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真正驱动你变强的,是痛苦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本文作者认为,想要变得更优秀,你需要学会“不满足”。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足,不改变就会异常痛苦。

优秀需要努力,而努力是不舒服的事情,长期持续做不舒服的事情,需要有足够的动力,这种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对于现状的不满足。以下,Enjoy:

常识君|有话说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01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
有一种天分叫痛苦
阿里集团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梁宁,搞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分析:成就最高的那批人,和普通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这次分析比较中,她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区别: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天分——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比如雷军,比如马云,比如王兴,他们很年轻时就拥有强烈的欲望,希望自己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他们天天为不能改变世界而痛苦,于是这种痛苦驱使他们玩命去开拓去创新。

什么是普通人?

普通人就是欲望没那么强烈,痛苦也没那么强烈的人。所以,他们的人生会在既定的轨道上相对平衡地运行,而不是被快乐和痛苦牵引撕扯,没完没了地折腾。

什么是杰出的人?

就是想要某种东西而得不到,便会坐立不安饮食无味的人。为了得到这个东西,他们会玩命去拼搏去创造,不管付出什么都可以,不管牺牲什么都可以。

所以梁宁说:“痛苦是一种比快乐还重要的天分,巨大的痛苦会驱动一个人去做出巨大的成就。”

1987年,雷军读了一本书——《硅谷之火》,此书讲的是乔布斯等人创业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就有一团火焰燃烧起来,激动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我在体育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心情很难平静,在操场里我奠定了一个梦想:日后一定要做一个伟大的人。”

雷军23岁大学毕业入职金山,一干就是16年,从程序员做到CEO,带领金山上市。三十多岁就实现财务自由,退休了。

金山在香港上市,估值6.261亿港元,众人欢呼雀跃,而雷军却陷入深深的痛苦:16年,5840天的日夜奋斗,才换来6亿市值?

这可以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成绩,但那时候的雷军异常痛苦。因为雷军对自己的人生期待,不是小成,而是大成。大成不了,就很痛苦。

正是这种痛苦,驱动了雷军在2010年克服了“再创业,若失败我就身败名裂”的恐惧,重新出发,创立小米。

那么,你该让自己更痛苦吗?分人,每个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不同。

有的人已经快被痛苦压垮了,就别再自寻烦恼了;但有的人还可以再痛苦点。

一个朋友名校毕业,在腾讯做产品,24岁就结婚了。他能力很强。但我觉得他内心太安逸了。如果多点痛苦,他会表现得更好。

怎么做会让自己变痛苦?

雷军在金山做总经理的时候,马化腾、丁磊刚从学校毕业到电信局上班,李彦宏还在美国念书,周鸿祎也才参加工作,马云筹办中国黄页在北京到处碰壁。

而到2003年,这些“年轻小辈”却借互联网大潮把雷军远远地甩到了后面。

痛苦不是你不够牛,而是你看到了更牛的人。
02
恐惧决定边界
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了
1.恐惧是边界

在《梁宁·产品思维30讲》中,梁宁分享了一个故事:

“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经常几小时几小时地劝别人干这干那。我劝过别人辞职,劝过人分手,劝过人转行,劝过人创业。我一直觉得自己道理讲得可对了,对方也全听明白了,但之后大家多半还是会选择在原地受苦。

后来,我明白了,劝人就5分钟。5分钟没说动的事,就不再劝了。而是应该想想,捆住他手脚的是什么,是什么把他压在那里,让他没办法往前走。

所以,我看到有人在一个没啥前途的公司岗位上待着不辞职、不转行,在一段没有爱的关系里呆着被折磨而不离开,不是对方对她好,有承诺,而是对方抓住了她的恐惧。”

为什么我们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明知不改变就会很痛苦,但还是会选择原地受苦?因为恐惧会束缚一个人的手脚。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已经在当地非常受人爱戴的老师竞聘新东方培训师,但他害怕在评委面前演讲。

这位老师的恐惧可以成为三层:

第一层,恐惧事情本身。害怕公众演讲。

第二层,恐惧的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害怕不被评委认可。

第三层,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可能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害怕评委说,你很一般。害怕自己无力面对不被认可的情况。你的“人设”崩塌——从自我感觉良好,到彻底怀疑和否定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不甘平凡,又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努力。

那么,如何克服恐惧?

① 不要以某一件事来评价自身的整体价值

小时候,你的父母可能会对你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啊?

日常生活中,因为你搞砸了一件事,也不乏有人会说: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啥?

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用单单一件事就完全否定一个人的所有价值。

其实,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

我只是不太会在评委面前演讲,但这不代表我“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平常面对同学上课,我可以处理得很好。

② 不要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

内心的安稳源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

梁宁说:2017年,我有一个让我自己人生豁然开朗的体会,所有的荣誉都是暂时的,真正会祝贺你的是少数人,只有鄙视是永恒存在的。

③ 不要过度想象和推论

有的人习惯把一件事情的可能后果想象到非常可怕,甚至是灭顶之灾。

考砸一次就断言“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


失恋一次就认为“这辈子都不可能幸福了”;

面试挂掉一次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一次演讲失败就只是一次演讲失败。它不会山崩地裂,也不会巨浪滔天。更不会让你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不翻身。

④ 用“暂时”来替换掉“永远”这个词

你可能不知道,你潜意识里会在很多事情上加上“永远”这个词。

你有那么害怕一次演讲失败吗?

其实你害怕的是你“永远”都演讲失败。

一个心理强大的人,会时刻提醒自己:我只是“暂时”做不到这件事,并不会“永远”做不到这件事。

2.恐惧也是一种动力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

你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

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那是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愉悦、不爽、愤怒、恐惧,都是情绪,都属于你的操作系统。

比如,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持续投入一万个小时,成为天才,是因为愉悦感的支撑;

一个人兢兢业业,一切以这件事为核心,彻底忘我,很多时候他是因为恐惧;

而一个年轻人,如果在他的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你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03
鲁莽定律
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1.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拥有了痛苦,克服了恐惧,你还需要一个能力——执行力。为此,我在这里分享一个定律:鲁莽定律(注:这里的鲁莽是指不前瞻后顾)

鲁莽定律,是脱不花38岁写的,她说:

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

因为如果不做,这件事就永远是停在脑中的“假想”,由于没有真实的反馈,诱惑会越来越大,最终肯定会让你后悔。而去做,就进入了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循环,最终至少有一半的概率能做成、不后悔。

而这条鲁莽定律,贯穿了脱不花的一生。

1997年,脱不花在一家做广告代理的小公司打杂,那还是一个“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的时代。在一个野蛮生长的行业里,必然会冲出一些“莽撞”的年轻人野蛮生长,脱不花成为了其一。

当时中华民族园西门有个酒吧叫“广告人沙龙”,每到周末晚上,都会有广告圈的名人来做免费讲座,脱不花经常去蹭听。

某个周末,脱不花在那里听了时任北京奥美总经理的湛国祥的讲座,当天的主题是《如何做提案》,脱不花觉得“提案”这个词高大上,是国际级广告公司才做的事,她们用的词都是“汇报”,那一天是脱不花这辈子第一次听说有个词叫PPT。

莽撞是好的,湛国祥讲完被听众团团围住,还没资格拥有名片的脱不花鼓足勇气浑水摸鱼钻进人群里拿到了湛国祥的一张名片。

一个月后,脱不花所在的公司有幸接到一个大客户邀请,去提案竞标。当时对这个小公司来说,是个大机会,全公司开始讨论。

脱不花虽然是个打杂的,但听着听着很兴奋就说了一句:为什么跟我在讲座上听湛国祥老师讲的不一样呢?

结果大家看了眼脱不花,虽然不耐烦但还是问了句:你说咋搞?

脱不花一下被问懵比了。

若是一般人,也就这样过去了。脱不花不是,她要回答你。但她不懂啊,不懂没事,去搞懂啊。

然后脱不花翻出了湛国祥的名片,对着名片上的电话号码发了会儿呆,然后竟然咬着牙把电话拨过去了。

结果,电话是秘书接的,说湛老师在开会。

脱不花又鼓起勇气说:请转告湛先生,我是在广告人沙龙上听过他讲课的一名学生,我有些问题想要请教他,能否请他给我回个电话?

这就是脱不花式做派:先干起来,然后再一步一步逼近成功。



结果过了一会儿,湛国祥真的拨过电话来了。

脱不花说她接过来讲了这辈子最二的一个电话:“湛先生湛先生,我是一个小朋友,一个月前我听过您讲如何做提案,现在我们有机会做提案了,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做,请问您能帮帮我吗?”

没想到,脱不花直接把湛国祥约出来了,而且是约的当天中午。定了地点,脱不花抱着尚未准备好的材料就跑去见湛国祥了。湛国祥看了说:内容再改来不及了,我建议在形式上下功夫。

于是他给脱不花讲了:怎么用PPT这个软件、到哪买投影胶片、怎么制作和保胶片、应该用什么样的文件夹来装胶片比较美观等等。

其实,哪是什么内容来不及改了,形式也来不及了,因为那天晚上他们就要赶火车去见客户了。

不过这不是脱不花的作风,她竟然决定:干!和湛国祥分开后,她就飞奔去买胶片等物料,然后再飞奔回办公室做文件,经历了打印机复印机各种卡纸事故,她竟然在同事必须去赶火车的最后时刻搞定了!

然后在最后一分钟,本来没机会一起去的脱不花竟然突然被老板指着鼻子说:

你,一起去!

整整一个晚上,她又张罗着把卧铺之间的小桌子当投影机,模拟放胶片、换胶片以及准备各种台词。

然后天快亮时,老板又指着她的鼻子说:

你,到时候你讲后半部分!

脱不花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拒绝。

你看,本来整个事跟脱不花没啥关系的,结果因为一次次的莽撞,她竟成了主力。

最后的结果的呢?抱歉,提案没有竞标成功。鲁莽定律的精髓是可以不成功,但要尽快验证。

不过没事,罗胖2018年跨年演讲时说了: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

脱不花说那个失败的提案给她带来两个后续好运:

第一,大项目没拿下,但因为那个表现,那个客户把后面的小项目直接给他们做,不用招标,合作完之后又持续合作了七个项目。

第二,后来公司有个新业务,做培训,因为见识了脱不花那次在提案上大大方方的讲话,直接指定脱不花为项目负责人兼培训师。

脱不花说:我所负责的第一个客户,组建的第一个团队,合作的第一个媒体,写的第一篇文章,培训的第一个学员,赚的第一笔奖金,买的第一部手机,都源于此。

先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不开始干,你脑子里都是在论证“要不要干”,而你一旦开干后,你就开始了“怎么干好”的论证,同时你多干一步就逼近了成功一步,因为问题都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一个一个解决的,空想不解决任何问题。



2.始终铭记“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其实,鲁莽定律的背后,隐藏着一条高手思维: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1995年,马云去美国。第一次看到互联网,他摸到计算机时都不敢用力打键盘,生怕给人家搞坏了。

马云感觉这个“网”太神奇了,输入关键词,就能连接一切。于是,他在美国的网上搜“中国啤酒”,结果一无所获。

这样的结果让马云很失望,他决定回国创办一家公司,把互联网带到中国,把中国带向世界,而那时中国还根本没有在线业务。

1999年,阿里在马云的家里成立,虽然只有18个人,但他们想做的事情很大:用互联网技术改变落后的商业行为。

我每次看这些高手做事的方式,就很佩服,因为他们的思维总是跟常人不太一样。

普通人在规划自己要做什么时,之所以老是纠结、不去行动,是因为他们总是上下打量自己一番:我会这个,不会那个。

所以对于一些虽然做了牛逼但很难的事,我们总是想想而已,并没有准备去做,因为我们觉得“我不懂啊,我不会啊”。

牛人在规划自己要做什么时,不太会局限在心里想“现在会什么懂什么”上,他们更多的是思考:我要不要做这个。

只要回答为“是”,他们便着手去做,不懂不会没关系,我可以一步一步去解决。
04
结  语


欲望,给你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动力;

恐惧,是你的底层操作系统之一,决定了你的边界到底有多大;

而鲁莽,是实现想法的有效手段。

最后,我把梁宁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当你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你超越了,也许你就此平庸了。对于拥有巨大痛苦的人,欢愉是短暂与廉价的,因为真正驱动你变强的,是痛苦。

本文为笔记侠整编作品。部分内容参考公众号:莫同、粥左罗、拾遗。
延伸阅读
推荐语: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综合类推荐图书,你与获得成功之间差一本《坚毅》,《刻意练习》伴侣,人人可以习得的实操手册。樊登推荐。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德鲁克 | 稻盛和夫 | 陈春花

明茨伯格 | 宋志平 | 拉姆查兰
战略管理 | 企业文化 | 团队管理 | 市场营销 | 领导力
职场沟通| 时间管理 | 情绪管理 | 学习方法 | 自我修炼

市场营销 | 定位培训 | 华为 | 女性领导力 | 书单
点个“在看”,与世界分享你的态度!


    关注 管理的常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