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郎朗结婚一年,吉娜回忆学琴落泪:错误的放养,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考研宿舍”的新闻。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10寝室的四个男孩,全都收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offer,要一起出国深造了。



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一个寝室出4个学霸的原因。

他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其实,宿舍四个人的自制力都不是很好,也喜欢打游戏,并且还上瘾。

但为了学习,他们宿舍定下了寝室公约。

周末以外时间不玩游戏,谁违约就请吃饭。



就这样,大学四年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打破公约。

这个小细节其实很值得我们做父母的留意。

无论是所谓的学霸还是普通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是有惰性的,都会想打游戏或肆无忌惮地玩。

但这几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克服这种惰性,靠的就是全寝室共同遵守的“规矩”。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生活中很多妈妈抱怨,自家孩子总是不自律、拖延、偷懒、玩游戏。

其实很多时候,也都是因为规则意识没有建立起来。
规矩不是约束,而是保护


我曾听过爸爸说,他不太喜欢立规矩这样的词,因为感觉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其实规矩和快乐从来不是二选一,规矩的存在,反而能够让孩子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

最近在看一档叫做《妻子的浪漫旅行》的真人秀节目。

节目的嘉宾中有郎朗的妻子,青年钢琴家吉娜。

其中一个环节是问嘉宾们:

如果时光倒流,想回到什么时候,并且对当时的自己想说一些什么话。



吉娜选择了对10岁时候的自己说:

“小吉娜啊,今天琴练得怎么样?

练的几个小时,你手指痛吗?



没关系,一定要坚持、要很努力地练琴,少玩一点没关系。

因为钢琴能让你找到很爱你的,然后你也很爱他们的大家庭。”



后来吉娜解释说,小时候真的很想出去玩,但不能。





因为如果不天天练习,很快就会退步。





所以不管生日还是圣诞节或者其他节日,没有一天不在练琴。



她在说自己练琴辛苦的时候,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

但是提到以后会遇到的人,眼神马上变得坚定又幸福。

吉娜是从3岁开始练琴,到7岁时,父母要求她每天必须坚持练琴3个小时。

小时候的吉娜
而钢琴家朗朗的父亲则要求郎朗要练琴8个小时。

勤奋又有天赋的郎朗,11岁已经在国际大赛拿奖并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我们普通家庭,可以不必这样严苛。

但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有了规矩的存在,孩子才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安排。

记得看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中有这样一段提到关于给孩子的规矩说: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

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

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规矩不是约束,而是保护。

给孩子建立规则,恰恰是给了孩子更高层次的自由。
给孩子立规矩,也有规矩


我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必为其计深远。

很多家庭其实也是有规矩的,但执行起来就不太理想。

记得《放学后》栏目中就看过这样一对父母:

妈妈出门前嘱咐女儿完成作业,反复要求爸爸严格监督检查。

妈妈前脚刚走,父女俩就开始撒欢。

直到妈妈打电话询问,爷俩才开始做作业。

爸爸还帮忙打掩护“做着呢,写挺好”。



其实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给孩子立规矩,其实也是需要有规矩的。

只有所有人共同遵守,这个规矩对孩子才是最有效果的。

规矩一:以尊重为前提,尽量把“不可以”换成“可以”

儿童心理学曾说:

孩子从1岁开始,就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并在不断完善中,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明白自己想做什么。

所以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时,要以尊重为前提,跟孩子友好协商。

不要强制要求孩子,把你不可以,你不能,换成“你可以这样做……”。

比如吃饭前,孩子想吃饼干。

父母可以把“马上吃饭了,你不可以吃饼干了”,换成“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图片来源:电视剧《天才保姆阿银》
这样,不仅能让父母立规矩,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樊登在谈到给孩子立规矩时,说了这样一个小方法:

定规矩时,最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并邀请孩子一起讨论。

同时,把定好的规矩写出来,并张贴到显眼的位置上,让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上面签名。

如果违背规矩,就要坚决按规矩办事,让孩子接受惩罚。

规矩二:立规矩要趁早,从小事抓起

曾在《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说法:

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后就很难养成。

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习惯的培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规矩建立的过程,越早越好。
有研究表明:

3岁的孩子大脑发育已经是成人的60%,4-6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到达80%。

所以说,4-6岁时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

父母也抓住这个时期,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规矩三:父母口径一致,不能打破

郭晶晶曾在采访中,提到过一件关于规矩的小事:

有一次孩子的爷爷霍震霆,抽空去家里看望自己的孙子,但当时孩子们正在写作。

郭晶晶没有让孩子放下手头作业去找爷爷,而是要求孩子写完作业才可以玩。



霍震霆觉得郭晶晶对孩子的教育太严格,于是开玩笑说道:

“晶晶在家里面真是一点面子都不给我,想看看孙子,还得等孙子写完作业。”

嘴上这么说,但是,霍震霆却很支持郭晶晶的做法。

虽身处豪门,郭晶晶并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从小让孩子懂规矩,守规则。



看似不起眼的小规矩,长时间、多频次的重复,便会在孩子心中生了根。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无底线的溺爱,而是为孩子规划长远,让孩子懂得“规矩意识”。
高尔基曾说:

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但想要孩子一生走的长远,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

智慧父母,既能守护孩子,也能为孩子树立榜样。

既能让孩子有规矩意识,也会教孩子不被规矩束缚。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心中有规矩的孩子,脚下,才有更自由更精彩的未来。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往期精彩文章



点击☞发现高三女儿早恋,这老爸的做法刷爆朋友圈:太聪明了!

点击☞3个小女孩天台玩“死亡游戏”,评论区1000条留言让人脊背发凉

点击☞孟晚舟被监禁592天,最严重的后果已经来了

冯绍峰半夜删博,崩溃曝光:赵丽颖,我装不下去了…




    关注 娇娇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