见,躺在病床上的莫氏,此时面色十分憔悴,她患上了“产褥热”,刚刚诞下的一对双胞胎女婴已经夭折。

面对奄奄一息的爱妻,王国维既伤痛又无比自责。因为自从结婚以来,他就没有好好陪伴过家人,他以为夫妻相聚来日方长,他以为他的女人足够坚强。

没想到今日归来,爱妻已经病入膏肓。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安葬完莫氏,王国维把几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继母照顾,自己继续北上发展。一向不善言语的王国维,失去了此生最亲爱的人,从此变得更加地沉默寡言。

冉冉蘅皋春又暮。

千里生还,一诀成终古。

自是精魂先魄去,凄凉病榻无多语。

往事悠悠容细数。

见说来生,只恐来生误。

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

——《蝶恋花·冉冉蘅皋春又暮》

一年以后,那位恩慈无比、将他们兄妹几人拉扯长大的继母,又不幸亡故。此时的王国维已欲哭无泪,在继母的主张之下,他娶了第二任妻子。

为了忘却心中的痛苦,王国维以比往常更大的热忱和专注,埋首书帷,潜心治学。

在1907年秋冬至1908年夏秋之间,王国维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人间词话》的创作,创造了他学术上的第二次辉煌。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词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批评论著。它第一次提出了“意境说”,并以此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对历代诗词名家名作做了精彩点评,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理论体系。


旅居日本,亲家反目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为了躲避战乱,罗振玉邀请王国维一家,和他一起迁居日本。

在日本的四年,是王国维一生中最平静、著述也最为高产的四年 。

此时因为没有外事的干扰,王国维潜心向学,同时帮助罗振玉整理大云书库的藏书,从而得以尽窥其所藏彝器,及其它甲骨器物拓本,并与日本学者广泛交流,学识大增。

在此期间,王国维平均每个月就写成一两部著作,比如《流沙坠简》,《简牍检署考》,《明堂庙寝通考》,《宋代金文著录表》,《古礼器略说》等等。

除此,王国维还写出了《宋元戏曲考》一书,创造了他学术上的第三次辉煌。另外,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的一些著作,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四年后,王国维不愿在生活上继续拖累罗振玉,就携带家眷从日本归国了。

1923年清明之际,已和罗振玉缔结儿女亲家的王国维,接到了溥仪小朝廷的“手谕”,他被封为“南书房行走”,也就是做皇上的老师。

对溥仪的赏识,王国维受宠若惊,他很想陪皇上读读书,但其实他连溥仪的面都很少见到。

1924年11月5日上午,冯玉祥进行逼宫,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作为帝王之师的王国维也在被驱逐之列。受此侮辱,王国维无颜苟活,他想跳河自杀,但被家人阻止。

三个月之后,清华大学的一纸聘书,为王国维的生活带来了转机。由胡适牵线,清华大学的校长曹云祥三顾茅庐,王国维终于答应,出任清华研究院的导师。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部分教师,坐者右起赵元任
梁启超,王国维,李济


身居幽静的水木清华,王国维本想静下心来继续治学,他最爱的长子王潜明,却在一年后因病早逝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王国维犹如五雷轰顶,几近崩溃。在办丧事的过程中,他和亲家罗振玉又产生了一些不快,罗振玉便在丧事完毕,将女儿罗孝纯不声不响地带走了。

王国维理解亲家心疼女儿成为新寡,于是将王潜明的三千元抚恤金,悉数寄给了罗孝纯。罗振玉却如数退了回来,随后又寄来了一封绝交信。

两个多年携手要好的知己,从此形同陌路。


从众容易,坚守太难
武昌起义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一场“除旧布新”的举措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展开,其中的一项就是:要求男人们全部剪去自己脑后的辫子。

一直到去世,王国维都没有剪掉他的那根长辫子。为此,有人骂他“枉为人师”,有的说他“复辟之心不死”,有的说他是以这种方式,表示对清王朝的愚忠。

我却宁可认为,王国维在以自己的这根辫子,捍卫他所认为的某种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不愿趋同潮流的自由,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1927年春末夏初,北伐军逼近北京,清华园内气氛凝重。

很多人告诉王国维,必须剪掉辫子否则会被杀头时,王国维的痛苦达到了极点。他说:“我总不想再受辱,我受不了一点辱。”

6月1日,清华研究院第二届学生举行毕业午宴,王国维与学生们谈话作别,梁启超在接下来的演讲中说:“党军已到郑州,我要赶到天津去,以后我们几时见面,就很难说了!”

听闻此言,王国维的心中一悸,他的脸色越发沉郁了。

欢送完学生,6月2日,王国维没有任何征兆地,跳进了颐和园的昆明湖中。

事后,家人发现了他留下的一封遗书,上面赫然写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的这封遗书,现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书法不乏晋韵唐法,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和之境与儒雅之气,颇具学者风范。

对于王国维的自沉,同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是这样说的:“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平生学无专师,却能自辟户牖,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考古等方面成就卓著,贡献突出。

他一生著述达62种之多,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梁启超赞他是“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学人”。

郭沫若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是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堡里,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他一生醉心学术,只想做个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人。他从小就不愿做科举的奴隶,后来也不想成为任何人的傀儡。

他有一个独立的王国,那是一个学术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自己的王,在思想和心灵上,他达到了最自由的无我之境。

但是时代的剧烈动荡,使他的精神家园轰然坍塌,为了捍卫生命的尊严,他做了自己的刺客,以死保全了自己的名士风骨。

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遗憾,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但我却无限地怅恨静安的早逝。

因为不管王国维五十岁那年,决绝投湖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离去,都是学术史上的重大损失。

但是王国维早就告诉我们:“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本来就是匆匆消逝无法挽留的,比如美丽的容颜,比如鲜艳的花朵,比如静安的生命。

所以,在今天重新回忆王国维的一生并深情缅怀他的时候,我对他心中充满了敬意,同时也理解了他为自己最后做的那个决定。

王国维逝世两年之后,清华的学子们为他立了一个纪念碑。陈寅恪在碑铭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王国维,一个高蹈于世的灵魂,一个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杰出学者,他一生的理想,不过是在时代的洪流里,做一个自由的人。

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理想,他宁愿结束自己的生命,实现对自由的终极追求。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中学语文教师,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公众号《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后,
回复[b]“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b]


    关注 唐诗宋词古诗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