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丨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个月。...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近现代]左河水·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的到来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个月。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为炎热将随着这一天的到来而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是反应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将正式由炎热向寒冷转移的节气。我国古代形容处暑时气候变化的谚语有很多,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但总的来看,处暑节气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气温湿度低。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五天


_

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捕猎鸟类

_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万物开始凋零

_

三候禾乃登,稻、稷、黍等农作物成熟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今年的天气很反常,我国很多地方在入夏后的天气非常凉爽,而立秋节气后反而高温酷暑不断。这段时间,多个地区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气温最高达到37,、38℃,甚至局部地区出现了40℃的极端高温。

民间既有“立秋三日凉风至”、“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也有“处暑不出暑,架火再开煮”、“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的说法。之所以民间会有这些不同的说法,很大原因是因为全球的气温平均水平逐年上升,夏季越来越炎热,且持续时间也变长了。
“秋老虎”是指立秋处暑节气之后短期回热的天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的8月和9月之间,虽然天气炎热的时间短暂,但是却像老虎一样凶猛。“秋老虎”一般短则半个月,长则两个月,今年这个初秋看起来“秋老虎”异常凶猛,南方地区的炎热天气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处暑宜养生,调阴阳,适寒暑
处暑到来意味着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需相应调整饮食起居以适应外界变化。

所谓“春困、夏盹、秋乏、冬眠”,进入秋季后,很多人都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秋乏”的表现。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易阴虚,表现为口干、咽干、鼻子干、眼睛干涩等。“处暑”期间,南方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认为脾主管人体肌肉四肢,脾为暑湿所伤,人就容易感到疲乏困倦。
秋季可分为初秋、仲秋、晚秋,初秋为夏末秋初之交,此时暑湿未消,而寒燥将至。初秋最宜养生,一是为了消解暑湿,抵御换季流行性疾病的伤害;二是为了调理脾胃,使机体适应即将到来的寒冷干燥的秋冬季节。


处暑养生三宜三忌


1. 夏末秋初,气候逐渐干燥,气温逐渐降低,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多吃酸性食物,加强肝脏功能;清热安神的食物可解“秋乏”。


疏肝理气,健脾生津:猪肉、鸡肉、百合、银耳、木耳、梨等;

疏肝健脾,益气生津:太子参、山药、甘蔗、蜂蜜、芝麻等;

清热润燥,益气养肝:山楂、萝卜、茉莉花、荠菜、石斛、鸭肉等。




2. 进入初秋,“秋乏”袭来,人体易感疲乏,起居宜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睡眠更要充足。宜午后养成午睡的习惯,二十分钟至一个小时的午睡能消解“秋乏”,让整个下午活力满满、精力充沛。日常起居宜早睡早起,睡眠时间比平时增加一个小时。
尤其是中老年人,气血较年轻人虚弱,会出现昼不精、夜不暝的少寐现象。为了充足的睡眠质量,坚持午睡的好习惯,晚上提早入睡,即使睡不着也应该闭目养神,放松身心。

3. 处暑干燥,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不要因为进入秋天了就急着加衣服,秋燥忌捂,但也不要着凉了哦!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适合户外运动,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根据自身体质,适宜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



1. 处暑过后,西瓜、黄瓜等大寒的瓜果要少吃了,脾胃虚弱者此时节不能食用寒性食物。

2. 处暑过后,防暑降温已成往事,防寒保暖要提上日程了。

此时节要注意护脐,肚脐部位表皮最薄,最易受寒。肚脐受寒,很容易蔓延到肠胃,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严重的还会造成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可能出现痛经、月经不调等。所以,处暑过后切忌露脐。
3. 处暑时节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很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秋季一定要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不要往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如果一定要接触记得戴好口罩。
今年的处暑节气,可能“秋老虎”一时半会还不会离开,多多关注天气预报了解气温变化,昼夜温差大注意早晚防寒保暖,适量增减衣服,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寒冷的秋冬季节到来。
版权声明:

1.文章版权归大专家.COM所有;

2.尊重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
3.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大专家.COM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喜欢就请点个“在看”吧


    关注 大专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