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清朝最严苛的父亲,差点被家人拉黑?!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收听)
曾国藩家书牛在哪里?

拙诚学堂山长唐浩明说:“近代中国,应该找不出第二个人的家书,能有曾国藩家书的教化力与影响力。”

以“弘扬新国学 倡导新家风 润泽新生代”为己任,在山长唐浩明老师的指导下,拙诚学堂推出全新专栏,深入挖掘曾国藩家书的教育价值,解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密码”,构建家庭国学教育新格局。
提到孩子的成才问题,家庭教育可谓十分重要。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父母说话、走路姿势和神态无时不在被模仿。



当孩子大一点时,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事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也能让孩子深受影响。可以说,父母的“身教远大于言传”。

作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颇有经验。有人说他位高权重,却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毫无特权。甚至会有人用“苛刻”二字来形容。难道曾文正公的教育真的是“不近人情”吗?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家书中窥得一二。


家俭则兴
在曾国藩的教育观里,孩子的成功与否绝不是以出人头地为标准。相反,他十分看重孩子的自立能力。而这种能力离不开两个字:勤与俭。

他在家书中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只有让孩子们真正懂得这些道理,才能够让家族一代代延续。



记得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时曾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小女儿,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并且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教子之道。


衣食起居,一切从简
比起如今很多有钱人家动不动就给孩子买各种奢华的衣服和食物,曾国藩的教育方式却朴素很多。他曾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至于“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同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这就是他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不要沾染官场之气,他煞费苦心。


读书只为明理,不为做官
尽管曾国藩自己是通过了科举考试,成功进入官场。但他对孩子的教育却并非如此。

他认为,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所以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曾纪泽后来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这个远见卓识,应该说既有他认识到的,也有他父亲告诉他的,这说明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作为中国人,秉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当国门被人强迫打开之后,你不去了解外国的情况,你如何能够在世界之林立足呢?

在曾国藩的鼓励下,曾纪泽潜心研究西学。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



无论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还是为了民族的未来,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们还真应该好好学习曾国藩这份“不近人情”。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删


    关注 唐浩明评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