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之友,温暖的大叔——好污啊生姜

 

生姜虽然看起来很常见,经我这么一说,变成了“妇女之宝”(不是“宾至如归”哈)的大叔级帅哥,哎,其实小熊真的,不污。(哎?洗不干净了……画外音)...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图片来自网络,一个墨镜沙埋帅哥,配了段陶喆的音乐给你,嘻嘻)

生姜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食材——出了餐桌上无处不在之外,月经痛必备,淋雨感冒初期必煮的温暖形象,深入人心。也正是因此,生姜特别不好写。“妇女之友”、“温暖大叔”这些称谓,加上生姜本身的用处,简直是无处不在的“强力污”,小熊回屋找一下去污粉在哪里……

生姜作为现代各国美食的必备调味品进入视野比较多,很多有经验的母亲也知道生姜的祛鱼腥、驱寒、止呕、预防感冒的功效,但是生姜是怎样拥有这些效果的呢?姜也像香薷一样,有很多很多的品种,真心写不完所有的内容,但是《细说中药》必须将生姜中药拟人写出来让大家牢记他的特性,所以有了此文。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从产地和采摘时间看生姜的个性



生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他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 25-28℃(这个温度对生姜来说只是微凉的温度)。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昵图网,生姜全株图)

中药“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新鲜根茎。需要注意,姜栓皮(姜皮)、叶(姜叶)均可入药,这里就不多阐述。



姜是不用种子繁殖的,而用姜根茎块进行无性繁殖,种植以后会分生芽长成新的根茎。这个入药的根茎“生姜”,就是植株的生命之源头,故定格后入药是富有生长能量的。因为生姜根茎是生长在沙土当中,所以生姜入药后的靶点是在“土”层——肌肉层和脾胃消化层次。

生姜小故事

苏轼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天,他去净慈寺游玩,拜见寺内主持。主持年过八十,鹤发童颜,精神矍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苏轼感到十分惊奇,问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苏轼回去之后,特意记载了这件事,并写了一首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这首诗被后人收载编著于《苏沈良方》中,叫做“驻颜不老方”,许多养生医籍均有转录,足见生姜对于抗衰老的功效。




姜耐阴而不耐强日照,说明姜整体属于温性。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则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寒冷的气候下,作为根茎的姜中药没有生长的格局)。“不耐寒”是生姜植株的特点,姜在温度太低的情况下就会停止生长,这提示生姜本身的作用并不是拿来治疗冰寒体质的,其性温只是属于“微温”而已。如果要增加他的温性,必须经过炮制,请参见后面的干姜、炮姜篇章。



(图片来自昵图网)

栽种时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姜整体植株因此而获得温性),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栽培为宜。生姜植株的根茎,在深厚疏松土中获得氧代谢张力,这是抗老化力的来由;肥沃的土让生姜获得充分的营养而能量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让生姜亲水湿而不会滞纳水湿,这同时也是让“生姜皮”性凉的关键(生姜与生姜皮在一起,整块生姜根茎的属性仍然是温性的)。

说了这么多,小总结一下,以免混乱:

  1. 根茎“生姜”,就是植株的生命之源头,故定格后入药是富有生长能量的。
  2. 生姜入药后的靶点是在“土”层——肌肉层和脾胃消化层次。
  3. 生姜本身的作用并不是拿来治疗冰寒体质的。
  4. 生姜植株的根茎,在深厚疏松土中获得氧代谢张力,这是抗老化力的来由。
  5. 肥沃的土让生姜获得充分的营养而能量充足。
  6. 排水良好的土壤让生姜亲水湿而不会滞纳水湿。
  7. 如果要增加他的温性,必须经过炮制,如干姜、炮姜。

历代医家评述按



《本草纲目》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本草拾遗》 :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药笼小品》 :辛温行阳分,祛寒发表,宣肺解郁,和胃止呕。……煨姜与大枣并用,行脾胃之滓津液,和营卫之气。

《本草图经》 :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药鉴》 :欲热即去皮,去皮则守中而热存也。要冷即留皮,留皮则行表而热散,非皮之性本冷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 :和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

按:生用,即直接榨汁,喝姜汁作用在于发散寒邪;而熟用,自然是与汤药合用而煮,作用是“调和中焦”。注意古今对姜皮性“凉”,与生姜温热之性相反与否的讨论。尤其是生姜配茶治疗痢疾大妙,仍然要考虑生姜皮的凉性,简单说来,就是“生姜大叔穿着衣服显得cool(冷),脱了衣服就hot(热)”。哈哈,污到各位没有,哈哈哈。

《外科全生集》 :温中去秽,除风邪暖胃,消寒痰,解食菜毒。干用止嗽呕。炒成炭,性纯阳,如误服寒剂,非此不解。

按:提到“姜炒成炭,性纯阳”,温性的药物很多,为何“误服寒剂,非此不解”?考虑姜炭之所以为“纯阳”,是因为姜本身温性的,而炭化之后的药物都带有收敛的特性,加之“姜”本身能量充足,又直接进入“土层”脾胃;所以误服用寒药不是内生寒邪,而是外来口入寒性,通过脾胃在代谢中。如要解除寒药伤害,就非“姜炭”不可了。同时生姜为止呕要药、性味辛温发散,因此在“服用”寒剂上可兼顾治疗寒性呕逆。

《顾松园医镜》 :凡早起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露雾清湿之气,山岚不正之气。……人云∶夜不宜食。夜则气本收敛,反开发之,则违天道矣。

按:早起上山,山中阴气未全退,而阳气未全生,因此寒、湿两重,雾气弥漫,这里提示早起山间行走之人需要备生姜片含服。另,提到晚上不吃姜,顺应人体升降之气,符合“天道”。

《本草新编》 :通畅神明,辟疫,且助生发之气,能祛风邪。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神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济,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或问生姜辛散,既能散气,似不宜常服,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腹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慰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本经逢原》 :凡中风中暑及犯山岚雾露毒恶卒病,姜汁和童便灌之立解。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按:这里信息量大致分为三类——1. 通神明而辟疫;2. 多服则正气受伤——可以考虑做成姜炭;3. 外敷可祛内寒——目前很多外治疗法使用生姜,道理也在此。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秦椒为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粪。
《本草求真》 :秦皮为使。恶黄连黄芩夜明沙。
《雷公炮制药性解》 :恶黄芩。

《本经逢原》:目疾、痔疮勿食。患痈疽人食之则生恶肉。

《本草求真》 :但积热患目,及因热成痔者切忌。……凡半夏南星菌蕈野禽诸毒可解。

按:各种泻心汤的组成,都是半夏、生姜、黄芩、黄连作为基础底子加减药味,要的就是寒热平调。故古书所谓“相杀”、“相恶”是表达某些药物之间的性味相反,但一旦涉及临床,疾病病症千奇百怪,也有同时使用而取平调之效。但不要忘记,半夏中毒的时候,是可以用生姜解毒的哦,我们平常用的半夏中药饮片很多都是已经用生姜制过的相当于去除毒性的意思。同时生姜可以解毒的有:半夏、南星、野菌中毒。

两本著作的“使”有不同,一个是秦皮,一个是秦椒,是笔误还是两者皆是,求文献学朋友帮助考证,我这里提出来,仅供参考。

夜明砂和天鼠粪一样,是蝙蝠的粪便。注意三个疾病不能吃生姜:热性的目疾、热性的痔疮和痈疽。
生姜特性总结
生姜中药,温性走肉、脾胃层次,作为生姜植株的生命源头,充满能量,温暖辛辣,活力十足,喜欢亲湿化湿,激活一切肌肉层次的能量并有抗衰老的特性故被很多人用作轻身防老的常备药物;因为其暖性,被很多姑娘捧在手心;因为其辛温辟秽,因而在餐桌上常见、晨起山路行人必备。太多服用正气容易受伤,烤成炭则变成纯阳、可解误服寒药的补救。

注意肉层次有热性疾病不可吃生姜、夜间不要吃生姜。他可以解半夏、南星、野蘑菇的毒素。



生姜虽然看起来很常见,经我这么一说,变成了“妇女之宝”(不是“宾至如归”哈)的大叔级帅哥,哎,其实小熊真的,不污。(哎?洗不干净了……画外音)



复习:

那个小子叫“麻黄”

冲锋战士——桂枝

太阳的后裔——紫苏

皮里膜外功夫熊猫——荆芥

高能肌肉男有一群,呃——记防风

大家都希望您还活着,校长邓布利多——记羌活

如长今的女子——香薷

金庸笔下的易筋少林扫地僧——白芷


    关注 荣振堂中医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