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要做一个不鼓励孩子的妈妈(观点)

 

同理心为什么会失效...

乐乐五岁多,处于换牙期。

周二晚上,他吃东西时,本来就摇晃的下牙被食物绊到。他哇的一下吐出满口食物,开始大哭,那颗牙也在出血。他一个劲喊疼,家人的一句话坏事了:「没流很多血,男孩子要勇敢,不哭!」说完,他开始更加尖叫着哭闹起来。

很明显,家人的鼓励,遭到乐乐剧烈的情绪反弹。对于五岁孩子来说,这些挫折并不算小,诸如打针、学游泳,画画没得奖、被朋友孤立等等,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孩子遇到挫折,只是廉价的鼓励,并不会让事情得到好转。

为什么鼓励会失效

鼓励失效是因为同理心的缺失。虽然有些妈妈会说,我知道同理心啊,我会和孩子共情。其实,这里面会有很多误区。下面这个 2 分多钟的小视频,就介绍什么是真正的同理心。小狐狸掉到洞里,羚羊只是站在洞外和他对话,而熊会钻到洞里倾听小狐狸的感受。



看完视频,你也许想做那只善解人意的熊,给予孩子帮助。遗憾的是,你的同理心往往会失灵,有时甚至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挫折,最终自己却被孩子说服,同意孩子放弃。

为了更好的找到问题根源,我们先了解一下沟通中信息传递的过程:



孩子遇到挫折后,他会把想法、感受进行编码后传递给父母,父母对信息进行解码后再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进行反馈,这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想让沟通过程高效且顺畅,需要信息编码(想要说什么)、信息传递(怎么跟别人说)、信息解码(理解别人说什么)和信息反馈(告诉别人你的理解)四个步骤的良好运转。同理心失效,其实是我们未能完全利用其功效。对同理心理解不透彻,就会出现一些沟通中的误区。

误区一:片面了解信息后,急于做出判断

在信息收集并不充分时,人们倾向于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习惯,对事物分析与判断,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分析与解决问题,与此伴随的是判断正确率下降。孩子心理变化过程非常复杂,受到自身表达能力、情绪、对父母的信任等因素影响,他们的信息编码经常不充分,无法给父母足够的信息,所以父母判断往往不够精确,后续反馈因此常常失效。

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说谎,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不学好」,但是孩子说谎的理由很多,可能是一种躲避惩罚的防御机制,也可能是孩子因此想获得某种奖励。对于三四岁的孩子,他们经常分不清楚想象与现实的界限,他们″说谎″可能讲述的是自己的想象。父母需要精细判断,直接道德教育显然并非良策。

误区二:忽视孩子的认知水平

当别人和我们的想法不一致时,我们成年人相对容易理解,但对于幼小的孩子,认知水平和对道德规范了解还不全面,直接用同理心沟通可能会遇到问题。

比如,当你引导孩子把小朋友的玩具还回去时,说:「如果别人没经过你的允许把你的东西拿走,你有什么感觉?」孩子可能会说:「没感觉!」

误区三:推销自己的观点

推销自己的观点是父母常常容易出现的失误。父母认为孩子弱小无助,即使清楚孩子的实际需求,也希望孩子接受大人建议,少走「弯路」。

孩子遇到挫折,父母只给出不恰当的反馈,包括空洞的口头奖励与鼓励、逼迫孩子尽快振作,无疑会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帮助孩子真正面对挫折。

同理心的正确用法

知道了同理心使用的误区后,就懂得先反馈感情,后解决事情才是有效途径,有以下三步:



一.「镜像反射」平复情绪

「镜像反射」,即父母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孩子所有的情绪。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看到乐乐尖叫,我拿起一张纸,帮助乐乐把血擦干净,让他到镜子面前看到血其实并不多,减少他的恐惧。然后,我抱着他离开,到卧室安静地搂着他说话。

″你很疼,也很害怕。″
″是的。妈妈,我会不会死?″
″不会的,你下边那颗晃动的牙要换了,疼和流血是因为食物绊到它了。″
″哦,我知道,我已经换过一颗牙了。但是还是很疼。″
″是的,那颗牙和牙龈都受伤了。″

简单几句对话,乐乐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也让他打开话匣子,主动和我聊起来。

二.主动倾听找原因

主动倾听,即利用孩子透露的一切信息来获取有效信息,放下个人喜好和经验,避免做出武断评价和判断,询问而不争论,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回应。主动倾听激发孩子沟通的灵感,进一步减少负面情绪,也帮助父母不断修正对孩子的信息解码。

继续回到我和乐乐的对话。乐乐开启了谈话之门,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门不关闭。

″妈妈,我很饿。牙疼死了。″
″你没吃晚饭,松动的牙影响了你吃东西,但是你还是想吃。″
″是的。″
″你愿意用旁边的牙吃东西吗?″
″不愿意。″
″你怕再次绊到牙。″
″是的。妈妈,我的牙掉了还会长起来吗?″
″你觉得少一颗牙齿不好看,担心牙齿掉了长不出来。″
″是的,所有牙齿必须要一颗一颗换吗?没牙让我说话也不清楚了。″
″看起来换牙让你很担心。你可以回忆一下我之前给你讲过的换牙过程。我的牙也是小时候都换过,你自己也换过一颗牙齿了。″
″但是,我还是讨厌换牙,现在该怎么办?″

主动倾听不仅让我弄明白乐乐的想法,也促使他开始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下一步的信息反馈提供了信息与信任的基础。

三.给出具体的信息反馈

「相信自己,你能行」这样空洞的鼓励经常不起作用,类似的信息反馈也是让孩子感受到:伤痛是不被允许的。父母这时需要的是陪伴在孩子旁边,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可以建议孩子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即使最终不是父母认为的最优解,也不要推销自己的观点。如果孩子希望得到你的建议,你可以给出多个选项,必要时也解释下原因,但让孩子最后决定。

那天晚上,乐乐希望我可以给他解决问题的建议。其实,他自己已经知道需要去诊所拔牙,但是恐惧让他不愿意说出口。我坦诚地告诉他,需要请诊所的医生帮忙,拔牙会有一点疼,但是可以忍受,并且我会一直陪着他。我还和他一起回忆了他四岁时第一次拔牙的情景。但是最终他还是不同意拔牙,也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我没有勉强他。

到这里,似乎问题的解决停滞不前,但是得到理解的孩子往往能更加创造性的解决眼前问题。

第二天,乐乐起床后跟我说:″妈妈,我一夜都没睡好。″
″我发现了,你一直在翻身,你还在担心。″
″是的,但是我还是决定去拔牙,你把我和姥爷送去诊所就走吧,不然上班就迟到了。″

听完这句话,我眼泪几乎要流下来。我的理解、不强迫、不鼓励换来他的信任和理解,也让他增加了面对挫折的勇气。◆

作者:李晶 (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硕士,两个男宝妈妈)

互动话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你如何处理?

◆ ◆ ◆  ◆ ◆
阅读能力决定学业成绩,孩子一旦掌握了书面阅读,就获得了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然而,识字量是孩子书面阅读起步的拦路虎。我们该如何开启识字启蒙?如何让孩子在轻松好玩的方式下听得懂学得会

应众多家长要求,爱贝睿《七天趣味识字体验营》第二期来喽! 通过小剧场、儿歌、故事、谜语等多元形式呈现,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故事化、场景化、形象化、趣味化,给小朋友们带来好玩有趣的识字体验!

4 节视频课程,7天专家陪伴,4.9元即刻锁定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