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孩子跳楼自杀:大人说是脆弱,孩子说是解脱

 

一个14岁的少年,就这样走了。非常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他。...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杨小阳

9月17日,武汉市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级的孩子,因玩扑克牌被班主任请家长,在学校里被其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自杀,虽然已经尽快送医,但是因为伤势过重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监控拍到的画面是,在五楼的走廊,怒气冲冲的妈妈走上来就是一记耳光,且卡住孩子的脖子,对其进行 “教育”。


妈妈离开后,孩子静默了两分钟,随后爬上五楼走廊,纵身跳下。
在走廊上看书的同学企图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一个14岁的少年,就这样走了。

看着这么一个比妈妈高出半头的大男孩,被妈妈打,既没有还手也没有顶嘴,默默咽下屈辱一跃而下,我真的说不出“孩子太脆弱”这样的话。

几天前,朋友14岁的儿子玩游戏,不做家庭作业,气得她打了孩子一巴掌,胡言乱语说了孩子一通,孩子离家出走半夜才找回来。

我们聊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当时我说,四岁的孩子可以打,因为他不懂事,哭喊一阵就忘了。

四十岁的孩子可以打,因为他很懂事,不会当回事。

但是,十四岁的孩子不可以打,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无论懂事与否,他的尊严都是无可撼动的,敏感都是无可比拟的。

当然,我所说的四岁和四十岁可以打,

不是说,打四岁和四十岁的孩子是对的。

而是说,同样打孩子一巴掌,四岁和四十岁一般不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但十四岁会。
十四岁的孩子属于易燃易爆品,即使小心翼翼地保管,他也可能因为自身短路或接错了火线而自爆自燃。更别说有人点火浇油了。

只要家长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与情绪,与孩子保持适当的界限,不用放大镜看他的缺点,孩子内心的易燃易爆品都将变成助推他成长的燃料。

就像弗洛伊德说的,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是很正常的:

行为方式自相矛盾而令人无法预料;

对自己的冲动即克制又接受;

对父母既爱又恨;

在别人面前羞于承认自己的母亲,

而又出乎意料地渴望同她进行心贴心的交流;

热衷于模仿别人并寻求别人的认同,

而又不停地寻找自己的身份;

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理想化、更艺术化、更慷慨、更无私,但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以自我为中心、更自私自利、更精于算计。

这种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摇摆,如果出现在一生中的其他时期,会被认为是极不正常的。

而在青春期,这些行为可能只是意味着一个成年人的人格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意味着个人的自我没有停止探索,而且并不急于限制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当然,家庭之外,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这是社会化的必然。孩子需要在错误中学习学校(社会)的规则与界限,需要明白其他人不会像父母一样容忍他的行为,需要了解他所接触的人各有不同的性格与底线。

童年期听父母话的孩子,青春期可能很不听话;

童年期不听父母话的孩子,青春期更不会听话。

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此阶段,孩子犯了错,依然会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受到惩罚。

在他因为受到惩罚而情绪低落、心怀忐忑,等待“宣判”之时,作为他的爸爸妈妈,我们是和其他人一样站在他的对立面指责他,还是作为他“唯一”的妈妈(爸爸)给他接纳与归属,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

当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要求与期待,

接纳不难。正常父母都能做到。

当孩子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要求与期待,

接纳不易。

对孩子没有足够的信任与爱,很难做到。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不是要父母包容孩子的过错,纵容孩子吗?

不是。

接纳并不是纵容他的行为,而是认同他的情绪与感受。

当孩子面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后果,受到来自老师或他人的批评与惩罚时,他的内心必定是缺乏归属与安全感的。此时的接纳,就是在给孩子漂泊无依的心灵一个港湾与归宿。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说,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遇到麻烦时,很多大人愿意指控孩子。我们不能让孩子没有辩护人,这样对孩子不公平……

父母是孩子的辩护人。

辩护律师不会鼓励犯罪,他既不会夸奖一个抢劫犯的技术,也不会赞扬一个骗子的骗术。

然而,不论被告人受到何种指控,他都要替被告人辩护。哪怕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也会给被告人提供帮助和希望。

接纳孩子的情绪与感受,并不代表接纳孩子的错误行为。

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处于激烈的情绪或者不好的感受时,不仅不是教育他的最佳时机,还可能使事情的发展朝向我们期待的反方向,造成两败俱伤。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想要的是,孩子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成长。

若要达到这个目的,

需要在心平气和的氛围,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善意,

父母能接近孩子的内心。

陌生人对孩子的头脑说话,父母对孩子的心说话。

陌生人注重孩子的行为,父母注重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毫不顾忌孩子的感受,

孩子会用实际行动让父母难受。

自杀就是最极端的报复父母的方式。

无论怎么说孩子“脆弱”,孩子都解脱了自己,把父母永远留在了痛苦中。

所以,与其抱怨孩子“脆弱”,

不如花点时间学习什么是“尊重”,

什么是“沟通”,

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最好的教育”。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