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找一个“闲散”工作,“小镇”真不用奋斗吗?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三十而已》里演到王漫妮终于心灰意冷地要离开大都市上海,回到自己的小镇去找一个“闲散”的工作,要“安享”以后的岁月了。在大都市漂泊了8年,看到了繁花似锦的一种生活,不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而且在脑中已经完全刻画出了小镇的悠闲而懒散,不需要奋斗,不需要努力,有彼此的亲戚朋友的关照,找一个不咸不淡地工作,过一种平凡的日子。

其实,我们很多人已经在脑海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大都市的好,在其他的三四线城市都是难以想象和比拟的,更哪堪一种更加平淡无奇的小镇呢?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已经牢牢地根植了这种大都市病。习

惯了大都市的人,已经认可的是一种精致的利己生活;不屑于“粗茶淡饭”的平淡。甚至借一杯“咖啡”来说事,说白了,就是矫情。互联网的便捷已经打破了许多城市的边界,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之间的隔阂。在小城镇享受的一种生活在大都市或许也是一种奢望吧?孰优孰劣是拷问心境。

只是在人们的认知里,早已把大都市的优越拔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其他地方的不过是“乡巴佬”式的一种落后罢了。在思想认知中已经直接盖棺定论了。也就是认知的那种闲散和慵懒的生活,是不思进取的一种消耗时光。

好像只有大都市的人才是拼搏的,打拼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同阶层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哪里或许并不是最主要的。
适应一种生活或者习惯,是养成后的变化和追逐。无所谓孰高孰低,自然也没办法衡量孰优孰劣。生活节奏的不同,生活圈子的变化,对于都市霓虹的向往自然也就不一样。

其实拥有王漫妮想法的在外飘一代是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这种认识的。但是对于根植自己儿童梦想时代的故乡,更应该有一种亲切感。

如果说对小镇的慢节奏不习惯的话,尚能理解和感知;有的人甚至对于除了大都市之外的其他城市也不认同,这样的“飘”心理,内心蕴藏的何止是一种躁动的希翼?更多的是一种贬低的心态,或者虚荣的表现。

有人说,当王漫妮三人组在上海离别之席,相互举杯的时候,看得让人潸然泪下,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其实也不完全,是对一种情怀的追忆或许更贴切。

离开飘了8年的地方,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舍不得是对自己奋斗的不甘心。8年的光阴,流逝的奋斗的岁月和追忆的似水年华,怎么可能就甘心,怎么可能不留恋。但是如果没有如顾佳所言的那种对美好生活追逐中可以放低的身段和姿态,以及后来的觉醒和价值观的否定。也就不会有太大的落差了。

有人说,王漫妮是很多“凤凰”一族的缩影。出身平凡、运气一般,因为读书或者工作来到了大城市,见识了大都市的繁华,对未来充满期待。从此就开始怀揣梦想,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想找到捷径,或者祈祷真的天上可以掉馅饼地砸到自己。
对于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有被梦惊醒的时候,有的人可以重头再来,也有的人从此一蹶不振。这样,还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幻想不同,而很多时候,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追逐在哪里。

王漫妮虽然回到了小镇,但她的心却还向往着繁华的城市里,因为已经习惯了都市里的一种节奏,因此对另一种节奏的生活本身就是排斥的,甚至是矫情的,对于任何的不同,都感到了不适应。

甚至拿出小镇的咖啡来做一种比拟的嘲弄和来自内心的瞧不起。在如今物流和网络的便捷驱动下,还有什么边界是不可以打通的?说白了,还是一种矫情,一种对所谓的大都市生活的向往,以及过分的迷恋罢了。

小镇的咖啡自然也可以做出一样的味道。品味不同城市的咖啡味道,其实是品味不同的生活模式,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感怀,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思想认同和共鸣。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习惯使然,是一种情怀使然。

有人说,三十岁是一道坎儿,对于很多怀揣梦想的人来说,如果三十岁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也基本没有再圆梦的机会了。而很多飘一代,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预期。
有人把三十岁作为一道分水岭,给自己下达一个预期的目标,如果在三十岁还不能真正地“落位”的话,那么一切或许都已经枉然了。回归或者说逃避就成为另一种选择,于是有了逃离“北上广深”的迷茫。

不过,三十岁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刚刚大学毕业几年,踏入社会的时间也不过区区几年,在这样的一个年龄,其实刚刚起步,人生的规划或许才真正找到了方向。

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三十岁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不够明朗,任何的选择都可以重新开始,关键还是,你的心在哪里?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关注 刀马物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