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名博士被清退,竟是因为“失联”?

 

文 | 常莹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



公示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有人可惜、有人称好。乍一看,33名博士被清退有些遗憾。然而,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近几年,这样的新闻并不稀奇,高校集中清退已渐渐常态化。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就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而此次上了新闻热点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33名博士生,竟是因为联系不上。



联系不上,多年不毕业,不报到入学……这样的理由看起来好似学生“拖延症”犯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迟迟不毕业?

博士毕业生,高等教育金字塔塔尖的角色。33名博士被清退,正是高校在面对学生“教育失信”现象面前“零容忍”的态度,释放了高校“严出”的信号。看似严苛的清退,其实有法可依。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有人说“博士毕业难”,选择延期毕业,为了保障学术质量,正常范围内的延期可理解,也是常态。可超期毕业浪费的则是教育资源。过去一段时间,“宽进”也让少部分人“钻空子”提升学历,可“严出”对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的高要求,让来“镀金”的人“难出”,在学习和自我管理上的主动性、自律性不足,于是拖而再拖,就成了超时毕业者。超的久了,学术惰性一大,就有了联系不上的事实。

博士生入学后,与学校就自然建立起教学管理关系。联系不上、不报到入学,除了学生自身可能存在的因素外,是否也说明学校在招生和学籍管理上难辞其咎?联系不上的荒诞,也反映出部分高校管理制度或许存在漏洞,或许是留下的陈年问题拖延不决,或许是培养与管理两套评价体系存在管理盲区。在清退风波中,需要反思的是,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除了紧抓培养质量,管理失效的问题也应避免,在源头招生上把好关,同时注重学生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品质涵养。



严进严出,早就不是纸面上的条条框框,各地高校早就纷纷“动真格”地落实这种公平的淘汰机制,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然而,无论是“博士毕业难”还是“多名博士被清退”,这样的事情始终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对待退学这件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如何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在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也跟得上,如何提高学校与学生双方双向的满意度,还需要各地高校寻根溯源,探索更合理、公平的解决方案。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评价标准需要有相应的革新。而这一切,也许还要从招生开始。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玩摇滚的小学,火了

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荒唐

街道办招聘全是清华北大,“屈就”?

“不学习就是不孝”,校训都这么狠了?

没有房都不能找工作了?

文字:常莹

图片:网络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常莹 孙岱


    关注 光明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