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组织进化的毒药和解药

 

办公在线化,无疑是未来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办公在线化,无疑是未来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让人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更高维度来提升效率。

自移动互联网发展成熟后,全球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移动办公、在线办公作为新的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普及。

办公在线化,无疑是未来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让人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更高维度来提升效率。

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线办公被一夜间推向全球,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并不完美的在线办公
不管是移动办公,还是在线办公,都仍然或多或少面临着瓶颈和挑战。

如非工作状态下的移动办公,会让员工非常抗拒和排斥,而永远在线的在线办公,会让我们大多数人活在焦虑中。

在近期36氪采访的部分企业中,这种问题就表现的十分明显,即使是互联网企业也不例外。

“会套会,会叠会,线上会议特别多。”致远互联副总裁、协同云BG总经理李春表示,疫情期间几乎没有正常工作的时间,效率特别低。

问题同样存在于视频直播云平台目睹身上,据其CEO鲁力透露,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异地协同、会议组织较为困难,异地管理难度极大。

法大大创始人兼CEO黄翔也有类似感慨,员工之间、员工和客户之间,每天都需要线上沟通,远程会议非常多,线上会议又很难做到有效互动。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究其原因是人们仅是完成了表面上的在线,但忽略了协作和互动的重要性,在线必须带来有效协作和互动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理论,也就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托马斯•艾伦提出的“艾伦曲线”。

艾伦曲线呈现出的一个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协作的可能性或频率与两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呈现出指数级下降的趋势,如下图所示。
艾伦曲线同时也表明,人们更愿意与坐在旁边的人交流,为了在团队中高效和成功地工作,密切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想让人们更多地协作,就不能再强调虚拟会议了,而是要想办法让人们以实际的方式聚在一起。

这和今天的在线办公大趋势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矛盾,如何破解这种矛盾?这是在线办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如何破解「艾伦曲线」?
从蒸汽机到电力革命,以及计算机革命,再到今天的数字化革命,纵观人类商业技术发展史,飞跃性的突破都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生产力工具的创新,并带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变革,组织协作模式也在发生巨大转变,协作体系经历了从共同叙事到个体叙事,再到小世界之间的协作。

相应的组织模式也已经历了从“工作”到“合作”,再到今天的“协作”的不断变化,办公模式已从“统一办公”过渡至拥有强大中后台能力的“分布式办公”。

这背后也是劳动雇佣关系的一次升华转变,LinkedIn的创始人之一里德·霍夫曼在《联盟》中曾提出:

企业和员工不应该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而应该是联盟关系,彼此成就。我看到了企业和员工的使命同频共振。

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在新的组织模式下,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群体角度,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究其根源,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人才自主意识提升,两方面一内一外催发着组织变革。

从个体角度看的话,就是“可量化的联接”与“人与人的对话”之间的落差,而重新思考雇佣关系的话,会发现我们常常集中精力考虑组织的问题,但忽略了组织中的个体。

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就认为,我们用“非人性”的语言描述员工:我们仅仅把员工个人当成可量化的“人力资源”。

而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基层个体是组织智慧和组织能量的巨大源泉,我们需要重视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动机。

得到《组织行为学》课程主理人李育辉就认为,新一代员工最突出的特点是, 不再愿意再当一颗“螺丝钉”,而是要成为工作的主角。

另外,从群体角度来看的话,是“机械型组织”和“生物型组织”之间的落差,重新思考组织形态,过去的组织是机械化的系统和层级,任何的信息中断都会让协同作战极难实现。

而现在,我们正在塑造群智涌现的“生物型组织”, 组织就是生命,个体与组织之间,是共生的关系,而非服从,组织是因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超生命体。

混沌大学的《生物思维:为什么要构建生物型组织》中提到,要想改变企业僵化,唯有构建新的组织形态—生物型组织。

那些真正有活力的生态系统,外界看起来似乎是混乱和失控,其实是组织在自然生长进化,在寻找创新。

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著名的苹果公司,就是生物型组织结构,在这个组织里,可以让所有产品被通盘考虑。

由此也可以看出,破解艾伦曲线的办法不在于距离远近,而是重新思考雇佣关系和组织形态,并最终塑造出一个“生物型组织”。

当然,除了前面的我们看到的,需要重新思考雇佣关系和组织形态外,组织还需要跟合作伙伴共创价值生长空间。

以前你做好自己就行了,现在做好自己还不够,还得有能力跟更多企业在一起,大家一起共生共荣。

著名教授陈春花的一个观察就是,过去7年对组织变化的研究中得出的两个结论就是:组织要进化,必须跟别人共生。

在她看来,这就是未来企业组织的进化路径,而要获得这种进化路径,组织自己需要实现最大的系统效率,而这个效率就来自协作。

向协同要效率
效率不是来自分工,而来自协同。经济学上一直较重视分工效应,对协作效应关注相对不足。

陈春花教授认为,为什么很多新型企业的反应速度、成长速度要快于传统企业?很大原因在于它们内部协同的效率非常高。

但如果超大型企业也能高效协同,那其释放的能量将是巨大的。我们今天很多人都在讲华为如何如何厉害,现在国内有很多企业都在学习华为,但都学的不像样。

事实上是,大家并没有清晰认识到这种协同管理的逻辑,在这一点上,华为的模式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华为在30年的发展历程当中,组织能力是逐步成长起来的,如今华为的19万员工协同联系之紧密、效率之高,并且在疫情和巨大外部压力之下仍能高效运营,背后支撑这一切的,就是其企业内部协作模式、经验、能力与产品。

如今我们也看到要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华为正把这种组织协同的能力通过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赋能出来,以帮助更多的企业组织能够进化升级。

这种赋能就是应趋势而生,且引领趋势的华为IdeaHub,除了有华为自身的文化张力外,更重要的是华为IdeaHub强调的是在新的组织协作中,联接却不是对话。

它强调在优化个人办公体验和团队效率提升之上,叠加对企业生命力的激活,同时以极简智能的用户体验, 软硬一体的高度集成化解决方案, 打造未来协作办公的新物种,成为企业组织协作进化中的一员。

从功能上来看,它集远程双向协作、专业视频会议、手机、电脑、平板多屏协同、高清音画、丰富云端应用等强大功能于一体,是继PC、平板、手机之后,企业未来办公必备的四件套之一。

它在云计算、大数据、AI等技术的基础上,让办公人员的协作流程和交互方式在场景中重塑,一举解决了19万华为人在线协作的难题,重新定义了数字化时代的协同。

先前体验过华为IdeaHub的法大大创始人兼CEO黄翔就表示,华为IdeaHub一个看似“普通”的屏幕,但可以满足企业办公的多种需求,是智慧办公的一大重要突破。

拉勾创始人兼CEO许单单则认为, 华为IdeaHub实现了跨域远程互动直播,打破空间限制,让远程沟通像“面对面”一样方便。

在金山办公高级副总裁庄湧看来,华为IdeaHub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让企业办公变得更简单更高效更智能。

由此来看,华为IdeaHub就是引领组织变革的协作激活器,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创新。

先进组织方式带来的高效性能,对公司而言,本身也是一种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IdeaHub提供的是一个体验之地,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

它将助力组织成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组织使命与个体使命同频共振、合作共生,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这种共生关系还表现在,企业可以利用华为IdeaHub来一起更好地协同创新, 企业视频直播云平台目睹CEO鲁力就认为,未来目睹直播可作为软件应用融入华为IdeaHub,为企业的沟通效率提升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方案。

在协同创新上,薪人薪事创始人常兴龙则认为,华为IdeaHub与薪人薪事的创新结合,可以成为集企业办公、效率管理、跨部门协作为一体的智能硬件。

德鲁克在很早之前就说过,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毋庸赘述,协作是组织的灵魂,对于任何组织而言,协作都是第一生产力,协作才能实现组织内外的整体效率。

在9月23日华为全联接2020现场,华为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华为IdeaHub首席体验官俱乐部”,将自己核心硬件能力开放给更多产业合作伙伴的同时,进一步借助这些行业翘楚的挑剔眼光来提升华为IdeaHub的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通过首席体验官们对各行各业的深入了解,华为IdeaHub可以与行业解决方案深度结合在一起,联合打造行业应用,最终来构建一个适合千行百业的软硬件结合的智能工作平台。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著名商业畅销书作家帕特里克·兰西奥尼也认为,如果你所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齐心协力,那么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市场条件下、任何行业中驰骋纵横、战胜挑战。

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重叠、融合的过程中,对于组织和个人而言,协同将是贯穿始终的主题,而能不能做好组织内协同,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上限。而这些华为IdeaHub的首席体验官们,正在与华为一起,定义智能协作的未来。


    关注 36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