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 & Paul@游牧民族:360度之外最重要的“角度”

 

“我今天经历的事情,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我希望你能体验到的,我想给你的是那一个片段的经验——完整的感官体验。”...





第一次看Felix & Paul的《游牧民族》(Nomads)是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期间,因为想给大家完整介绍一下电影节的“新疆域VR电影”list,所以看到了F&P工作室送展的两部VR纪录片:马赛(Nomads: Maasai)和海上吉普赛人(Nomads: Sea Gypsies)。今年的圣丹斯有几十部VR电影展映,加上翻墙出去电影节官网速度巨慢,当时只匆匆在电脑上看了“海上吉普赛人”。感觉并没有比Vrse工作室(另一个以拍摄VR纪录片著名的工作室,创始人是Chris Milk)的纪录片有太多不同。接着发现今年4月他们的这个系列获得了艾美奖。

直到上周《游牧民族》登陆Gear VR,才有机会用Gaer VR完整体验了三部曲。分享一些体验和想法:

首先这个三部曲从题材上看,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国家地理”和discovery频道的人文地理纪录片,带领普通观众去往不能轻易涉足的地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星球上人类生存的多样性;其次,这一系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们非常强调VR电影的“存在感”,在这个系列中,观众不仅仅是第三者的视角在观看一个全景纪录片,而是真的“置身其中”,很多时候“化身”你陌生的族群中的一员,以参与者的身份去体验那个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最后,这个系列可以说用审美和精致克服了目前VR电影无论在拍摄、后期还是播放上的不成熟,让观众真正把注意力从来自硬件和分辨率等等问题上的不良体验集中在良好的叙事逻辑和唯美的环境中。

要用头显看

不管手头上有什么头显,都比就在电脑和手机上看靠谱。导演和工作室花费那么多成本拍VR电影,是为了跟自己的观众一起尝试“沉浸式”的叙事方式,不是为了在手机屏上看360视频的。

造就“临场感”最重要的是平等的目光交流

Felix & Paul的这三部曲(游牧民族:马赛、海上吉普赛人和蒙古牧民),每部大概12分钟。在昨天IN2那篇对两位导演的采访文章中,Felix和Pau谈到:“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强调观众欣赏的体验的本质,试着去分析观众在这段体验中究竟是“谁”。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摄影机摆放,观众这个观察角度的意义是什么。”

直视是最深刻的存在感。

这个被两位导演在去年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时就反复强调的“存在感”,在这三部电影中,通过机位让观众身处游牧民族生活场景中间,变身其中一员来实现和表达。三部电影中,尤以东非的肯尼亚马赛民族的体验最为深刻。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的处理不像其他类似内容的VR纪录片一样:观众“进入”现场的第一反应是对陌生环境的东张西望和寻找自己的位置。在东非辽阔的草原上,观众的第一个视觉点就是一位朝你迎面走过来的马赛少年,他衣饰华丽鲜艳,在寂静的草原上让人注意力无法转移地集中在正前方,直到他走近与你面对面,这在传统电影里是一个面部特写镜头,而在VR纪录片里,一位超越大多数人认知的异族少年如此“长时间”(其实并不比传统拍摄时间更长)地与你直视,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被空前地调动起来。这种“交互”式的观看形成第一人称的、主动的交流。
现实中,最吸引人类第一目光的就是人类本身的面孔和目光。人与人最平等、真诚的交流是正面的、直视的。在这种叙事中轻易别用俯拍或者仰拍的角度。在这种视角下,画面不能变形不能夸张。镜头保持稳定和平和。

摄像机的位置决定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F&P说,VR叙事中的“存在感”不是固定的,需要不断去表达、创建、提炼。因此在一部不同场景的VR纪录片中,如何让观众在每个场景中都有“存在感”?在Felix & Paul的这组作品中,摄像机的位置是引导实现这种“存在感”的主要手段。IN2小伙伴热衷于讨论这个系列,曾经在使用为什么摄制组坚持使用一个机位而不是多机位拍摄上有过争论,结果是:1、他们做不出来更多的摄像机了;2、一个机位才更有“临场感”——现场的你不可能同时有多种视角,那是传统电影能带给观众的事情。(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的看法,需要更多的讨论和探索)

同样在“马赛民族”中,一个类似祭祀的很有仪式感的场景,机位被安置在一个席地而坐的人群中,你望向身后是面孔,眼前是后背。人群的外围,祭师们在围绕人群歌舞。接下来,所有的人站立了起来,因为机位并没有变化,体验者此时会发现自己像一个孩子一样只有仰视所有站立起来的人(如果你原本坐着甚至会尝试站立起来)但却看不见“人墙”外祭祀的场景,只有祭师们的声音传来。记者至今搞不清这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纯粹因为拍摄器材限制,结果是逼真的现场感得到更好的体现。
无论什么样的叙事逻辑首先要有基本的逻辑

尽管两位导演一再强调,你无法在6个月创造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对于VR叙事的逻辑,尽管目前没有任何攻略,但是在Felix & Paul的这个系列中,还是会发现导演对于场景把控的强大逻辑能力。

在“蒙古牧民”中,开场是一个祭师在寂静的野外独自一人用一种奇妙方式利用口腔发声在演奏,紧接着观众被“引领进入”这个仅存的草原游牧民族的一系列生活场景。到了影片的最后,又回到那个寂静的野外,祭师已经从安静的演奏变成在全身心投入的且歌且舞。从第一视角到第三者的转换,这里的逻辑是完整和呼应的。让人在眼花缭乱的“被安置进去”之后,重新回到旁观者的角度,以稍远的距离去理解这种民族文化会比“变身”这位祭师的角度更贴近我们自然的身份,这是导演的逻辑智慧。

回到东非的“马赛”群落,可以发现这部电影比起其他两部,导演们有更多更大胆的叙事上的探索,结合非洲民族的人文色彩,导致整部影片场景比较浓烈,在每一个场景变换间隔处,导演都采用了一个与当地人面对面直视的长镜头来缓解这种浓烈场景紧密相连带来的“喘不过气”的疲劳感。这种张弛有序的节奏把控也是建立在拍摄前对整部影片逻辑的预先设定和执行中的运筹帷幄上。
“如果我们不能在拍摄前就决定这些问题的话,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没法开拍。观众也不会产生情感连接,会排斥作品。”精细的制作源自高级的审美

两位导演说VR是精细活,“人们很容易忽略技术上的瑕疵,如果这个故事足够感人。这和传统影视相同,一个讲述了好故事的电影,人们会忽略技术上的不足。”

是的,只有无聊的风景和空洞的故事才迫使人去留意到那些拼接的裂缝和变形的画面。在目前这个谁都被拍摄硬件所限(Felix & Paul也是自制的拍摄器材)的时期,精美的画面和良好的体验或许是暂时弥补这些遗憾的方法,而要实现这种精耕细作,除了“8分钟的VR视频我们要花1个月到1个半月进行制作。”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导演的美学标准和看待世界的角度
这也是难得一见的有很高审美的VR系列纪录片。一个难忘的画面:在“海上吉普赛人”中,温润柔和的水面和光线下,身着飘逸长裙的婆罗洲女子,身姿曼妙地撑起竹竿,安身立命的木船轻轻在观众身边划过,女子的彩裙随风飘逸几乎拂面而来,这是导演的心机,包藏着巧妙的美学意境。
同样的审美视角,也在马赛族俊美的面孔修长的身材以及蒙古牧人华丽的衣饰和整洁舒适的蒙古包中出现。

如何看待世界决定了是否有“临场感”

如何看待自身与自然和同类的关系,决定了作品的整体意境和带领观众进入时的感应。正如导演所说,临场感是个十分脆弱的感觉,这也是VR电影的美妙之处:即拍摄者对环境有怎样的感知,被带入的观众就会有怎样的环境体验。如果两位导演用猎奇和游客的感知拍摄,观众就是游客。反之就像现在的影片一样,交给你一个不引导的、自然平等的世界观。异族人友善的目光首先来自他们面对的镜头和掌镜的摄影师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世界观里,每个人才有从容安宁的“存在”和“交流”。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不加入任何评价和叙述的情况下,让观众接受那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筹备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和人类学家聊,做调查,尝试发现一种体验能够在没有叙述的情况下说明自己,让人们能够理解那里人们是如何生存的。我们想做一个观察者,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参与到其生活之中,但是又不带侵入性的,不操纵现实。”

遗憾的是,世界观和审美似乎都无法通过“学习”去完成。

然后就让随时出现的字幕都消失吧

包括Chris Milk工作室Vrse在内的很多著名拍摄团队,都会(或者说不得不)在VR纪录片里随时贴上字幕用以解释正对着你说话的人在说什么,以及他们存在的背景等等。其结果就是导致观众的注意力被迫去寻找“不知道会在哪里出现的字幕”(这对于VR电影来说简直太违和了)。Felix & Paul的做法很简单:让所有的字幕都消失。一个置身异族环境中的人怎么可能有字幕?你肯定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这正是VR电影相比传统电影的优势:你不需要听懂什么。因为你在现场。
整个系列,对于人文地理大背景的交代都采取了默片时代的做法:在画面之外单独打出简单的一句话字幕交代完地理背景,再进入画面。毫不影响“脆弱的临场感”。

几个缺憾

无论是保密还是低调的原因,导演们似乎不太愿意透露自己研发的拍摄器材更多的信息。对于目前无法解决拍摄硬件问题的团队来说,IN2提供不了更多这方面的信息(我们会一直保存关注)。但是把自己变成DIY器材专家,看起来是目前成功团队的共性。只用现成的器材看来想实现自己所有的想法是够呛了。

虽然导演号称接下来要上6K版。但是以目前三星手机的屏幕来说,4K版那些密密的“网格”还是很影响体验的。

三部曲的格调虽然很一致,但其实能看出来导演们不同阶段的尝试,在其中一部中(东非的马赛),这种“探险”的痕迹不免明显,以至于有一种“用力过猛”的刻意感觉。跟整体作品轻松自然的节奏有些不搭。

后记

每一个“爆红”都绝非偶然,早先一直拍广告和电影的Felix & Paul,在2012年Oculus 在Kickstarter上发起众筹的时候就拍出$300买了开发者一代的头显。因为他们从这个“游戏产品”中看到了表达真人故事的潜力。2014年在蒙特利尔艺术中心的孵化平台上他们获得了第一笔$250万的投资,用于扩建团队和打造自己的拍摄硬件。现在他们已经是Oculus内容平台的长期合作伙伴。所以,能买就多买几个头显和游戏吧,不懂VR硬件的游戏高手不是好导演啊。

直到现在,好莱坞依然对虚拟现实保持谨慎好奇的态度,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种营销工具。而Felix & Paul已经开始考虑在自己的作品中创建“物理运动的可能”,他们想通过定位追踪技术,让观众可以“在影片中走动”。同时提升360度图像的品质和尝试更多的叙事方式。为了实现这些设想,他们甚至开始考虑做一款自己的头显。

Felix & Paul相信,VR可能成为记录个人经历的完美工具。这个观点恰巧与昨天IN2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观点一致:信息时代已死,体验时代接棒。


Felix & Paul工作室
“我今天经历的事情,是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我希望你能体验到的,我想给你的是那一个片段的经验——完整的感官体验。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它会发生,它将会成为人类交流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我们与世界的关联。它与我们感受的现实相一致。”——Felix & Paul

访谈:Felix&Paul谈VR影像: VR是精细活 成功失败一念之间

[IN2与原创资讯转载请注明来源及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


IN2·沉浸科技

专业VR影像媒体平台

提供VR影视+360视频

策划 | 拍摄 | 推广 | 分发

一站式解决方案

报道微信:Immersivetech

商务合作:13693692680

长按关注


    关注 IN2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