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星陨落!今年,已有30位院士离开了我们……”

 

10月17日晚8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据了解...



10月17日晚8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

据了解,今年八月,张俐娜院士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坚持为2020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的参与中学生带来一堂“绿色化学”科普课,不料这堂课成为她生前最后一堂课。
张俐娜院士,感谢您将生前最后一课献给了广大中学生!

这一路,请您走好!


年少弃师从研,成武汉大学第一位女院士
张俐娜院士,1940年8月14日出生于福建光泽。

1955年,张俐娜初中毕业前夕,适逢国家扩大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她响应号召,填报了师范学校。

但是初中老师马叔南向校长举荐说张俐娜是块当科学家的料,校长遂以“组织决定”要张俐娜改填江西省第一高级中学(1958年改为南昌市第五中学)。

张俐娜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开始了弃师从研之路。

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她这一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她发现了一种崭新的低温溶解法,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及新机理,并已初步实行工业化试验;开辟了构建基于天然高分子新材料的途径及揭示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创建了无污染、价廉、生产周期短的人造丝和玻璃纸生产新方法;揭示了多糖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可推动食品和生命科学的发展。

不仅如此,她还是武汉大学第一位女院士,也是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张俐娜始终相信“天才出于勤奋”。

她曾表示,有爱才有创新的激情,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爱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我们那时候的教育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所以我从小就爱父母、爱师长、爱学习。”


科研路难行,46岁才找到方向
对于张俐娜来说,科研是一条艰难的路。

1963年,张俐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

1973年,她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任教,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

后来,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先生推荐她获得日本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JSPS),在日本作为访问学者进行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
1986年,张俐娜回国。

此时,她已经46岁,但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始了关于可再生资源天然高分子新领域的研究。

1985年,获日本政府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JSPS)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

1993年,她创建了武汉大学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并一直领导该实验室工作 。

2015年7月,广西大学举行了张俐娜院士工作站(“高分子功能材料综合利用技术”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彼时的中国还不富裕,能够提供给张俐娜的科研条件相当有限,只有一张桌子和一个实验台,甚至试管和烧瓶等实验必需的玻璃器皿都需要她自己去买。

但她克服一切困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利用生物质资源,通过“绿色”技术制造对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上。


71岁研究出“绿色秘方”
2000年1月,已经是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的张俐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始纤维素新溶剂和材料的研究。

这一年,她已经60岁。

在大部分同龄人都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年纪,她的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战才刚刚开始——她要找到能够取代塑料,用途更广、性能卓越并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可生物降解的新材料。

这一课题,对国家和全人类的资源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上最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当中,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纤维素和甲壳素。前者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废弃物,比如竹子、棉短绒、甘蔗渣等物;后者主要来源于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废弃物,通常是虾壳和蟹壳。

可以说,纤维素和甲壳素都是自然界中永远不会枯竭的原材料。然而,它们都是极为“顽固”的大分子,很难溶解也无法熔融加工,如何开发利用堪称世界难题。



2011年12月,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她成为了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张俐娜团队日以继夜、奋力拼搏12年,终于发现纤维素和甲壳素可以在水、尿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里低温下溶解。

他们创建了简便易行的水溶剂低温溶解方法以后,各式各样新材料也相继开发出来,并且证明,它们具有优良性能和各种功能,可用于纺织、生物医学、光储能和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因为这些材料源于自然界,废弃后可以自然降解,不会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因此,只要解决工程化问题,使这些新材料进入批量生产,就意味着使用它们能够实现无毒、无污染、低能耗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故事”。

时年71岁的张俐娜,也因此获得2011年度安塞姆·佩恩奖,这是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

评委们认为,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在许多人的眼中,张俐娜院士还是一个无比正直的人。


良心!主动要求企业撤销院士工作站
“早年拉我建站的企业,这些年我都主动要求他们撤销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俐娜去年12月21日介绍,因在广西大学带有博士生,才合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长江日报2019年12月22日3版以《多地摘牌名不符实院士工作站》为题,报道张俐娜院士曾主动要求企业撤销院士工作站一事。

8年前,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院士后,“有不少企业说要给我报酬跟我合作建站。”

但张俐娜选择了拒绝,“我们平时做科研已经够忙的了,哪里有时间去应付这些”。



“只是冠上我的名字,刚开始说得好好的,要合作开发一些项目,但过去一年半载都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不是虚的吗?”

张俐娜说,时间一长,甚至都不知道企业用院士的名字做了什么违规的事没有。

张俐娜院士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数十载,年逾七旬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她的《高分子科学导论》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她常鼓励学生“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的创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础研究时还要考虑应用前景,这样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也才会有科研激情和动力”。

她还多次对记者说“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要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一个科学家首先应当爱自己的国家;每一次站在国际学术讲台上,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当网友们在得知张俐娜院士辞世的消息后,也纷纷对此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2020年10月17日晚8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在中南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

遵照张俐娜院士丧事从简的生前意愿,人们没有为她举办追悼会。

但有些人,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沉痛悼念张俐娜院士,一路走好!

长按识别关注
锐意医学网
您的医学论文发表专家


    关注 锐意医学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