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陆金所,谁是“金融科技一哥”?深度

 

作为三家巨头的“亲儿子”,谁的用户最多?谁的“赚钱”能力最强?谁才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一哥”呢?...



10月8日,随着陆金所向纽交所提交招股书,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及陆金所国内金融科技三大“吞金”独角兽掀起新一轮抢钱大战!

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与陆金所背后,分别是阿里巴巴、京东及中国平安,前两家为互联网巨头,后一家则为金融巨擘。

三家企业上市后,蚂蚁集团估值将超过2000亿美元,陆金所的估值2600亿元,京东数科的估值在2000亿元左右。

虽然都是金融科技巨头,而且三个月内相继提交招股书,但无论从业务布局、发展路线或目标打法上看,都各有所长、各展其才。

作为三家巨头的“亲儿子”,谁的用户最多?谁的“赚钱”能力最强?谁才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一哥”呢?

用户为王,蚂蚁拥10亿多活跃用户
三家金融科技公司虽然背景、出身不同,最终殊途同归选择上市。

8月25日,蚂蚁集团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并同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A1招股申请文件,迈出A+H上市第一步。随后,9月11日,京东数科同样向上交所科创板提交招股书。

不到三个月时间,三家金融科技巨头纷纷要上市,在外界看来,非常有亦步亦趋之势。但从它们各自的招股书中,我们能发现,三家企业的覆盖人群差别很大,产品差异化也很突出:



从客户群体上看,蚂蚁集团主要集中在C端及B端。据蚂蚁集团的招股书,截止今年8月17日,支付宝APP年度活跃用户超过10亿人,数字金融年度活跃用户7.29亿,金融机构合作伙伴超2000家,数字支付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超过118亿元。



相对而言,京东数科更聚焦B端及G端。据京东数科招股书,京东数科的客户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商户与企业、政府及其他客户等。截至今年6月末,京东数科在金融机构服务领域已为超600家;在商户与企业服务领域,为100万家小微商户、20万家中小企业、700多家大型商业中心提供服务;在政府及其他客户服务领域,公司服务超过40家城市公共服务机构。

与蚂蚁集团支付宝相对应的产品,京东数科旗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京东白条与京东金条。据公开信息,2014年,京东数科推出业内首款信用消费产品“京东白条”,2017年至今年6月,京东白条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2492.73万人、3584.36万人、5780.61万人及5544.61万人,年度复合增长率达52.28%。

另一款数字化无抵押的短期消费信贷产品京东金条,在2016年上市。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京东金条的年度活跃用户分别是302.08万户、677.31万户、1520.57万户及1424.17万户,近三年复核增长率为124.36%。

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不同,这两家依托淘宝、京东电商平台做流量导入,有天然的优势,陆金所的活跃用户规模相对较小,且目前出现用户数增长放缓的迹象。

陆金所的主营业务包括零售信贷及财富管理。据陆金所披露,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间,通过陆金所平台借款的人数由750万增至1340万人;在财富管理端,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由3380万人增长至4470万人,其中活跃投资者有1280万人。

综合看来,蚂蚁集团的个人用户在三家企业中独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业用户的属性差异性也非常明显,蚂蚁集团瞄准了普通用户,陆金所更倾向吸引中产阶层及富裕人群,京东数科则以服务机构客户为主。
纷纷淡化金融属性,
京东数科上半年净利润亏损


今年8月,胡润研究院曾发布一份“2020全球独角兽榜单”。当时,蚂蚁集团排行第一,陆金所排名第四,京东数科未上榜。

不难看出,除了用户规模遥遥领先。在营收上,蚂蚁集团也远超其他两家。

据蚂蚁集团招股书,公司近三年分别营收653.9亿元、857.2亿元及1206.2亿元,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营收725.3亿元。

与此同时,陆金所今年上半年营收256.84亿元,京东数科营收103.37亿元,分别占比蚂蚁集团的35.31%、14.2%;2019年该数据分别为39.63%、15.09%。

可见,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营收增速高于陆金所及京东数科。



在净利润上,蚂蚁集团从 2017年至今归母净利润一直为正,且呈现稳健高速增长趋势,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实现净利212.3亿元。

相较蚂蚁集团,另外两家的表现则不如人意。陆金所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72.84亿元,同比去年下降2.67%;京东数科在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更是亏损6.7亿元。



从业务分布重点上看,蚂蚁集团主要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及“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两项构成,其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上半年销售金额达459.7亿元,占比63.39%,是蚂蚁集团的主要营收。
京东数科的主营收入则是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所有业务中占比59.98%



对于陆金所而言,零售信贷业务一直是绝对主力。2017年以来,这项业务占比逐渐增大,到2019年陆金所的“放贷”业务已经超过80%。 



值得一提的是,陆金所原来是中国最大的“P2P”网贷平台,经过多年“洗地”,截至IPO时,陆金所如今的P2P业务已经剥离的差不多。2017年陆金所网贷业务量占比72.9%,今年上半年,网贷业务降低至12.8%。

一边剥离威胁业务,一边巩固主营业务,大家心照不宣的慢慢淡化金融属性,通过“改名”来强调企业的科技属性。

专利及技术大PK,
陆金所研发投入不足


除了改名,进行技术创新也是三家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是企业讲好上市故事的着力点。

据各自招股书:

  • 蚂蚁集团拥有26项自研核心技术、18项国家级及世界一流奖项、2.6万项专利或专利申请;
  • 京东数科拥有专利2230项,获得10多个重量级奖项,承担5项重大科研项目,从事25项主要研发,获得20项权威认证;
  • 陆金所拥有超过15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研发部门,获得平安旗下8个专业科技研究院及平安21000余项科技专利支持。
虽然三家金融科技独角兽都在努力书写科技故事,但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



在研发投入方面,蚂蚁集团最大方。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研发费用为57.20亿元,同比增长22.77%。蚂蚁集团2017至2019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共计222.98亿元,占累计营收比例8.21%。

同期,京东数科技术支出达16.19亿元,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共计53.88亿元,占比三年累计营收的10.52%。

陆金所今年上半年研发技术费用不升反降,共计支出为8.49亿元,同比减少1.74%。陆金所近三年的技术分析费用共计支出49.31亿元。

当然,陆金所也表示,今后将加大科技投入,上市募资的费用后续将用于最先进的技术,优化客户体验,降低运营和获客成本,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投资及收购等。

金融科技巨头纷纷“亮剑”,国内其他企业也跃跃欲试,在原有金融的基础上注入“科技”的DNA。
竞争激烈,
部分细分领域规模增速放缓


经过几年的发展,金融科技从初露头角到蔚然成风,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型互联网公司普遍已经构建了自己的金融科技体系,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建立了自身护城河。
其中,百度度小满成立于2015年12月4日,主要向中小微企业业主等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通过“有钱花”、“小满助力计划”、教育分期贷等金融科技产品,让大众普遍享受普惠金融带来的红利。

百度度小满目前业务范围主要是消费信贷、财富管理、支付和金融科技,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500家,目前暂时没有传闻有上市计划。

苏宁金融自2012年成立以来,主要聚焦商业保理、融资担保、融资租金、金融服务等领域,打造多元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目前已经形成了账速融、信速融、货速融、乐业贷、票速融等多类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据公开资料,近三年期间,苏宁金融交易规模连续超万亿,累计会员超9000万,累计服务26万中小微企业。

2020年三季度,苏宁金融营收34.97亿元,净利润7.73亿元。

国内老牌上市理财平台东方财富的证券业务、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大幅增加。据最新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9.46亿元,净利润33.98亿元。

美股上市公司——360数科是成立最晚的,2016年7月成立,近期也推出360借条,专注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即时到账的信贷服务。

360数科目前累计用户1.42亿,有近百家机构合作伙伴。2020年三季度营收33.4亿元,净利润8.77亿元。目前已经在美股上市。

显然,金融科技这一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也将有更多金融科技公司逐步寻求上市。

然而根据信通院、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下称“报告”)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在某些细分领域的规模增速已经开始放缓。

《报告》称,今后,金融科技移动支付细分领域的交易规模增速将放缓,监管收紧,在C端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部分支付机构选择在B端进行垂直化和增值化深耕。同时,整个行业将呈现主体类型不断丰富、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应用深化的特点。

可以预见,未来更多金融科技企业将进一步寻求业务场景的多样化,寻找新的规模增长领域。迎来它们的将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感谢关注:华尔街前沿(hejqianyan)
嘿,一键星标,查看更多热文!


    关注 华尔街前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