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欺负人怎么办?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多则校园暴力视频引爆网路,人大代表呼吁完善立法——近年来,校园暴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必须正视的问



多则校园暴力视频引爆网路,人大代表呼吁完善立法——近年来,校园暴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尽管恶性的暴力事件仍是少数,但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暴力程度尚浅的校园欺凌事件,不仅普遍存在,还给孩子和家长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孩子欺负人怎么办?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孩子看到同学被欺负怎么办?在校园中,道理和现实冲突不断。

他就是我们班的“豆豆”

虽然正上三年级的儿子还没有卷入校园里的肢体冲突,可是孩子放学回家之后描述的情景已经开始让郭岩担心了:“他们班有长得比较壮的孩子,有点班里一霸的意思,一推就把人推倒了;别的班也有这种身强力壮的孩子,还能打到其它班级,在学校里追着跑,把同学拖到男厕所去;还有合伙欺负别的同学的,问人家’你服不服?’ ”甚至讲起那个“打豆豆”的笑话,儿子会很快地说出一个同班同学的名字:“他就是我们班的‘豆豆’。”

这一切都让郭岩担心,尽管在她看来这些现象似乎还达不到被冠以“校园暴力”的程度。

不过,儿子曾经被同校同学索要过零花钱的彭珊就不这么看了。

“我儿子是没被打过,但是被逼着给别人买过东西;新水笔带到学校第一天,就被人弄坏了。我觉得这就是校园暴力,比那种动手打架的还恶心人。”现在提起来,彭珊仍然感到愤怒:“但是老师也只能批评一下,还让我找他们家长说。”

虽然对方家长承诺会严加管教,甚至还当面向彭珊表示“我回去肯定揍他”,但她仍然觉得困扰:“我就赶紧劝他,说千万别打,我倒不是心疼他们家孩子,是怕他回去把他儿子打急了,回头又来报复我们家孩子,毕竟还要一块儿上两年学。” 彭珊也和身边的朋友讨论过解决之道,但总也没有理想的方法,“听说有打官司的,但是你闹大了,学校都不会站在你这边,孩子只能转学。”

应完善法律,要求监护人接受教育培训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首席家庭教育专家):

在犯罪心理学上有一个挫折攻击理论,就是说当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会用暴力的方式去发泄。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转型期,影响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有很多因素:父母离异、流动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缺乏父亲的关爱、学业失败等等;当他们遭受这种挫折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攻击别人的行为。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改善他家庭或者个人内在的问题,才可能减轻这些暴力行为。这是一个规律性的、根本的现象分析。

目前来说,要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完善我们的法律。前一段时间三个小留学生在美国凌虐同学的案件,让国人非常震惊,难以相信判那么重。我们的法律也需要做一些改进,让孩子们知道,这种行为对人的伤害是很严重的。

因为孩子的行为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我认为出现了暴力或者霸凌的现象,需要追究监护人的责任,包括要求监护人去接受专门的教育培训。家长和家庭的改变,可能缓解他们的暴力行为。

把小孩保护得太好,男孩儿都“娘”?

对于家长们的疑问,学校老师也各有解说。

“我们孩子老师说,男生都是这样的,一二年级他们要适应学校的环境和同学,到了三年级,熟了,放开了,身体长得快,叛逆期也到了,就喜欢打打闹闹,等再长大点儿就好了。”郭岩说。

“我儿子的班主任就直接跟我说,欺负我儿子的就是问题孩子,教不好了,让我儿子离他远点儿。”彭珊不满地说,“可是是人家找我们啊!”

因为儿子在一次肢体冲突中抓伤了同学的额头,孟先生曾经被老师请去学校,向对方家长道歉,“我觉得也不全怪我儿子,小男孩儿嘛,在一块玩儿摔摔打打挺正常的,哪个男孩儿小时后没跟人打过架?我们小时候打架根本不是事儿,你去告老师才是你没出息!现在就是把小孩保护得太好了,男孩儿都’娘’。”他坚持认为,在小男孩的世界里,“打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不严重的话并不需要老师和家长干涉,“他们长大了知道轻重就不打了,但是没经历过这些锻炼,我觉得他人格也不会完整。”

这时候出现的暴力行为,应尽早干预引导

孙云晓:

这是一个误区。男孩子好动、好冒险,攻击性高于女孩子;他们更冲动,倾向于用力量解决问题,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男孩子有这样的特点,但不等于说可以放任她们的暴力行为。小学四年级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这个时候,他们的是非界限是模糊的,管不住自己;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应该尽早干预、引导,效果会很明显。

这一时期的干预是价值观和情商的培养,如果不以为然,孩子会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

暴力行为有一个发展过程,如果当孩子出现轻微的暴力或者霸凌行为的时候不干涉,可能就会越来越严重,不是随着年龄自动消失那么简单。

而打闹和霸凌的界限,我认为是很清楚的。

低龄的孩子是情绪化的,在一块儿玩儿的时候,如果是没有恶意的、游戏式的伤害,作为家长就应该包容。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会不依不饶,甚至进行诉讼,的确能得到一些补偿,但是这样的孩子以后就没人理了,大家会认为他是个麻烦的孩子;但如果是恶意伤害,就要跟校方协商妥善解决。不管是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还是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怎样做对儿童的发展有利就怎样做。

那些“江湖”式的校园生存智慧

在校园环境的变化中,郭岩发现儿子也有了自己的“生存智慧”:儿子告诉她之所以和班里的“小霸王”处得“还行”,是因为“别人都不理他,我就跟他多说几句话,他借东西的时候我也帮他,他跟我是朋友。” 这一点,既让她欣慰,也让她有了另一种忧虑:“我怕他受连累,我就跟他说,大家都觉得他不好的话,你也别跟他走得太近。”

除此之外,郭岩还教导儿子:“别管闲事,看见有人打架走远点”,“要在班里有几个朋友,跟学习好的同学来往”——“这样他就不是孤立的,就算有人要欺负他,也有人帮他。” 郭岩说着,忍不住反思道:“我有时候也觉得总灌输他’别去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能不太对,但也没有办法。别看都是孩子,已经有各种’江湖’了。”

最近,儿子回家就跟她念叨,有同学拉着别的同学说他的坏话。

和郭岩有同样困惑的是王明月,她的女儿今年也上三年级,小姑娘之间虽然没有发生暴力事件,但是拉帮结伙孤立某个同学的事却不少。“我知道按道理讲,我应该教她不孤立不歧视任何一个同学,但我真的怕她’另类’一下,自己会被孤立了,所以还是让她’随大流’,别欺负别人就行;可是我自己又觉得,这不是正确的价值观。”王明月无奈地说。

面对霸凌事件,可以离开,但应报告

孙云晓:

怕孩子卷入是非、受到伤害是很正常,按照国际惯例,未成年人特别是低龄的孩子,遇到暴力或者霸凌事件,第一反应的确应该是保护自己,离开这个现场;不应鼓励他们卷入其中。但是他们虽然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可以有报告的责任。这和告密不同,告密是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这种报告是制止伤害。这个时候,老师就有责任为他们保密,找到合理的方式来解决。

如果只是告诉孩子都不要管,表面上是安全了, 但孩子的内心不会平静的,对他本身也是个伤害。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