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蜿蜒在滇东高地上的古代云南长城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古往今来,修长城似乎都是定居者防范游牧入侵的专利。即便偶尔被女真、波斯等骑射势力山寨,也多半发生在武德衰退的末人阶段。乃至长期缺乏历史记载的云南,都有类似的防御工事出现。

云南长城的分布


云南的壁垒往往修建于地势险要处
从大体上看,这些云南古代长城的跨度极大。途经马龙、陆良、宜良、石林、弥勒等县,连绵长达150公里。其中的最坚固部分,是用高约3尺的白石累成。虽然厚度也是非常可观的2尺,但并非后人最熟悉的砖城结构。其它段落则更为随意,既有完全的夯土建造,也包括部分土石混合构造。由于本地的红土性质粘重,人工痕迹便容易在日积月累后消失。

虽然这些2-3米的壁垒并不算高,但许多部分都建立在70-80°斜角的山脊上。往往一面是直立墙体,另一面就与坡崖合二为一。守方完全可以借山势做到易守难攻,而仰攻者在这些史诗巨墙面前也会相当难受。此外,沿线还有石哨所、烽火台、兵营、古堡、神庙、关卡、古道进而水渠等各种配套建筑,不免让后世观者觉得时空发生了错乱。


陆良县境内的“长城”遗址
马龙县是“长城”的一个起点。格里达村后山则有一处石堡,建筑呈半圆形,有两道护城河,城墙立面向西,城墙高约15米,墙体厚实,外砌石料、内添土、顶平铺石头,可供人行走。堡内宽200米,长350米,东面是悬崖,其下方寨子箐河水被引水工程高抬引入护城河,长年不断,堪称杰作。长城从马龙县曲宗格里达进入陆良县之后,横跨老尖山、牛头山一带。又经杨梅山至陆良县与宜良县交界处进入宜良县吴桂庄山花地山,而后穿梭回到陆良县境内并贯穿多个村寨山区。需要注意的是,陆良县境内的配套建筑比较多。

陆良的牛头山石哨所、老空山石瞭望所和老尖山烽火台都由西向东分布,大致位于海拔2400左右的高度。三者都坐落于防御、观察、通信的绝佳地段,相互间还有古道相连。其中,牛头山石哨所面向西南、背靠东北,有人工制成的门窗、顶盖,其残存壁垒高1.5米左右,长2.5米,宽1.1米,深1.6米。老空山石瞭望所可观望另两处据点,下面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溶洞。老尖山烽火台位于山顶,面积约40平方米,台面上还有一座3米高的石砌房,里面有一尊女神像:女神像用红沙石雕刻而成,头饰贝币,披肩凤凰装饰,腰围围裙,下着百褶裙,腿下有鱼尾鳍,背披彝族传说中的鱼皮龙衣装饰,胸部半裸,充满女性崇拜的象征,被称为“彝族创世女神像”。

陆良县古长城埂分布图
其中的杨梅山“长城”保存比较完好,底宽2-4米,顶宽1.5-2米,高度1.5米。下有一道道鱼鳞片状石掩体,大的掩体长约20米,小的掩体仅34米,分布错落有致。按地段分疏密,相互间纵横距离均等,明显有着特殊的规划布局。杨梅山山内还有一处疑似为兵营的石建筑,其外径宽3米、长7米,门残高1.2米、宽1.1米。杨梅山主峰山体中部的地势险要处,还耸立着一座长方形土石堡垒。其西面2米左右高的梯形壁垒下方为一望无底的天然沟壑,南面1.5-1.8米高的壁垒用清一色块石垒筑。西南角与西北角还各有一道壁垒。月牙山、李子沟的壁垒呈条状石堆分散在不同的山坡上。这里地势险要、人迹罕至,当地还流传着类似风雷暴雨之夜出现阴兵借道的诡异传说。老母寨地区也有三处石房子,相对较大的一处宽达27米,长超过100米,可能是集体营房。

石林县的“长城”由小圭龙入,经过路星村、北小村、尾博邑、子诗代玛等地的诸多山、洞、关隘,蜿蜒于喀斯特乱石山岭中,而后转入弥勒县境。石林的天生关“长城”西面陡峭高耸,估计原高2-3米,而东面坡度平缓,附近有一观音洞,洞内终年不断水源,能屯兵屯粮。磨舍祖“长城”向北进入陆良地区,在一段东侧大约1公里处有一溶洞可容纳1000人,还有泉水清澈可作生活用水。洞内有多处人工痕迹,可能被用于储存粮草与武器。洞口凿有照明灯台,流入洞中的水流边还有水力石磨盘,上面的石刻文字表明其历经了元、明、清三代人的使用和修缮。此外,在石林的部分村寨,还有彝族祭司用“长城”与军马的模型举行驱邪的“祭密枝”仪式。

陆良县的牛首山石哨所
弥勒县的“长城”自石林县接入后,一路向西延伸。其中,大麦地山顶哨所,造型比较独特,是直径30米的半月形石垒,并高出平台50公分。同在大麦地还有三处烽火台遗址全由石块堆砌,底12平米、顶10平米、高3.5米,内部是空的,下面有引火装置,与烽火台配套的,还有一处香炉式建筑。

可邑村是著名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彝族史诗《阿细的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这里有“卓靠来补”山石哨所,由三间原高2丈多的石房组成,其南面是猴子箐无名山。在猴子箐,呈半弧形、圆形或原生石天然造型掩体交错分布于“长城”之间,为守方提供了额外的防护。猴子箐无名山也有一处“长城”要塞关隘,其后方独家寨金子洞坡还有古彝族岩画,其长11米,宽2米,用赤铁矿粉调合动物血脂调制、以手指绘于岩壁上,岩画内容为“长城”下先民聚会舞蹈,旁边还有十几个古彝文,似乎是在欢庆或祈祷。

石林县与弥勒县的古长城埂分布图

谁建筑了云南长城


众多云南古长城的建造都缺乏详细记录
虽然长城的实物板上钉钉,但具体的建造者却没有留下姓名。以至于不同学者都会到浩瀚史籍中搜索再三,找出各自确信的靠谱解释。例如有人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发现,新朝皇帝王莽曾派文齐来当地任太守,镇压反抗统治的西南夷势力。其间,又有公孙述又盘踞益州,逼的文齐用修障塞和固守拒险的方式加以应对。据此认为那就是滇东的长城的来源。但史书没有详细描述所修汉朝要塞的具体形状,不排除只是在要地修筑的关隘与堡垒。距离真正的长城恐怕还差的很远。

后来的《元史-地理志》与《滇史》也纷纷记载,汉朝在派兵进入云南后曾主持修筑金城。但和障塞一样属于固定驻军性质,这里的金城其实范围非常有限。当时的汉朝也没有足够人手对本地实施完全控制,自然没可能修建长城式建筑。


汉朝时期的中原就有派兵进入云南境内
类似的理解偏差还有许多。诸如爨氏修长城、自杞国修长城此类传说,应该是将其他的设施都见得风就是雨当作“长城”。

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字记录与现实相去甚远。但近在明代的地方志,却精确地描述了“长城”的情况。李元阳的《万历云南通志》称,在今天石林县内有一处“鞑子城”。其自昆明的陆良、马龙等地至弥勒、泸西等地,绵延300余里,由酋长们建筑用来分别地界。这样的记录得到后世《读史方舆纪要》《路南杂记》《石林文物志》等著作的确认与沿袭。但既被称为“鞑子城”,又具有种种彝族文化的特征,似乎又给研究者带来一个新的疑问:修筑它的到底是元代的蒙古军阀,还是古时的彝族酋长?

17世纪 由荷兰人绘制的云南省地图

长城还是长栅栏


位于滇东的古堡遗址
除了文字记录的渺茫,另一个让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就是延绵三百里的工事到底是“长城”还是“长栅栏”。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工事并不高大,不过是些地埂、石埂与石堆,连猪、牛、羊等牲畜都阻拦不住。只是当地民众用来划分地界而进行的改造。而且自汉唐以来,滇东就没有大规模的长期民族纷争,显然没必要修筑长城自保。

但谜题的解答最终还需依赖于实物考察。诸多调查报告表明,这些云南长城的不同分段、不同设施,建设于不同年代,所用的工艺水平也各不相同。比如不同古堡中的陶片就分别被鉴定出来自汉晋、隋唐,壁垒的石块堆砌方式却源自先秦。而女神像则与石寨子的古滇国青铜器可能处于同一时期,石林的藏兵洞则应该是近世所开凿。


主要由石块堆砌的长城埂
所以,这些长城应该是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由不同的人群分别建设,最终累积成今人所见的样子。汉人移民、蒙古统治者与西南夷酋长都可能都参与其中。不同族群的首领用它们来区分地界,虽然不存在大规模的长期民族纷争,但烽火台、瞭望所与城堡依旧能为械斗各方提供足够支持。修筑工事依山傍水自然是常识,滇东群山延绵,自然形成了断断续续300里的分布情况。加上年代久远和缺乏文字记载,最后连修筑它的族群也产生了记忆混乱。一方面用本土的民族语言命名之,同时又称其为“鞑子城”。

类似情况也在西南地区非常普遍。经历改土归流的当地的民众,由火葬改为土葬。以至于子孙后代在开荒时,还会对不慎挖出祖宗的火葬罐十分惊奇。基于印象中只有蒙古族才会火葬,便认为这些遗迹都是对方所留下的“鞑子坟”。

总而言之,今人所见的滇东遗迹,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长城”,也不能仅仅被视为“长栅栏”。它应该是漫长历史长河中,不同年代修筑防御设施而不断累积下来的一系列军事建筑群。
推荐阅读
山海之间:越南内战与装备3000大炮的顺化长城
中亚雄关:萨珊波斯帝国的各条长城防线
奇托尔堡:守护次大陆千年的印度版长城

丹麦长城:从北欧边界到的民族国家的域外图腾
科林斯地峡长城:见证希腊罗马盛衰的6英里墙

哈德良长城:罗马帝国的兴亡见证者
苗疆边墙:明清两大帝国的南方长城
元寇防垒:抵挡蒙古帝国的日本极简主义长城

千里长城:形同虚设的高丽王朝北方国境壁垒

女真长城:为扼杀蒙古帝国而建的金国界壕

沙堤长城:三毛笔下的西撒哈拉惨剧与摩洛哥绿色进军

米底长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最后倔强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最强冷吧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