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一)

 

在法会里,我们经常会诵到三部大乘经典:《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昨天说到《楞严经》是讲开悟的,《...






在法会里,我们经常会诵到三部大乘经典:《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昨天说到《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华严经》是讲什么的呢?两个字:愿景。《华严经》讲的是佛圆满的报身报土,不但身相好庄严,而且周遭的环境也是富丽堂皇,庄严无量。所以人们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而所有这些,也都是为“愿景”所摄。那么,“愿景”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讲,就是目标,只不过,愿景的说法更为形象和直观,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同样是佛经,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个恐怕还要归因于佛讲经时,台下的听众不同所致。就像一个大学教授,当面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时,所讲的内容肯定不同。那么讲《楞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阿难,当时他还是一个未开悟的学人;讲《法华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舍利弗,当时他已经是证果的罗汉;讲《华严经》时,当机众是谁呢?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他们已是根性成熟的大菩萨。阿难当时常乐多闻,却少体悟,因此佛陀给他讲《楞严经》,令未开悟者能得悟;舍利弗当时虽得罗汉果位,但毕竟非佛本意,于是佛陀给他讲《法华经》,令得悟者发大菩提心;文殊菩萨,普贤早已发菩提心,只是差一点不圆满,佛于是给他们讲圆满的佛国境界,顺势令这些大菩萨们成就究竟的果报。

了解了这部经典背后差异性,那么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是不是像阿难一样,先求开悟;再像舍利弗一样,回小向大;再像文殊,普贤菩萨一样,成就究竟的佛果?或者刚开始便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然后积累广大的福德和智慧资粮,直至成就圆满究竟的佛果境界?很明显的,当我们坐在这里,如把佛法当作理论来探讨的时候,大家或许不约而同地选择后者。为什么?既然有直路,为何要绕弯路呢?是啊,谁都想走直路。可是走直路,也有走直路要付出的艰辛。那么艰辛在哪呢?就是要发起那颗真实的菩提心。难!要保持那颗发心不退,更难!正因为这种种困难的存在,在真正发起这颗心之前,就需要首先建立确定不移的认识:一定要发这颗心!

----  结一段佛缘  解千万困惑 ----
请 关 注

寺院电话:0510-88784691
汇款账号:10-650801040018388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无锡安镇支行
收款户名:无锡市安镇胶山寺


    关注 无锡胶山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