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终于要来了!54岁陈薇半年白头,看到他的儿子后,大家沉默了…

 



您是家长吗?是!就点标题下方蓝色的 中小学家长慧 六字,然后点关注,您就可以享受到我们为您提供的最新教育和健康等信息。

点击进入→在线教育,为孩子找一个优秀的辅导教师作者:学习哥

来源:小学学习平台(ID:xxxuexiziliao)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又传来好消息!

当地时间9月21日,世卫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称,中国新冠疫苗已被证明有效。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大概11月或12月,普通人就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因为根据它的三期临床结果来看,目前进展非常顺利。

她说:“今年4月份,我作为实验人群打了疫苗,这几个月感觉非常好,没有任何不一样的地方,接种疫苗的时候,局部也没有疼痛,确实很好。 ”

在大家为这个好消息振奋之时,陈薇院士这段话又刷屏:疫苗研发绝非易事,与病毒赛跑,一线的科学家们感触更深。

看完世卫组织点赞,陈薇院士的一段视频被大量转发!

她泛着泪光说:“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来做疫苗研发!”

网友纷纷表示:感动、骄傲!


巾帼女将
不负众望
前段时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让我们进一步走近唯一一个上台领奖的“女神”——陈薇。

陈薇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谈到,为了做实验方便,也是没时间打理,所以就剪成了短发。

刚开始去武汉的时候,头发是又黑又亮的,后来到4月份的时候去剪头发,一下子发现白了好多。



常言道一夜白头,当人过于劳神、用脑过多的时候,头发真的会白。陈薇院士变白的头发,也体现着奔赴在疫情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辛劳,透露着疫苗研发背后的太多付出。

对一部分人来说,陈薇这个名字或许还很陌生,但她的身影早就已经多次出现在重大疫情事件中。

从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抗疫,到2014年援非抗击埃博拉,再到今年的新冠疫苗研究……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院士,人生可谓传奇。

有人说她是“弃笔投戎”的清华学霸,有人说她是“病毒终结者”……

但无论拥有多少“头衔”,她始终说最令自己骄傲的是做一位母亲的身份。

那个4岁的孩子
找到了自己人生方向
其实,媒体上关于陈薇与儿子的互动不是很多,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下面这张照片:



非典时期,陈薇和团队由于工作原因,需要被单独隔离。在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无法与家人相见。

那时候陈薇的儿子才只有4岁半。

一天,有人说当天的《东方时空》节目可能会有陈薇的镜头,陈薇的丈夫就和儿子一起在家盯着电视机等。

不知是否太久没见到过妈妈了,陈薇刚一出来,儿子激动得就扑上去亲吻电视屏,这一幕被细心的麻一铭拍了下来。

这张照片至今让陈薇无法忘怀,也深深感动了无数父母的心。

时光荏苒,当初那个亲吻电视里的妈妈的小男孩,如今也已经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这些年,他选择了与母亲相近的微生物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继续追随母亲的脚步。

在座谈会上,陈薇院士的儿子麻恩浩作为家属代表发言,他说,自己以母亲为豪,自己也将投身祖国建设,把青春奉献给祖国。

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与在外工作的母亲一起成长,对孩子有显著的好处。

这是因为:父母传达出的自信从容的生命状态。父母好好活出自我,活的自信、坚定、从容,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听过一句话:一代好母亲,三代好家庭。

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就是拥有一个三观正的母亲。

孩子,“责任与担当”
是我留给你最大的财富
谁曾想到年轻时候的陈薇是个长发飘飘的“美女学霸”!读研究生时,学的是当时特别热门的化工专业。



本来可以顺利毕业,过上薪酬可观生活的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单位。

那是一个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成立的单位,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心中怀着一腔热血的陈薇,立即产生了参军的强烈愿望。

谁都不敢相信,这位引人注目的清华“女神”,有一天竟然携笔从戎,从此走上与“毒”作战的科研道路,而且埋首一干就是近30年!

有个记者曾经问起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万一回不来怎么办?”

她的回答很干脆:

这么多年来,我不知道埃博拉病毒危险吗?我不知道新冠危险吗?我没有家庭吗?不是的,我们军人来自于人民,我们承担更多的困难和危险,人民会受到更少病痛的折磨,过上更健康的生活!

如此责任与担当,在祖国,是人民的女儿,在小家,是儿子的母亲。

陈薇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崇高理想,儿子麻恩浩都看在眼里。

“长大以后,我就成为你。”



不得不说,麻恩浩在成长的每一步,都紧紧跟随母亲的步伐。

  • 陈薇在非洲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时候,麻恩浩主动申请去西非做志愿者,那时候他才上中学,是唯一一个在病毒肆虐最严重的的候援非的中国中学生志愿者。
  • 在高三紧张的学习之余, 他也同样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全国预防艾滋病基金会。
  • 现在这个以全A的成绩毕业的最优毕业生,深深地被妈妈对生物科研的全身心投入所影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微生物学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
优秀的父母,并不是说要给孩子留下多少物质财产,而是用言传身教的行为教会孩子终生受用的习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

陈薇在教育孩子的课题上,用自己的大写的行动,实实在在把“责任与担当”印在了孩子的骨子里。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彼此相爱

麻恩浩说,母亲对自己的要求是:“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可以,第一件事是娶自己喜欢的女人,第二件事是做自己喜欢干的事业。”



跟自己喜欢的人结婚,陈薇和丈夫也做出了为孩子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陈薇说:“任何时候家庭都是第一位的,女人要做事业,首先要把家庭搞好。”

1989年4月28日,陈薇在火车上偶遇了自己现在的丈夫麻一铭。

当时的麻一铭是一位啤酒厂的技术员,比陈薇大了整整12岁。

任谁看来,这都是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

可陈薇却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的爱情。



二十几年过去,陈薇和丈夫麻一铭依然如胶似漆,即使是分开几天都会互相想念,会“觉得生活里缺了东西”。

岁月匆匆过去,他们依然像热恋的情人一样每天打电话,发短信。

早晨起来刷牙,谁先刷一定会帮对方也挤好牙膏。出差,陈薇也会尽量带丈夫同往,“因为生命很短暂,要多制造两个人在一起的机会。”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说:“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彼此相爱,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相信:即使全世界都在下雪,家哪里却始终春暖花开。

孩子拥有安全感,相信家庭是坚强的后盾,成长的路上的每一步才会有底气,有动力。

尊重孩子的第一步
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他
在家庭中比起对孩子的严苛与期望,他们更多的是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给予孩子最大的尊重。

心理健康顾问劳拉·德绍尔说:“不让你的孩子做决定,会把他们变成有依赖性的成年人。”

你现在为孩子做每一个决定,包括他们穿的衣服、他们做作业的时间以及他们可以和谁一起玩,都会削减孩子做决定的欲望。

做父母的应该明白,事事帮孩子拿主意,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比较优越、舒服的环境,却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要知道,依赖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掉。

尊重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他。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安徽一所中学的8名学生,原本有机会考入“清华北大”,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入读。



原因是:“相比于好学校,更希望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很多网友为他们的选择感到不解和惋惜。

但是有一位同学却强调:“有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的勇气与信心”。

对于这样的结果,该校校长说:

“高中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对于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学校骄傲和自豪的事。”

其实,我真的为这些孩子感到骄傲。

相比于没有主见,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孩子,这些学生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未来的职业规划。

梦想不该止于“标准答案”,而是要追求内心热爱并又负起责任的担当。



其实,陈薇把自己大部分的时候都献给了科研事业,缺席了很多孩子成长的时刻。

但是,教育孩子的路上,她用身体力行的行动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希望看到陈薇院士的家教方式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教育孩子,绝不是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作为军人,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我们目前在疫区,就是要打仗的,而准备打仗,就是此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积累,也包括技术方面的储备。我们要把养兵千日的“兵”动员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这场特殊的战争之中。

这,是陈薇的言,也是她的行,更是她传递给儿子最好的财富。



点个【在看】,感谢陈薇院士,致敬巾帼英雄!


    关注 二胎那些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