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里有垃圾,定期输液通血管?医生:这些做法坑你没商量…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点击上方蓝字一键关注
本文专家:左秀海,山东省惠民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本文审稿:谷艳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

冬季来临,天气也是日渐冷了下来。

每逢秋冬换季,中老年人最热衷的一件事——输液,紧跟着开始了。
甚至很多年轻人,也鼓励长辈们去定期输液,以达到通血管保健康的目的。

这不是个例,医生都纷纷发声:这种做法真的很坑人。


秋冬输液通血管、预防脑梗死?血管里面有毒素、垃圾,需要定期清理?

“通血管”真的那么神奇吗?是时候知道真相了。
好好的血管怎么就堵了?
造成血管阻塞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血栓形成

血管血栓形成导致动脉血流中断或灌流不足是梗死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动脉栓塞

大多是动脉血栓栓塞,也可以是气体、羊水、脂肪栓塞等。
动脉痉挛

在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合并硬化灶内出血的基础上,动脉可以发生强烈、持续的痉挛,引起血流中断,一般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

血管受压闭塞

如肿瘤压迫临近血管、外伤导致局部水肿压迫血管等,导致血流中断,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那血管堵了,依靠输液疏通血管真的科学吗?
秋冬季输液通血管,科学吗?
答案来了!这个真的没有科学考究!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输液通血管是有用的,并且没有相关研究表明某种药物具有疏通血管、预防疾病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点要知道,输液通血管也不会祛除上述造成血管阻塞的原因。

相反,盲目输液还可能给身体带来一些危害。

诱发心力衰竭

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减退,有的患有心脏基础疾病,大量快速的静脉输液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可能危及生命。

损伤肝肾

进入人体的药物,绝大部分是经过肝、肾代谢排出的,无故输液用药增加了肝肾负担,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受损。

过敏反应

很多药物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有的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引发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拍打按摩疏通血管,靠谱吗?
很明确的说,这种做法没有科学道理。

拍打和按摩,的确可以让疲劳的肌肉放松,使人感到轻松,但并不会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



患有静脉血栓的人群,反而可能会因为拍打按摩导致血栓脱落,栓塞动脉,引起肺栓塞、脑梗死等严重疾病。

此外,拍打和按摩还可能会破坏正常血液的层流状态,产生漩涡,使血小板进入边流,增加与血管内膜的接触机会和粘附内膜的可能性,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血管真能被疏通开吗?


造成脑梗死的原因一般是血栓阻塞供应脑部的动脉,引起脑组织局部缺氧坏死所致。

引起脑梗死的血栓,在发病最初的6小时,特别是4.5小时内是有机会被疏通开的,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但最紧要的是第一时间去医院,接受规范治疗,而不是简单的输液通血管。
血管里面有垃圾、毒素?
还有一种说法:“血管里面有垃圾、毒素,需要定期排?”

血管里流淌的是血液,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水和溶解于其中的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一些气体,还有血浆蛋白。




人体经过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经过血液运输到相应的器官排泄,不需要外界干预。

所以,人体血管中并不存在其它垃圾或者毒素沉着,更不需要通过外界措施定期清理。
输液输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输液输的最多的是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注射液,这两种液体一般是其他静脉用药的溶剂,自身除了补充液体、电解质和能量外,不具备其他药理作用,更不用说疏通血管了。

其次,是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

比如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盐酸川穹嗪、前列地尔注射液等,它们通常作为治疗脑梗死的辅助用药。
如何保护血管健康?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适量饮水,减少脂类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控制血压

据统计,高血压患者与同年龄、同性别无高血压者相比,前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早,且病变较重。控制血压可以有效保持血管健康。



切莫吸烟

无论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会损害血管内皮的舒张功能。而内皮舒张是动脉健康的标准。

坚持运动

规律适量的运动可以刺激血管壁平滑肌收缩,促进血液流动,改变血流状态,减少血管内斑块形成风险。运动方式有很多种,坚持最关键。

总之,通血管防病是无效的。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健康饮食才能保持健康。
重!要!通!知!
来了!来了!它来了!

#科创中国答题抢红包#活动

火热进行中!

2020年10月17日-11月30日

每天16:00-24:00

千万不要错过!

参与方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科创中国”





点击菜单栏中的红包答题

即可参与!


本文有科普中国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

支持我们请分享 评论 点赞 在看☟
公众号ID:Science_China

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

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平台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科普中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