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滴眼泪,都不浪费

 

哭哭笑笑中,长大。...

/

谁都是

哭哭笑笑中,长大

/
苦乐转为道用的窍诀,在这个世上无与伦比。它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无法由物价部门来定价,是任何修行人不可或缺的无价之宝。
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修行人,但如果遇到痛苦、快乐的时候,一点都不能转为道用,一点都没有受益,那即便在某个道场闻思经年,这样的修行也不能算是成功。
麦彭仁波切的《君规教言论》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无论享乐受痛苦,智者深思有促进,纵然百见苦与乐,无心愚者无收益。”

意思是,无论感受快乐或痛苦,有智慧的人会深深思维其中的含义,从中得到进步:罹患重病、亲人离世、意外频发……再痛苦也可以化为修行的助缘;身体健康、财富圆满、名声远扬……再快乐也不会退失自己的德行。而愚者则相反,不管经历多少次苦乐,对他而言也毫无助益。
“当我们遭到有情与非有情的损恼时,如果心里习惯性地存着唯一都是痛苦的想法,那么即使一个微乎其微的对境外缘也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刺痛。串习苦乐的任何想法,它就会越来越增长,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这几行,如果你能背诵,能在生活中不断串习,将来一定会变成了不起的修行人。
有些人的习惯是这样,经常讲一些负面的话:“这个人很讨厌、那个人很麻烦”“我好伤心、好绝望、好倒霉”“昨天太冷了、今天太热了”……正面的语言则几乎没有。

因为他有很多负面情绪,心里如是指挥,嘴上就如是表达。正是这种痛苦的心态,让他习惯性地产生“唯一是痛苦”的想法。

这种心态很日常,深陷其中的人往往浑然不觉,还以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正常的,却不知,它已然成了一种心理疾病。
今天的西方心理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对心理疾病有了越来越多的认知,根据不同症状,描述为“抑郁症”“强迫症”等等。但实际上,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就已经把所有的心理疾病讲得清清楚楚,只不过是从见解立名,称为“邪见”“颠倒见”之类。

其实,心理学家的成果中,有些的确是亲身观察所得,有些则不然,将某个古老宗教、文明中的道理换个名字,列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在佛教看来,痛苦的根源在心,而大多数世人都把痛苦归根于外境。但正如经论中所说,把苦乐全部寄托于外境的人,是不会快乐的,应该懂得调整自心。

心调整好了,快乐可以不断增长;心调整不好,一直追求外在的某个物、某个人,这样永远也得不到快乐,反而会增加各种各样的痛苦。
苦和乐,其实是一种执著。越串习这些“想法”,它们自然会越强大。

如果经常想着“我好苦”,哪怕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痛苦,也会变成巨大的痛苦。

相反,如果经常想着“我很快乐”,下雨天快乐,不下雨也快乐;见到你快乐,见不到你也快乐;吃饱了快乐,吃不饱当减肥,也快乐……

那一切都会很好,没什么大不了。
摘自索达吉堪布讲
《苦乐道用》
  当 你 想 快 乐  
  有 什 么 可 阻 拦 ?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关注 索达吉堪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