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与一条线:明朝北京的紫禁城与中轴线

 



从明太祖定都南京、建立明朝,到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定都北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明成祖的决策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发展轨迹,而且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其中,紫禁城的建造,是最重要的影响之一。
明初都城中轴线的破坏

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新的统治中心,即南京城,并且在此建造了新的宫殿、坛庙、陵寝等。把元顺帝赶走之后,朱元璋随即把元大都的统治中心地位取消,改称北平府,并将其作为进一步肃清元朝残余势力的军事中心之一。为此,明太祖采取了几项重要举措:

第一,拆除元朝皇宫。据明初工部郎中萧洵所撰《故宫遗录》书前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吴节所写序言称:“《故宫遗录》者,庐陵萧洵之所撰也。革命之初,任工部郎中,奉命随大臣至北平,毁元旧都,因得徧阅经历,凡门阙楼台殿宇之美丽深邃,阑褴琐窗屏障金碧之流辉,园苑奇花异卉峰石之罗列,高下曲折,以至广寒秘密之所,莫不详具该载,一何盛哉!”文中“故宫”即指元大都的宫殿。“革命”即指明朝取代元朝。这是明初萧洵记载未毁之前元大都宫殿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这座壮丽的宫殿在明太祖的指令下被拆毁了。

第二,拆毁属于都城的其他重要设施。这些设施包括太庙、社稷坛、钟鼓楼以及各种政府衙署等。在元世祖忽必烈建造大都城时,依据大臣刘秉忠的规划,曾经在大都皇城的两侧设置有太庙及社稷坛。太庙在齐化门(今朝阳门)内路北,社稷坛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内路南,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但是,这种只有都城才能够设置的礼制设施,在元大都被降为北平府之后也就不能再存在下去了。鼓楼和钟楼在中国古代也是只有都城才能够设置的,元大都在失去都城地位后,鼓楼和钟楼也被拆除了。

第三,将大都城由北向南压缩五里。大都城在作为都城时,规模宏大是没有问题的,而一旦失去都城地位,变成了北平府,规模就不能太大,否则与古代政治等级的差别就不相符了。因此,把大都城的规模加以压缩是政治上的考量。

经过以上这些措施,元大都城建成的中轴线已经荡然无存,这是与大都城失去全国统治中心的地位密切相关的。

“靖难之役”与北京城的再造

明太祖死后,皇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他听信手下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削藩”之策,使已经分封到各地的诸王受到迫害,燕王朱棣被迫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夺得皇权,史称明成祖(又称明太宗),而建文帝不知所终。明成祖即位后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定都北京,从而形成南京与北京并立的局面。

这时,首要任务就是建造北京的宫殿。这项任务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而其基础,则是北京的燕王府。当时的燕王府也有正殿,而作为北京的皇宫,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从永乐四年到永乐七年,用了三年的时间,将燕王府改造为宫殿,“车驾至北京,于奉天殿丹陛设坛,告天地,遣官祭北京山川、城隍诸神。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奉天殿也就是皇宫正殿,位列三大殿之首。

建造完北京的这处宫殿后,明成祖忽然觉得不满意,要重新加以建设。因为选址在太液池西岸,故而又被称为西宫。此次建造宫殿是在永乐十四年(1416年),已经颇具规模。前有承天门、午门、奉天门,中间为奉天殿,其后为后殿及仁寿、景福等宫,“凡为屋千六百三十余楹”。但是,对于这次的建造工程,明成祖仍然不满意,因为宫殿的中轴线与都城的中轴线并没有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宫殿的中轴线与都城的中轴线不是同一条线。

于是,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开始,明成祖又在太液池东岸、原来元朝皇宫正殿大明殿的基址上再次兴工,建造规模更加宏伟的宫殿,即紫禁城。《明太宗实录》记载:“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完工的这一刻,正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底。

紫禁城与中轴线的关系

经过这次建造,明北京的中轴线在元大都中轴线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一,整座紫禁城完全迁移到了太液池东侧,形成了一组完全闭合的宫殿,也就是一座超大型的四合院。在这个四合院中,明确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以奉天殿为主体的三大殿被称为“外朝”,是帝王处理国家政务的地方。而以乾清宫和坤宁宫为主体的两宫,则被称为“内廷”,是帝王、后妃等私人活动的空间。这种内、外有别的格局,在绝大多数北京的四合院中皆有体现。

第二,由于紫禁城的建成,作为包括太液池在内的皇城西半部分,也就被称为“西苑”,其功能不再含有处理政务的职责。这时的西苑已经成为明朝统治者休闲娱乐的场所,有时帝王奉皇太后在此休憩,有时帝王又赏赐大臣们到此游玩,又有些时候,这里成为帝王修身养性的地方,据称明世宗就曾多年不上朝,而在此修炼道家功法。

第三,以明代紫禁城为中心,明成祖把太庙和社稷坛都设置在宫城前面的中轴线两侧,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这种格局,改变了元代把太庙和社稷坛放在皇城两侧的做法,更加突出了“左祖右社”的中轴线特色。同时,明朝的社稷坛又改变了元朝社坛、稷坛分祭的模式,而把社坛与稷坛合为一坛,加以祭祀。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作者:王岗
编辑:
鲍家树 孙靖琪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关注 文史e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