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d Talk 问君能管几只基

 

问君能管几只基,要我说最多2只。...





昨天有小伙伴问到关于基金经理精力的问题,首先我想说这个和基金的规模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虽然基金规模的大小有时候确实会影响业绩(因为不同的基金规模需要不同的投资方式,简单打个比方就是小资金散户和大资金庄家炒股明显是两种不同的玩法),但是真正影响基金经理的精力的实际上是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一人多基的时候。

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展开一些讨论,权当作是对基金经理全方位研究的一部分。

先看一组数据,目前在职的公募基金经理大概有1300名左右,各种类型的公募基金加起来却有超过4000只,把两者简单的除一下之后发现每位基金经理可以分到3只以上的基金,所以资本市场上经常提到的基金经理荒也确非浪得虚名。实际的情况更加糟糕一些,因为一般来说基金行业也奉行“能者多劳”这一原则,于是乎就出现了一些神一般的基金经理。

比如博时基金的陈凯杨管理的产品多达38只,其中的35只是债券基金,3只是货币基金,显示器一屏都显示不下。且不说他的战斗力如何,光是数量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

再来个更牛的,天弘基金的刘冬管理的产品数量为逆天的43只,全是指数型基金,几乎包圆了市面上所有能数的出来的指数了吧。更更牛的是,期间他还管理过7只其他基金,有5只债券基金和2只货币基金,这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啊!要知道基金规模排名第一的天弘基金总共也就84只基金,他一个人就管了一半以上了。我在想,首先他工资一定很高,其次万一股票市场不好他怎么来得及卖啊,就算他有10个屏也没用啊。



不过据说更深层次的事实是这样的。

比如主做债券的各类基金,包括债基、货基、短期理财债基等,由于债基价格波动幅度小,这些基金在投资债券时主要是买入并长期持有,交易活动很少,因此,基金经理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管理多只基金。例子就是上面博时基金的那位仁兄。

如果是采取被动型投资策略的基金一般都是指数型基金,基金经理其实无需选股,只需严格按照权重配置好相关的股票和债券即可;如果是管理ETF,更是由投资者自己用一篮子股票做申购和赎回。所以管理被动型产品,可以完全依靠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程序化的交易流程,对人力的依赖并不大,完全可以一拖多。例子就是上述天弘基金的仁波切。原来错怪他了,呵呵。

但是有一种情况我们是需要重视的,就是基金经理管理权益类(Equity,主要是股票)产品的基金数目最好不要超过2只,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专注。若管理太多会造成投研精力分散,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风险隐患,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鸡蛋最好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一个道理。

我举两个例子给你们看看。

一个是易方达基金的宋昆。我记得他之前管理的基金有4只,这可都是实打实的混合型基金。其中的易方达新兴成长混合在2015年的回报达到171.78%排名第一,易方达科讯也达到了95.42%,排名前列;但2015年成立的另外两只基金易方达创新驱动和易方达新常态,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在去年下半年的一顿大跌之后损失过半,其中的易方达新常态至今净值也才5毛多,易方达创新驱动在后来转让给了别的基金经理总算回本了一些目前净值0.9元,还是亏的。甚至于易方达新兴成长和易方达科讯今年以来也是排名倒数。一方面当然也是他的风格过猛,另一方面管理4只权益类基金其实精力真的是不够用的。

另一个例子是一直被我津津乐道的中邮基金任泽松,他管理着6只混合型基金和一只债券型基金,除了成名之作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另一只中邮核心竞争灵活配置这两只表现不错之外,也有像中邮信息产业灵活配置这样的污点基金(目前净值8毛不到)。这同样也是精力有限惹的祸。

我们都知道了“买基金就是买人”,但从个人精力的角度来说,基金经理的投资精力肯定有限,若一人管理过多产品,绝对会影响基金的长期业绩。例子就是上述的两位冠军基金。

这个残酷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哪怕是名角基金经理,我们在选择他们的时候也得看看他旗下的基金数量,对于单人管理多只基金的情况尤其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他管理的每一只基金都是好的,或许他就只能管好那么一只两只名声在外的。


    关注 小5论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