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流传甚广的「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照片」是错的 短史记

 

错误的源头或许是曹聚仁。...



相信许多人非常熟悉下面这张照片(图一):
图一


因为这张照片曾长期被收入到历史教科书之中,且被标注为“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

图二截取自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该版教材及其修订本使用至2016年前后)的第16课《抗日战争》开篇。可以看到,课文的配图即是图一,图片内容标注为“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图片旁边的课文导语称:

“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这是日本裕仁天皇在宣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诏书。”①

图与文,在这里起到了一种相互解释的作用。
图二


因为被视为“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图一在中文知识界流传甚广。但这张照片的内容,其实并不是日本天皇在宣读投降诏书。

理由很简单:《终战诏书》,也就是俗谓的“日本投降诏书”,是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对外发送的。发送之前,由日本放送协会派出的8名工作人员帮助裕仁录音,录音地点是皇宫中的天皇办公室,时间是1945年8月14日23时20分。②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图一这样一个宣读《终战诏书》的历史场景。

最早将图一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联系在一起的中文材料,可能是曹聚仁等人1947年编辑出版的《中国抗战画史》一书。该书第407页载有这张照片,并附有图注:

“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天皇向议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对盟国投降。此为二千年来,日本未有之惨事。”(见图三)③

图三
曹聚仁的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不对的。

虽然在1945年8月14日,裕仁天皇确实召集过一次御前会议,来决定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会议的地点是“在皇宫防空洞内”④,而东京皇宫防空洞的大致样貌如图四所示。图一的场景显然与防空洞毫无关系。
图四


此外,图一的现场氛围,也与8月14日防空洞御前会议不符。

据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此次御前会议约开始于10点50分。参加会议的有首相、陆相与总长等。先由首相陈述了内阁会议的情况,希望天皇“亲自听取反对意见,重新作出决定”,然后“两总长及陆相相继起立(可知会议室内是有会议桌椅的),声泪俱下地恳请准予再次照会,同盟国如不同意,则莫若继续战争,以期死里求生”。然后是短暂的“沉闷的寂静”。再之后是天皇发表“圣谕”,表示自己不会更改停战的想法。天皇讲话期间,“各处不由得发出呜咽的声音,天皇本人也一再挥泪,戴着洁白的手套拂拭两颊的泪水,讲话也时断时续……当天皇讲到,如果有我应做的事,我在所不辞,如有必要,我随时准备站在麦克风前面时,全体不禁放声痛哭”。天皇讲完话之后,“首相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接受了天皇的旨意,然后“会议在全体涕泣声中结束,时间正好是中午”。⑤

如此就可以知道:8月14日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御前会议,不但是在防空洞里召开的,而且是围着会议桌坐着、在一种呜咽哭泣的氛围中召开的,绝不会是图一那种天皇立于高台,其他军政要人垂首站立恭敬聆听的情状。

至于图一这张照片,到底拍摄于何时,具体是在宣读什么文件,笔者能力有限,尚不能考证出一个所以然。惟其绝对不是“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已不再收录图一这张来历不明的照片,而代之以何应钦在南京接受日军呈递投降书(见图五)。⑥
图五


注释

①《高一历史(必修1)》第16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4页。

② 昭和史再訪セレクション vol.56 玉音放送 [終戦]の記憶、鮮烈に刻む。

③曹聚仁、舒宗侨:《中国抗战画史》,联合书报社1947年版,第407页。

④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四)》,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67页。

⑤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四)》,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68-1669页。

⑥《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第161页。

感谢历史作者吴京昴为本文提供的意见。

推荐阅读

「唐代女性以胖为美」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军为何已常驻中国?

新教材拿掉戴大耳环挂骷髅头的《玄奘像》


    关注 短史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