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不完美小孩,我们却要做完美家长”家长发言引深思,很现实

 



文|秘籍君

自从一首《不完美小孩》在网络上流行开来后,孩子们都开始了肆无忌惮的“自由”生涯,对着家长动不动就要自主,闹独立成了每个家庭按周固定上演的荒诞戏码。看电视、玩手机,接触外界信息,这一切都成了学习以外的合理要求。

而家长们则对着网络上“科学育儿”四个大字若有所思,时不时蹦出来的各种触目惊心的社会新闻让家长对即将说出口的话噤若寒蝉,唯恐一句话说不对,苦口良言就成了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旦失控,全民都会对家长进行批判,从控制压抑到不配为人父母,谁都承受不起舆论风暴带来的后果,于是只好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能见好就收上面。好好的家长,明明是一家人生计的扛把子,却被大环境逼到了家庭最底层。

于是,有家长忍不住站出来发牢骚,全世界的家长都活得自由自在,怎么只有中国家长如此心酸?明明付出最多,却遭受着最严苛的批判——“家有不完美小孩,我们却要做完美家长”,生活似乎陷入了恶循环,我们该如何解决这种焦虑?追本溯源,症结还是在家长身上,一起来看下吧。



中国家长为何焦虑

①竞争之下,出现过高期待

之前我曾看到过一句话,很多问题本不必要存在,都是因为参与者入局才导致问题扩大化,从而成了社会问题。其中,专家就提到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本来只是小规模竞争(与身边同龄人),后来在媒体的鼓吹之下,规模扩容,家长的焦虑也会随之扩大十倍百倍。

专家认为,家长们原本是在与周围的亲戚朋友作对比,经济条件相差不大,孩子之间的差距也属于正常距离。但倘若其中一位家长开始上网,由此看到了不符合自己所在阶层的育儿方式,就很容易被广大媒体带着走,从而在孩子身上注入超出家庭水平的资源和精力。

有付出就要有得到,这是中国家长的惯用思维。而家长想要的“收获”,就需要孩子不断努力去获得。但超出所在阶层的投入很难得到超出阶层的收获,于是,孩子成了阶层博弈的牺牲品,家长因为过高的期待落空而更加“疯狂”,一家人苦不堪言。

②跟风焦虑,自带中年危机

很多家长把生活困苦的根源归咎在孩子身上,忽视了个人能力带来的限制。尤其等到孩子上了中学后,课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困境很难纾解,而家长也面临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两代人各有各的焦躁,家庭气氛就会随之跌落谷底。

“无能的家长才会把未来寄托到孩子身上”,专家这话可谓扎透了中国家长的心。阶级固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忽视了阶层的不可跨越性,越想寒门出贵子,孩子的反抗就会越激烈,家庭矛盾呼之欲出。



③对失败的定义太狭窄

中国家长最常说的就是,为什么老外孩子那么多还那么高兴?那是因为欧美家长更期待自己的人生,而非孩子的人生。也从不把孩子的失败当成自己的失败。

在我看来,中国家长对失败的定义太过狭窄,从“学习不好”到“不听话”,但凡不顺意的都会被判定为失败,这种狭隘的定论便是家长焦虑的根源。不接受孩子不优秀,也不接受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学,所有家长都在嫌弃“中等”“一般”等字眼,认为那就是孩子的失败,却忽视了自己也是普通又平凡的家长。



中国家长如何降低焦虑

在专家看来,中国家长的心酸纯粹自找,想要摆脱大环境带来的束缚,不想成为完美家长,那就要先从自身改变做起。尤其以下三点,做到以后,你会快乐很多。

①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提高对自己的期待。要求孩子学习进步的同时,先问问孩子对自己的薪资待遇有何看法。与其勉强孩子考第一名,不如家长先在同事之中做到第一名。



②不要把育儿当成获得成就感的唯一途径。这一点很重要,很多家长似乎没有自己的人生,一切都围绕着孩子打转,这就导致家长的喜怒哀乐要通过另一个人获得,而孩子往往都是让人不满意的,这也是中国家长心酸的根源之一。

③降低对孩子的投资,加大对个人价值的投资。老实讲,马云的儿子注定与我们不同,只有我们努力了,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因此,在大方向不犯错的情况下,除非孩子主动要求,不然还是要把资源集中在自己身上,把自己活成富一代,孩子将来才能少吃苦。

综上,大家会在育儿上感到焦虑吗?快分享出你的经历吧。


    关注 育儿须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