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注重自我完成】闲聊杨过与宋元文人

 

杨过的侠与情是建立在其性情之中,更是自己明白人生的自我完成...



前几日,将金庸的《神雕侠侣》系统看了遍,一方面我对武侠包括玄幻其实有很多情节,另一方面金庸的武侠是巅峰,挚友杉姐极为推崇,今天我就想就杨过,来闲聊下。

记得在初中时,《百家讲坛》孔庆东老师讲金庸武侠,孔老师即提出所谓的儒释道三类的侠,认为萧峰、郭靖是儒家的侠,而令狐冲杨过是道家的侠。我赞同此类说法,觉得杨过的侠与情是建立在其性情之中,更是自己明白人生的自我完成。

杨过第一次和金轮法王他们比武,只是因为蒙古鞑子破坏了他和她姑姑的重逢,而后多次为中原武林出手,要么就是冲着他姑姑,要么就表示自己无心为之,包括在后来襄阳城破,郭靖夫妇殉国,杨过其实并没有选择以儒家大侠的方式去抗击,而是和小龙女隐居去了。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为何杨过武功这么高,却没有选择去抗蒙古。那我也想问这些人,为何武功高就要去为国抗蒙古,杨过难道不能拥有自己的选择权?

庄子曾经在深山中看到一大树,称之为樗,长得歪歪斜斜的,有人说这树大而无用,不能作为栋梁之才。庄子一听,哈哈大笑,说树凭什么就要去给人当栋梁,歪歪斜斜得不更好,就可以不被人砍去,如果不是歪歪斜斜,这树也长不到这么高大。那武功高强的人可以像郭靖那样去殉国,可不一定所有的能力者非要像郭靖那样去殉国,力所能及就可以了。
其实金庸在将杨过这样的道家之侠形象推出,又是在宋元之际,其实我觉得是有一定文化符号所在。南宋灭亡,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中国在宋朝就已经灭亡了,所谓“崖山之战无中国”,包括我最敬佩最崇拜几个史哲大家都这么认为,该问题太过学术。我们在南宋灭亡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很多城市的百姓几乎是整个城市都不投降,屠城之战比比皆是,可以说出现了大批以文天祥陆秀夫为代表的【正气歌】士大夫,当然此类英雄,都是人杰,是应该学习的,也是历史关头应该效仿的。

然而到了元朝,貌似整个士大夫阶级就消失了,再也没出现司马光和王安石这类的名臣大儒,更多的是专业垂直领域能力超强的名吏,其实并非是这样,而是大量的士大夫文人就直接化身到渔樵耕读,化身成了道士,化身成了街头摆摊的。我们知道南帝段王爷手下有四大弟子渔樵耕读,其实在中国耕读文明中,渔樵耕读四个角色是可以随时替换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们在元四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中看到七个人,渔樵耕读,当时的文人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进行一个伪装,可以说元朝的文人以及士大夫阶层是以避世为主要行为准则,包括黄公望自己就是个全真教道士,全世界只知道黄公望是大画家,其实不知道他是当时一流的大学者,他所到之处,三教人士都前去听课。所以元朝文人更多将精力放在绘画和生活曲艺上,我们在宋词中还可以看到辛弃疾这样的醉里挑灯看剑,可元曲中就再也没有了,可能只剩下“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我并不觉得元朝文人,对自己的伪装是一种懦弱,反而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尊重和完成。虽然文人都是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长大,可人自身的想法本来就有多重的,不能以一盖全。就像杨过一样,他对武功的初心就是不被欺负,他的想法就和姑姑在一起一辈子,没那么多大道理。

什么师徒不能在一起,我偏偏要姑姑做我师傅又做我徒弟,以及各种所谓叛逆的话,包括小龙女自己也说,除了过儿,我什么都不管。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所有的道德礼节,所有的繁文缛节,到最后呢?南宋的灭亡历历在目,或许杨过的想象是对称于郭靖的殉国,而元朝的文人也是对应着文天祥他们的正气歌,两者都没有什么不对,要什么,就舍得什么。我想杨过是金庸自己对儒家大侠郭靖的反省,而元朝的文人阶级,也是对南宋那种太过严肃的思想反省。

人生应该要去有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有好多人曾说,杨霁你是不是觉得郁郁不得志,每次别人这么说,我就觉得好笑,难道有才的读书人就应该黄金万两,骑鹤去扬州当市委书记?我的志向,不过是有吃的,有住的,有玩的,身边有自己喜欢的人,哪有什么郁郁不得志,如果非要有志向,可能是青楼薄幸名。
杉姐总说金庸里的杨过
闲聊到这,放她的照片



    关注 拥有赤子之心的杨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