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以德为本的经营

 

提高心性,扩展经营...





在死亡到来时,我们不得不抛弃今生奋斗得来的地位、名誉和财产,只能带着“灵魂”,踏上新的旅途。

我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将与生俱来的灵魂,经历现世风浪的洗礼和磨炼,变得更加美好。

让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的灵魂更为美丽,要带着更为美丽的灵魂去踏上新的旅程。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稻盛和夫

  • 2007年7月5日国企天津一轻集团总经理林永宁先生发起举办《中日企业家交流论坛——建设和谐企业》为题的论坛,稻盛和夫以《以德为本的经营》为题做主题演讲。
  • 全文8100余字,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以曺岫云老师翻译为蓝本,略有修改,内容无删减。
  • 参考书籍:《企业家精神》,稻盛和夫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出版。
01
孙中山的“王道”与“霸道”


今天,我想用“以德为本的经营”为题目,来谈一谈我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经营体验。

如何治理组织,同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一样,存在着 “以力而治”和 “以德而治”两种方法。换句话说,集团的统治管理,存在着基于德的“王道”和基于力的“霸道”这两种方法。

“王道”和“霸道”这两个词,是中国民主革命之父孙文在1924年访问日本神户作讲演时论述的。当时,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所属的协约国又取得胜利。日本开始采取帝国主义的国家政策。

而其时在中国,孙文决心发动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新中国,为寻求援助,访问日本。孙文向日本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西方的物质文明是科学的文明,而今演变为武力文明来压迫亚洲。这种做法,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霸道’文化。我们东亚有比霸道文化优越的‘王道’文化,王道文化的本质是道德、仁义。”

“你们日本民族在吸收欧美霸道文化的同时,也拥有亚洲王道文化的本质。日本今后面对世界文化的未来,究竟充当西方霸道的看门狗,还是成为东方王道的捍卫者,取决于你们日本国民的认真思考和慎重选择。”

遗憾的是,日本没有倾听孙文的忠告,结果一泻千里,陷于霸道而不能自拔,持续所谓“富国强兵”的国策,对中国和亚洲各国发动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也使很多本国人民成为牺牲品,大半国土化为废墟,陷入悲惨境地,最终于1945年无条件投降。

孙文所说的“王道”,是指 “以德为本”的国家政策所谓“德”,中国自古以来用“仁”“义”“礼”三个字来表示。“仁”指的是慈悲之心,“义”指的是合乎道理,“礼”指的是知晓礼节

“仁”“义”“礼”三者兼备之人被称为“有德之人”。“以德而治”,意思是依靠高尚的人格来对集团进行统治管理。
02
企业经营唯有德治


我认为,这个道理在企业经营中同样适用,企业要持续繁荣,要保持“和谐”,经营者必须贯彻“以德为本”的方针。

经营者具备高尚的品德,获得员工们由衷的尊敬,才能有效建立“和谐企业”,这正切合本届论坛“建设和谐企业”的主题。

欧美多数企业,以霸道即“力量”来管理企业。比如说,运用资本的逻辑决定人事权、任命权,或者通过金钱刺激来驱使员工。

以“力量”统治企业的象征,是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极为悬殊的收入差异。欧美企业的经营者们,包括股权在内的收入,与普通员工相比,往往高得出奇。美国大企业的经营者,年薪高达数十亿日元的屡见不鲜。

无论经营者如何高明,光靠领导者的战略,企业经营不可能顺利展开。大企业拥有几万名员工,只有每个员工每一天在每个岗位上拼命工作,企业才能正常地运行。

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是他们汗水的结晶。因此,将企业的经营成果归于经营者个人,他们的收入高于普通干部、员工达数百倍,这并不公平。可是许多经营者却心安理得,越是优秀的经营者,往往越倾向于靠“力量”来统治企业。

然而,依靠权力来压制别人或者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欲望,这类方法无法建设 “和谐企业”。这样的经营,即使能够获得一时的成功,但终将招致员工的抵制,露出破绽。企业经营必须把永续繁荣作为目标,我认为只有“以德为本”的经营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03
赢得客户的尊敬与爱戴


再有,“以德为本”不仅在组织内部适用,在与客户商谈交涉的时候也很必要。比起玩弄手段、抓住对方弱点讨价还价、以势压人等办法,以“德”也就是以“仁、义、礼”为基础,用合理的、人性化的方法进行协商交涉,成效将更为显著。

年轻时,我也曾拿着自己开发的产品向客户推销。人们常说:“做生意信用第一。”这种说法自然没错,但我认为做生意还有比这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客户不仅信赖你,而且从内心尊敬你、佩服你

如果客户尊敬我、钦佩我,那么他们就不会计较价格高低,而会无条件地购买我的产品。获得客人的信赖乃至尊敬,才是生意人的理想境界。

要与客户建立这种美好的关系,要管理好企业,前提是经营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格。随着经营者人格不断提升,企业就会不断发展
04
经营取决于领导人的器量


上述观点换句话来表述:企业经营决定于领导者的器量

无论你主观上怎么想把企业做大做好,但是“螃蟹只会比照自己的壳的大小挖洞”,企业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经营者的品格,也就是经营者“器量”的大小

比如说,企业规模小的时候经营成功,但随着企业规模变大,经营者掌握不住经营之舵,导致公司破产倒闭。因为经营者没能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拓展自己的“器量”。

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要求经营者相应地扩展自己的“器量”,也就是说,经营者要有意识地作出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哲学理念和所谓的“思考方式”。

我年轻时也不具备优秀经营者所需要的那种“器量”。年轻时,许多方面都不成熟,但我有点自知之明。尽管改正缺点很难,我还是每天努力,使自己有所进步,有所成长
05
让理念每天得到提高


有一位经营者曾对我说,他在20多年前听我说过:回顾自己的半生,每天都在不断提高理念”。

这位经营者说:“您说的不是提高经营技巧,而是每天不断提升经营理念、哲学思想、思考方式,这一点让我深受感动。”

从年轻时起,我就习惯在枕边放上几十本有关哲学和宗教的书籍,每晚临睡前都要翻阅几页,不管多晚回家,都要翻上一两页。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性,我每天都坚持学习圣贤们留下的教诲。

读书时,我常深受感动,不能抑制,以致无法往下读。在动心的句子下面画线,反复体味,有时读一页要花上30~40分钟。我认为,要把书中的至理名言血肉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应该这样孜孜以求。

我想,正因为从年轻时每天努力学习和反省,所以我把自己的前半生的每一天概括为“不断提升理念的每一日”

这样拼命努力的,绝不止我一个人,很多经营者都一样,在中国也享有盛名的“松下电器产业集团”的创业者松下幸之助先生,创立了“本田技研工业”的本田宗一郎先生也同样如此。
06
松下与本田


30多年前,“京瓷”顺利成长发展,开始考虑上市。当时“京瓷”还是一家中小企业,也许不太谦逊,我去拜会一家日本有代表性的大银行的总裁,希望聆听他的经营理念,以此来判断是否同它建立业务关系。

我谈到平时经常阅读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著作,非常尊敬他,自己也想拥有像他一样的人生观,像他一样工作、经营企业,说了许多自己的想法。

那位银行总裁年轻时便认识松下幸之助先生,所以我想他一定会附和我,不料他却说:“松下幸之助先生年轻时可任性呢,胡闹得厉害,哪像你这么少年老成。”话语中带着讥刺。

听了这话,我决定不跟这家银行开展业务。人在年轻时难免有很多缺点,关键是能否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那位银行总裁对此不感兴趣,因为和他缺乏共同语言,所以我决定不跟他的银行做交易。

后来在松下先生晚年时,我有幸获得了与他对谈的机会。名不虚传,他果然具备高尚的人格,富于真知灼见,不愧为举世罕见的经营者。

我想,他定是倾其一生,不断努力扩展自己的“器量”。正因为如此,“松下电器产业”才能发展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高科技企业。

本田宗一郎先生也是如此。本田宗一郎先生开始不过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老板,据说年轻时脾气非常暴躁。现场有人工作马虎,铁拳和扳手什么的马上就会“飞”过来。

据传他本人公开说过:“年轻时为了赚钱才当老板,为什么赚钱呢,就是为了玩乐。”每天晚上招来歌女,饮酒唱歌,喧闹不已。

我在本田宗一郎先生功成名遂后的晚年有幸与他相会。那年本田宗一郎先生、索尼的创业者井深大先生,还有我都被选为瑞典科学院的外国委员,应邀一起参加相关活动。

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日子里,我和本田先生、井深大先生一同巡游瑞典各地,同吃同住,切身感受到本田先生的高尚人格。他柔和谦虚,富有同情心,令人难以相信他年轻时的那些轶闻。

我想,正是由于本田先生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人格,才能赤手空拳创建“本田技研工业”,并使之发展成世界顶级的汽车工厂。
07
实践圣贤的教导


对于经营者的人格与企业的业绩同时提升的现象,我用“提高心性,扩展经营”这句话来表述。这句话道出了经营的真髓。

你想扩展经营吗,那么先决条件是,作为经营者,你必须提高自身的心性,提升自己的人格,能够做到这一点,企业业绩就会提高。

“提高心性”,重要的是,不仅把圣贤的教诲作为知识来学习,还要加以实践。

我小时候曾学过《日新公伊吕波歌》,那是日本封建时代的领主为教育子弟,方便记忆而作的“数数歌”。开头第一句就是:“圣贤之道,听了唱了却不做,于你如浮云。”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读过、听过多么好的道理,不亲身实践就毫无意义。用中国的“读论语而不懂论语”这句话表达也许更贴切。

为提高心性,从圣贤们的著作中寻求真理,乍一看,尽是理所当然的、太简单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头脑理解后,就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已经成了自己的东西了,其实不然,他们并没有真懂,因为他们不想将这些真理付诸于实践。

将正确的为人之道付诸实践,是一件难事。圣人君子或许做得到,而我们普通的凡人,无论学了多少先贤的教诲,却很难实践。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数数歌”,作为劝诫传唱至今。

一个理想的自己,应该是怎样的形象?要经常在自己心中描绘,然后不断省察自己的行为,不懈努力,力求接近这个理想的自己

想着去接近却接近不了,想着去实践却实践不了,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认真去思考,认真去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就是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心性,做一个高尚的人。
08
每天客户钻研,保持高商人格


关于“提高心性”,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人格是变化的。

运动员为了保持其体能,必须天天锻炼。人的精神也是如此,必须努力陶冶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即使一时人格得到了提高,一旦懈怠,就会堕落。

追求高尚的人格,并将它始终维持在理想的状态,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努力克制私利私欲,那就要反复学习,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为人之道。

必须通过这样的反省,反复向自己诉说“应该这样做人做事才对啊”!不做这种努力,不做反复深刻的反省,我们就很难维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我认为,人格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性格,另一个是后天的、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哲学。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既会遭遇各种灾难,也会有幸运光临。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心性,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

也就是说,通过后天的努力塑造出高尚的“第二性格”。如果忽视这一点,即使一时取得巨大成功的经营者,也难免没落的命运。

经营成功,当初似乎很优秀的人,早则10年,晚则30年,往往开始走上衰退之路。这是因为,当初他们埋头工作,提高了人格,但在功成名就之后,疏于反省,没有继续维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这并非指美丑,而是针对人的心灵而言。通过提高心性、涵养品德,人的相貌和气质会发生变化。“因此,自古以来就有“面慈心善”的说法。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见识,在人生的历程中经受考验,不懈努力,才能塑造高尚的人格。

尤其是我们经营者,担负着很大的社会责任,因为我们雇佣了众多员工,要对他们的生活负责。孜孜不倦,坚持学习,终生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这是经营者应尽的义务。

为能成为这样的人,我至今仍然每天努力工作,钻研不息。
09
心中有一把判断的标尺


以德为本的经营,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求领导者在企业内树立明确的判断基准

我们经营者,常常要对各种事情作出判断,经营就是日常判断的积累,判断的对错不仅影响公司的业绩,有时甚至决定企业的命运。

这样,在我们的内心之中,需要有一个能够作为判断尺度的明确的基准,那么这个基准究竟是什么呢?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基准必须堂堂正正,不可动摇

我认为,这个判断基准可以概括为“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么一句话。提出“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问题,然后自己找出答案,将正确的事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这句话就是我的判断基准,我还把这句话作为“京瓷哲学”,努力让全体员工理解,并在实践中一起贯彻。

正因为确立了这样的判断基准,作为经营者,我在经营过程中才不会迷惑。组织机构扩大后,担任各部门领导的干部,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基准,才不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并在各自的岗位上,把握经营的方向,分担相应的责任。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因为“坚持去做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这一判断基准具有普遍性。所以员工能从内心产生共鸣,接受并应用这个基准去做人做事

“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无非是正义、公正、公平、勤奋、谦虚、正直、博爱等。这是自孩童时代起父母和老师教导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伦理观,也就是做人应该坚持的崇高的“道德”。

以这种最基本的伦理观、道德观为基础从事经营活动,员工不仅能用头脑理解,而且从内心产生共鸣并由衷接受,进而努力提高他们自己的思想境界。

另外,京瓷公司在开拓海外事业时,在进入其他行业时,在收购别的企业时,也同样如此。把具有普遍意义的正确的判断基准作为企业的经营哲学,各方都能认同,没有抵触情绪,全世界的京瓷工厂及事务所的员工都接受,都在实践中贯彻。

很多人说,京瓷的成功是因为拥有先进的技术,或是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但我决不这么认为。正是因为我们的经营判断基准,不是“作为京瓷,何谓正确”,也不是“作为经营者的我个人,何谓正确”,而是“作为人,作为人类,何谓正确”。

因此,这一基准能够超越国境与民族,从经营者到员工,都能理念一致,步调一致,不犹豫,不动摇,这才是京瓷成功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京瓷集团的员工有这么一个统一的判断基准,我们才能超越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与经济起落,从未出现过一次赤字,顺利地持续地发展成长。

“提高心性,才能扩展经营”,京瓷的历史证明了这个真理。
10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而现在我又进一步认识到,“提高心性”不仅是为了“扩展经营”,也是我们人生在世的基本目的。

通常,人生的目的往往会被认为是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但是,这些都只限于今生今世,无论积攒了多少,一点儿也无法带往来世。今生的东西,只能在今世清算了结。

如果说,人生中存在什么不灭之物,我相信那就是人们所说的“灵魂”。在死亡到来时,我们不得不抛弃今生奋斗得来的地位、名誉和财产,只能带着“灵魂”,踏上新的旅途。

如果是这样,我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将与生俱来的灵魂,经历现世风浪的洗礼和磨炼,变得更加美好

让死亡时的灵魂,比出生时的灵魂更为美丽,要带着更为美丽的灵魂去踏上新的旅程。这就是我的人生观
11
苦难是磨练灵魂的考验


人生在世往往苦大于乐。有时,人遭遇的艰辛甚至会令人不由自主地对神佛产生怨恨:凭什么只有我遭遇这些苦难。其实,苦难是磨练灵魂的考验

人只要活着,就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灾难,比如,患病、事故或是事业失败。那么就应当认识到,所有这些都是上天为了塑造我们的灵魂、磨炼我们的心智而赋予我们的机会

既然是机会就不必回避,而要勇敢面对,不断努力、精进,以此砥砺心智。

回顾自己的人生,我有深切的感受。1955年,朝鲜战争结束,日本处在所谓“就职难”时期。经过许多周折,我总算进了日本古都京都一家小小的电瓷瓶制造厂。

但是,这家公司连年赤字,每月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同期入社的人聚到一起,总是牢骚不断,“没想到是这样的破公司,早点辞职算了”。

但是,我没能如愿调离,不得不留在那里继续工作。同期进厂的人全都离去后,我寂寞悲鸣,仰望夜空,叹息不止,“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差劲”。

我12岁时曾经患上肺结核,当时被称为绝症。之后中学、大学的入学考试、毕业后的就职考试都屡遭挫折,青少年时代很不走运。

除了继续在这家破公司工作之外,我别无选择,这种情况下,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意识到这一点,我就下决心拼命工作,我的人生由此出现了转机

我在行将倒闭的公司研究室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废寝忘食,全神贯注,终于成功地开发出新型陶瓷材料,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京瓷公司,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这件事说明,即使身处逆境,即使遭遇不幸,也要把它当作考验正面迎击,真挚地、不懈地努力,这样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

一般人眼中的“不幸”,往往是打开命运之门的“幸运”。如果我当时有幸进了一家著名的大公司,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不会有京瓷这个企业。

现在看来,对于步入社会时遭遇的苦难,真该由衷地感谢。能在人生画卷刚刚绽开之时遭遇一点苦难,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回顾少年时代,父母常说“千金难买少年苦”,年少的我不以为然,反而顶撞道“我看是千金难卖少年苦吧”。

刚刚工作时,我觉得自己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一心只想摆脱不幸的命运,只想拼命针扎求存。如果当时我就能理解人生的真理,把困难当机会,当初就具备这种智慧的话,也许会走上更加辉煌的人生之路。

在这里,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经营者,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都要把它当作提高自我的绝好良机,进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12
成功与幸运也是考验


还有,考验人的不止是苦难,成功和幸运同样是考验。有的经营者在事业成功后得意忘形,变质堕落。忘了谦虚,傲慢不逊,溺于私利私欲,结果走向没落。

不懂得成功也是考验,沉醉于小小的成功,结果自掘坟墓。越是成功时,越是不能忘记感谢周围的人,同时,“我还应该做得更好吧?”这样的虚心反省非常重要。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看似幸运的事情却是不幸,看似不幸的事情却与幸运相连。人生所遇到的灾难和幸运都是考验,如何接受考验,将决定你的整个人生。

企业也是如此。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甚至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灾难。也会遇上繁荣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眷顾。

经营者面对幸运和不幸的态度才是关键,生和经营可以说是考验的连续,以怎样的心态来应对考验,这决定了一切

回首往事,我埋头经营,将近半个世纪。在这期间,我身先士卒,从早到晚拼命工作,比谁都刻苦。年轻时根本没空玩乐,也没有像样的兴趣爱好。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一生没有余暇,为企业牺牲自己,人生是悲哀的。可是,下面一段话,抚平了我的心灵,让我获得了精神上的救助。

活跃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詹姆士·阿伦,他说的话,似乎就是针对我,针对为了工作而牺牲自我的人:

不能获取成功的人,是不肯牺牲个人欲望的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付出相应的自我牺牲。想要获得大的成功,必须付出大的自我牺牲,想要获得最大的成功,必须付出最大的自我牺牲。



年轻时代,谁不想玩乐?但为了做出榜样,我个人不得不作出自我牺牲。可是,我既然当了经营者,为了使京瓷成长发展,付出这些代价理所当然。

读到詹姆士·阿伦这番话,我获得了安慰,同时我再次深刻地感到“京瓷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作为经营者,我付出了自我牺牲,以我的牺牲为代价,企业得到了顺利发展。”

对我来说,这才是至高无上的幸福,这也是经营者的最大的光荣。
13
以德为本的经营,成就“和谐企业”


以上,我总结了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经营体验:

首先经营者应该不断提高心性

然后是要将学到的先人的教诲付诸实践

靠时时反省来维持高尚的人格

确立做人做事的正确的判断基准

在遇到考验时敢于正确面对

我坚信,这才是“以德为本” 的经营,是建设“和谐企业”最确凿的方法。

日本人在与中国的长期友好交往中,在中国各种典籍中,学到了“德”。中国古典指明了正确的为人之道,阐明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经营中应该遵循的重要的道德规范。

可是近年来,这样的道德规范在日本被渐渐遗忘。因此,事业取得小小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忘却谦虚,骄傲自大,一味追逐私利私欲,结果断送了来之不易的成功,这样的经营者层出不穷。

不只是日本,这也是富裕的发达国家共同的问题。中国在涌现出众多成功人士、实现了许多的“中国梦”之后,或许也开始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希望在座的各位,重新认识企业经营中的哲学思想和“思考方式”,也就是“德”的重要性,重新学习中国圣贤们的智慧,以此建设和谐的企业。(本文完)

▲稻盛和夫的传奇人生和经营哲学


作者 | 稻盛和夫 曺岫云 译

参考书籍:《
企业家精神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出版。


    关注 稻盛和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