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30+年龄焦虑这碗饭,真的恰不香

 

乘风破浪的姐姐,其实全都跑偏。...

身为人类这个事儿本身就挺焦虑的。
但身为女性,更焦虑。
没想到的是,这把收割焦虑的镰刀已经滑向了30岁,前有《乘风破浪的姐姐》后有《三十而已》,在本就波折的2020年像流感一般集中爆发。


有着“综艺+热剧”的加持,本以为是到了处理女性话题的合适时机,结果它们仍旧无一例外地跑偏,白嫖了更加现实的女性困境。
女性的30岁,究竟有多不堪?
最初我对《浪姐》的预期定位是40+女性的自我挑战,但节目显然瞄准的还是30+,年龄稍大些的钟丽缇陈松伶阿朵还没来得及展现就被淘汰,5个40+的姐姐目前只剩下了伊能静宁静
这让《浪姐》基本成了30多岁女明星的角斗场
,而随着节目的播出,很多观众也渐渐觉得这综艺不好看了。
当然,《浪姐》有过高光时刻。令我备受触动的节点是第二次公演现场,一群姐姐刚刚好摘掉了人设和面具,磨合进入新的环境,那时着实有过一瞬脱胎换骨的错觉。
“把一件事儿当真”和“超越自己”这两个东西是非常有快感的,只要能把自己代入到这些姐姐身上,我甚至都想去报个声乐班和舞蹈班,锤炼一下自己咸鱼般的肉体。
最新一期节目因为新裤子的到来,似乎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尤其
是当他们踏
入“姐姐训练营”的一刹那,莫大的真空感扑面而来,口红印也不在了,之前热闹装扮的华丽背景就像破旧的船舱,甚至有点恐怖。
此时的《浪姐》更像一个乌托邦,而被赛制紧紧捆住的姐姐们却在“真拼·真入戏”
虽然已经脱离了舒适区,但该有的焦虑是一样都没少,且越发与现实生活里的女性处境疏离。
或者说,《浪姐》提供的游戏并没有在真的解构女性焦虑,
它只是粗浅涉及了女性对“自我发展停滞”的恐惧,连提供的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单一
另一边,承包了近期热搜的《三十而已》也刚刚结局,也有类似的毛病,不过是
拎取了一些逼真的现实细节,在获得了基本的共鸣和信任之后,提炼出了三种都市女性的模型
观众能在模型身上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但仅此而已,它仍不能缓解你的丝毫焦虑。
这部剧也让我想起了一部2016年的影片《29+1》,其实30岁的焦虑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29+1 (2016)
导演 / 编剧: 彭秀慧
主演: 周秀娜 / 郑欣宜 / 蔡瀚亿 / 杨尚斌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16-10-31(中国香港亚洲电影节) / 2017-05-11(中国香港)
片长: 111分钟
 豆瓣 
7.2
《三十而已》有三条故事线,《29+1》只有两条,而且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选择。


林若君
,没房没车,家里一张床一面镜外加一堆化妆品,碰到的事情和王漫妮出入不大:更大的工作压力、不靠谱的爱情、以及说卖房就卖房的房东……
但另一个女孩子黄天乐,是一首永远高八度的亢奋进行曲,得了癌症却仍选择去巴黎旅行,喜欢把生活细节全部记录下来并升华所拥有的一切。




她们都即将踏入30岁,不同于彼此的选择则是两种解决“恐惧”的方法。
林若君觉得上班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赚取尊严,但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工作产生了无可救药的依赖,这种依赖能帮助她掩盖年龄带来的焦虑。
而黄天乐的家里尽是精心存留的东西,照片铺满墙,每一张都是生活。
她的人生平平无奇,一眼看到底。

我的人生,没什么特别,除了还有一个月就踏入三十岁。
记得妈妈临走的时候不停地说担心我,说我都这么大了还没有结婚,工作看上去也好像很没有出息的样子。
喂,你以为我不想每个月赚三四万啊?没得谈恋爱,你以为我故意的啊?但是有时候,我也会真的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你有没有曾经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啊?


这段无奈又自嘲的独白里有太多苦水,黄天乐的“热爱生活”源于要把生活填满的任务感,她需要用这些生存过的痕迹时刻提醒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
为了踏过30岁的门槛,林若君着眼未来,黄天乐封存记忆。
这是女性30+年龄焦虑之下的真实悖论,
当我们越倾向于追求“独立女性”标榜的自由解放,越容易依赖一些选项来证明并支撑自己的抉择
“独立女性”的牌匾是摇摇欲坠的,够努力就是够独立吗?够成功就是够独立吗?
或许是的,但还不够准确。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多努力才叫够努力,多成功才算够成功。
虽然被指了一条路,但标准并没有把控在女性自己手上
反观《浪姐》,如果这些“角色/人设”是要你去拼、去杀、去赢,那么它真的越来越像一场虚妄的自我复仇。
女性没有从规则中解脱,反而争相踏入规则,一群温顺的绵羊变成了狮子,但笼子还是笼子。
然而现实是,在许多标准上,多数人永远都不能达标,无论她们有多努力。
而更多女性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并没有被纳入标准之内,她们无论在做什么,有多努力,都不会被认同。
女性的30岁,身体机能初步下降,皮肤状态变差……
但当她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30岁焦虑,难道真是出于对青春的缅怀吗?真的是无法接受眼角多出了一两条皱纹吗?
其实,还是丧心病狂的成功学在作祟。
年龄焦虑的背后是觉得自己还不够成功,或者说,在以后的时间里,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因为找不到长久而沉稳的自信,年龄便会成为那个表面的原因,“因为我们老了,所以贬值了”。
大家焦虑的是人生初阶段的一事无成,一个笼统的失败感。
新裤子乐队在
这期《浪姐》
中的一番对话很有意思。
彭磊问赵梦:“如果把你一直关在这儿你会喜欢吗?” 
赵梦答:“我可是女性好不好,我肯定一样拼哪,女的都是这样的,我们怎么可能丢人……” 
然后彭磊打趣了一下:“要我肯定早就跑了。”
事实的确这样,在这个男女就业机会并不平等的情况下,女性的“求生欲”要比男性高得多,自我要求往往也要高于男性,
以“时间不够”的潜台词是机会过少,而且年龄越大代价越高。 
但我仍不禁去想,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变数究竟有多大。
比如黄天乐这个角色,她的底色并不暖,可能只是在选择了某种生活方式之后感到开心和舒适,就这么一直坚持了下去,而且这种方式成本并不高,也只有她自己认同。
但这其实就足够了。
人们经常会高估自己的掌控力,当下做出的每个选择都需要用未来的努力偿还,她们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生去试图证明并强调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这种证明终究是顺着“被提供的模板”攀爬,不管走哪条路,都不一定顺遂心意。
作为资本不可能放过的韭菜,女性要在不同的年龄拥有不同的东西才会被尊重,所有声音都在告诉她们,你保持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懒惰的象征。
但事实上,所有人都是可以失败的,这种失败可能体现在,不需要费尽心力把自己伪装成别人眼里成功的样子。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年龄这回事,
30+不是越活越闭塞,却是保有空间、游刃有余
如果说真的要摆脱30+的女性焦虑,那就是要有一条或数条坚定且不会被干扰的中心线,而心中那个不伪装、不迎合的部分,才需要被终生追寻。
· THE END ·
这是“不散” 第 1268 期 原创文章,追剧烂尾真上火


相聚有时 / 电影不散

微信号:busan-movie不散其他平台

豆瓣  | 知乎 | 微博 | 头条号 | 网易号 | 搜狐号等

【加入 不散官方微信群 畅聊电影】

添加微信busanfenzhuli或418947138

备注“不散+所在城市名
往期精选


    关注 不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