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刘基故里 追思非遗文脉

 

温州非遗志愿团赴文成开展非遗文化考察。...



前言

五月的阳光,在江南的季风里,摇曳成一首盛情而热烈的歌;

五月的我们,在学习非遗的道路上,依旧步履铮铮、孜孜不辍。

5月15日,由50名温州非遗志愿者组成的“文成非遗考察团”浩浩荡荡地赴温州文成县开展为期一天的考察培训活动。

文成松龙岭红枫古道


文成县位于温州西南部,风光旖旎、山水秀丽,古称 “天下第六福地”。福地生民福,勤劳的文成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南田民居营造技艺,在抒发情感中衍生畲族民歌,在寄托美好愿景中诞生南田舞龙和太公祭,在警世育人中著写刘伯温传说……这些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技艺、习俗,是文成人在粗茶淡饭的日子里过出的“诗意和远方”。目前文成县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项,省级3项,市级59项,县级147项。
文成南田舞龙


此次非遗考察的重点是“刘基文化”。“刘基文化”立足温州历史文化三大高峰之一,其重要组成部分——刘伯温传说、太公祭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伯温传说


太公祭
刘基,字伯温,1311年出生于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22岁中进士,26岁为官,30岁弃官回乡,谱写了《郁离子》等雄文诗卷,50岁应朱元璋之邀重新出山,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文成县便由刘伯温的谥号“文成”而得县名,刘伯温对文成县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巴车载着志愿者们摇晃在盘山公路上,从海拔16米直攀600米,只觉得眼前光影斑驳飞舞,耳朵发胀鸣声不止,“丘陵地貌”名不虚传,恍惚间已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刘基庙。太阳炙烤着大地,气势恢弘的广场上,刘伯温石像肃穆而立,静看庭前沧海桑田。


刘基庙旧称诚意伯祠(刘伯温曾被朱元璋追封为“诚意伯爵”),由明英宗皇帝御准建成,五百年来尽管几度摧毁、重修,如今仍保持着它的旧貌。飞檐翘角略显陈旧,满是“历史的味道”,只有木坊褒额上“王佐”“帝师”几个大字黑漆尚新,描浓了这位“历史名人”逐渐模糊的形象。“慷概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正德皇帝在《赐赠太师文成诰》中如是写下。


■ ■ ■ ■ ■


整个庙宇为木质结构,构筑粗放,分头门、仪门、正厅,庙后附有追远祠。


大梁与巨柱上连排的匾额和楹联均是历代名家的题书。门前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五百年名世,三不朽伟人”由其裔孙刘耀东所写。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留下的传世名著车载斗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名句更是流传千古,他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实在不为过誉。







刘伯温的一生被详实地保存在了博物馆中,想当年文成、青田两县为“争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为着刘帝师的籍贯归属问题大放奇招,伯温图书馆、刘基文化论坛、刘基庙宇等等得以应运而生,位于武阳的刘基故居更是为拍历史剧《刘伯温》而重修。

志愿者们移步武阳,故居前的百亩水塘还未见“小荷尖角”,但已绿意盎然,书院、刘基读书路、聪明泉等都是重建的,文化保护总是需要商业经济的支持,或许会失去原有的味道,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度。

刘伯温一生清廉,后人在他的故居遗址中只挖出了三样东西,“破石马槽、破石磨和破石臼”,这“三破”也折射出刘基“三不朽”的人格魅力。





刘伯温及其生平都是真人真事,但“刘伯温传说”便带了些许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彩。“刘伯温传说”传承久远,主要内容分为“山地文化印记、惩恶扬善意愿、功业赞颂和智慧寄寓”等四方面,几乎涵盖民间文学涉猎的所有领域。每年春秋两季在刘基庙举行的“太公祭”,便是融合着向遍布海内外的刘氏后裔传讲一代达贤刘伯温的传说。

在聆听讲解的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听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相传刘伯温神机妙算,关于他“未卜先知天下事”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从他的著述中甚至能推测出他曾成功预言了“七七事变”、“08奥运”,当然这只是导游为这略显单薄的景区增添游玩乐趣而练就的强大的“发散性思维”。而这些茶余饭后的“民间小八卦”更让人对刘伯温传说和刘基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徜徉在刘基故居,穿梭七百年的时空,琅琅书声依稀可闻,昔日,千古文豪刘伯温从这如画的山水里走出,于乱世间运筹帷幄,成就千古伟业。此景此居,每一砾瓦当,每一寸草木,都让志愿者发思古之幽情,追溯着这片世外桃源宁静致远的历史起源。









作者:志愿者傅佳甄


    关注 瓯越拾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