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永葆匠心, 做人生的“巨匠”

 

汉语有“独居匠心”的成语,邻国日本更是对匠人独具推崇,浮躁的大众社会我们再一次呼唤“匠人精神”。何为“匠人精神”(或“匠心”)?笔者认为不外乎指手艺人对品质的精益求精,能够做到坚持专注、谦恭自省、拥抱敬畏之心三个标准。...

汉语有“独居匠心”的成语,邻国日本更是对匠人独具推崇,浮躁的大众社会我们再一次呼唤“匠人精神”。

何为“匠人精神”(或“匠心”)?

笔者认为不外乎指手艺人对品质的精益求精,能够做到坚持专注、谦恭自省、拥抱敬畏之心三个标准。


“台湾之光”李国修:

一个人的戏梦人生

知道李国修是从《康熙来了》,小S不改麻辣犀利作风,对嘉宾李国修“上下其手”,无奈李正襟危坐丝毫不为所动,不驰不缓说着他的戏剧和“屏风”。他让所有人都幡然醒悟,原来台湾不只有赖声川,还有一个让你笑中有泪的李国修。

李国修,被喻为台湾家喻户晓的戏剧泰斗,集编、导、演及剧团负责人于一身。从18岁加入世新大学戏剧社,李国修的戏剧路一走就是几十年。曾参与兰陵剧团、表演工作坊的演出,后来开创屏风表演班并担任艺术总监,也是台北艺术大学剧本创作研究 所兼任副教授。代表作品包括《三人行不行》、《西出阳关》、《北极之光》、《女儿红》、《征婚启事》、《京戏启示录》等。
2013年7月2日李国修在台中逝世,其一生创作了37个原创剧本。灵感源于日常生活、自己以及亲友身上发生的故事。

李国修说,不演外国人的剧本,因为外国人的剧本和我们没有关系,无法与角色真正融合。在懵懂年少时,李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没见你发财。没想到,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 :“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5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

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他认第二没人认第二

小野二郎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店位于银座办公大楼的地下室,举世闻名,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寿司第一人”超过五十年的寿司功夫。店里没有常规菜单,只有当日主厨定制菜单 (Omakase)。也不卖其他菜品,只有握寿司。价格取决于当日选用食材,一人三万日元起。尽管他们的餐厅只有十个座位,厕所甚至在外面,尽管需提前一个月订位。而凡是吃过其亲手制作的寿司,往往会赞叹“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为了保证品质,小野二郎从最好的鱼贩子那里买鱼,从最好的虾贩子那里买虾,从最好的米贩子那里买米。从醋米的温度, 到腌鱼的时间长短,再到按摩章鱼的力度,小野二郎依然亲自监督。他会根据顾客的性别、用餐习惯精心安排座位,时时关注客人的用餐情况以做调整。

据说在寿司界,他认了第二,没有人敢认第一。所谓第一,大多指的是小野二郎的江湖地位,小野二郎握寿司的技法利落,确实举世无双,电影《寿司之神》中镜头时时游走在鲜美寿司的制作过程特写上,还能看到酱料缓缓滑落。这位八十多岁的老泰斗,连睡觉都要带着白手套来保护双手,可知有多矜贵。

小野二郎曾说,“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这样的敬业、严格、追求卓越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代大师。

“苏裱大师”徐建华:

我在故宫修文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的是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的故事。其中一位徐建华便是锡城骄傲“苏裱”专家杨文彬的徒弟。1974年,他被分配进故宫文物修复厂,他的“第一志愿”是修钟表,因为觉得好玩,他父亲在前门有个修表摊儿, 也算家传。但最终他被分配到了裱画室,“那时候都是服从分配,裱画的活儿特别多,缺人”。

刚开始,徐建华还有点失落,他跟着一位老师学了几个月基本功。大约半年后,有一天,领导问他:“你在哪里当的兵?”“上海。”“无锡话听得懂吗?”“懂的。”因为听得懂无锡话,徐建华有了自己的师父。后来,他才知道,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头,就是人称“裱画界梅兰芳”的杨文彬。

回到故宫之后,杨文彬带领着徐建华,开始修复一幅又一幅古画。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每一细节都惊心动魄。以揭画这一步骤为例,那些历经沧桑的古绢,纤维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拉力了,把画芯从背纸上接下来时,如果坏了一根丝,画上小的人物脑袋就没了。他们每天都做着类似枯燥却不容一丝一毫分心的工作,展子虔的《游春图》,送来时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在杨文彬先生的妙手下,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里面衣带飘飘的隋代古人......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古画修复专家杨泽华老师弹着吉他笑着说的:“干我们这行的,就是执着。”几十年来,故宫里的匠人们,就是用这样执着的精神,帮助无数文物对抗自然规律,用自己的心血延续着它们的生命。

“传奇人生”乔布斯:

一颗苹果撼地球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被认为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也被认为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有人甚至将乔布斯的成功秘诀归功于“近乎变态地注重细节”。

乔布斯亲自守在电脑屏幕前,对每一个像素进行比较,才有了今天几近完美的苹果电脑的系统界面。有一次,他对电脑的线路板很不满,有点乱,不整齐,不美观。工程师说,用户又看不到,不会在意的。乔布斯说,我会在意。乔布斯对完美产品的追求近乎偏执,只因极小细节的不到位而一次次推倒重来,和他工作的设计师们被千般折磨、万般考验。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才有了划时代意义的苹果手机的诞生。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除了对作品精益求精地追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他们做事时不计算成本,没有功利心。在这个星球上只有最顶尖的人才可配得上“巨匠”这个词。“匠”这个字从此在我心里褪去庸常的意味,变得光彩闪亮起来。

法国作家福楼拜:

一页作品写五天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两句诗道出了古人写诗炼字的不易,也是对文艺创作坚守“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解。比如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

据说福楼拜写作时,每张十行稿纸上面只在第一行写上铅笔字,而其余九行都保持空白。跟随他初学写作的法国作家莫泊桑道:“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说:“亲爱的,我一直有这样的习惯:一张稿纸只写第一行,而其余九行只留着修改用的。”

关于他俩还有一个故事,莫泊桑说自己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

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 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有人问福楼拜:“您的特长又是什么?”福楼拜说: “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

“海钟之父”约翰·哈里森:

一生只造5只表

在百度百科的工匠精神词条下,代表人物是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H4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

哈里森1693年出生于一个英国约克郡的木匠家庭,却对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岁的时候他做出了第一个长盒钟,是全木制的。21岁那年英国政府悬赏2万镑制造航海钟,他将工作的重心转向制表,边工作边琢磨航海钟。

35岁那年他造出了一种不需要润滑剂的钟,在静止的状态下一个月只偏2秒钟,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钟。7年后,他造出了航海钟的第一个模型H1,震动了科学界。1769年79岁高龄的哈里森造出了H5,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亲自佩戴H5进行航行测试。大名鼎鼎的船长库克带着K1环球3年,经过了热带和寒带,而这只表从未有超过8秒的误差。

1776年也就是在库克船长返航的第二年,完成了心愿的哈里森,在伦敦红狮广场的家里去世。那个躺在床上,拖着病体全神贯注倾听钟表单调的滴答声的小约翰·哈里森,在弥留之际听着钟表的滴答声安详地去了。
“中国胆机之父”曾德钧:

复古收音机的温暖

简洁的木质盒子、圆润的线条、外形十分复古,有点像美式收音机,国内的发烧友一眼就能认出,这是猫王收音机。真正触摸到它的富有质感的表面、听到悦耳的音色,很多人都会为之惊艳。这款古典木质收音机的设计者,是一位“50后”,也是被人称为“中国胆机之父”的曾德钧。

这是他从小的梦想,对于上世纪60年代山区的孩子来说,一个收音机就是整个外面的世界。在部队工作多年后,曾德均决定复员开始了自己一直的梦想——做收音机。中间创业的坎坷无法历数,有过在3年之内被坑了3次的惨痛经历。2004年, 为了让已经趋于“没落”的收音机继续传承下去,曾德钧开始设计制作猫王收音机,并尝试将收音机进行商品化、市场化。59岁的曾老每天背着一个十几斤的大背包为了实现心里的目标 在外奔波。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没有休息日,经常忙到凌晨,第二天仍然激情澎湃。

在这个收音机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代,他却要做木质的手工收音机,这也一度让很多人不理解。“虽然我每天都在和冰冷的零配件打交道,但是我为自己能做出来这些温暖的声音而感到兴奋、幸福。”曾德钧说。
长按二维码发现惊喜


    关注 秀江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