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享受幸福教育人生?

 

教育无小事,只要我们在理性的帮助下,正确看待教与学中所发生的点点小事,以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指南,以与孩子幸福交往作为教育常态,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终身目标,不断自我加压、及时反省,自然不会在职业倦怠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导    读


有人问李镇西校长,从教到现在有没有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有意思的是,得到的答案却是“没有职业倦怠现象。”问者当然特别失望,回答者到底有没有存在职业倦怠,自然无从考证。这个故事是李镇西校长在演说中提到的,台下的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骨干自然会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职业倦怠,恐怕十之八九都会存在职业倦怠,如此一来,先生的演说如心灵鸡汤一般,着实迷惑了许多人。先生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爱,要全身心地爱孩子,似乎只有无边无际的爱,一切教育难题都可以解决。殊不知,当下的教育现象确实没有按照先生的路子走,许多基层校长显然没有把爱作为教育自信的力量,无论啥时候,都在千方百计地抢生源。

钱永华

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教师
        如果爱能解决一切,我们教师自然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据说,演说时只不过星星点点放了一些与少数孩子的合影,没想到,底下听讲座的人自然为之动容,纷纷表示,只要有爱,一切都不是事儿。可悲的是,听讲者有必要回到现实,毕竟,当下除了幼儿园,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唯分数说话,再加上许多孩子特别,爱似乎有显得软弱无力,难怪有人说,这样的讲座对于台下人而言千万不能是三分钟的热度。

教育不是完全靠热情能够解决一切的,只有在理智的催动下,不断地自我加压,才有可能超越职业倦怠,拥有一个幸福的教育人生。

我们不是李镇西先生,没有超然的教育人生,绝大多数人不过是教育门前小卒一个,遇到职业倦怠也就不怎么奇怪了。可以说,一天到晚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儿,随时都会被悲观失望的情绪所左右,如果不是坚定不移地走自我反省之路,说不定就会满腹牢骚,在平庸的岗位上沉沦下去。

作为教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字所能解决的,只有在自我觉醒中寻找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才有可能从职业倦怠中走出,蓦然回首,你才会发现,教育本来就有无限风光,他的美永远属于用心者、勤奋者与实践者。

我发现,一流的教师之所以没有职业倦怠。

首先应该是快乐的学习者。

有许多教师为啥做了一段时间后,自己就不再喜欢教师这样的职业了,原因很简单,由于没有用心去钻研教与学,我们往往跟着感觉走,这势必带来一些无畏的失败。人就是这么奇怪,愈是失败愈是懊恼,愈是没有了动力,看不到前面的希望,这样下去,你能指望其带着激情去勤奋工作吗?教师更是如此,你愈是不善于学习,不懂得及时总结,愈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结果得到的常常是失败,这样的人孩子会喜欢吗?家长会满意吗?同事会佩服吗?在我们周围常常看到这些教师,他们每天按部就班地来到学校,上上课,说说话,从来不问问自己,到底一天有多少收获。一旦遇到了失败,不是从自身找原因,一股脑儿把责任推卸到孩子以及家长身上。活得老,学到老,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你才会从教与学表象上看到深层次的东西,一旦研究下去,学问自然无处不在,这中间的乐趣又有几人能够知道呢?

其次,一流教师没有职业倦怠,在于能够主动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而不是自以为是,老是自己说了算。

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们讨厌,不就是没有完成教师所交给的任务。殊不知,许多时候,老师上下嘴皮子一碰,孩子需要跟在后面忙上老半天,只要稍有不行,立马会得到相应的惩罚。我们每天面临孩子之间许多的琐事,有必要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地思考,而不是老是单方面责怪孩子。教育更多的需要理解,在维护教与学底线的同时,不妨多思考,这样做到底对吗?有人说得好,我们每天要问问自己,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唯有如此,你才能够从孩子的眼神中判断自己的教育工作到底是不是妥当。我发现,许多教师不妨换角度思考问题,只有如此,你才能够更加理解孩子们的行为。试想,一个孩子,每天要面临六七门功课,也就是说,自己需要坐在位子上,就算是大人恐怕也会觉得难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更多的来源于对教育本身的误解,尤其是不能主观上喜欢每个孩子,一旦产生了厌烦心理,就会讨厌工作本身。不是有这样的老师,本来还高高兴兴地来学校,哪里知道,如果班级出现毛龙孩子,就像吃了苍蝇一般,往往会特别痛苦,自然没办法倾全力上课。

再次,一流的教师没有职业倦怠,在于能够把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当作课题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当作麻烦事儿。

周国平先生说的不错,学校本来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如果一年到头,没有孩子犯错误,这也不是人生活的地方,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呢?有教师感叹,为啥整日里会有那么多的麻烦事,殊不知,正因为这一个个麻烦事儿在缔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曾经带过一届学生,从初一至初三一直没有改变过,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没有特殊情况,雷打不动的作业就是写日记,没想到,十多年过去了,偶尔翻一翻摘录的日记,回味当年的是是非非,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人就是奇怪,经历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坎坎坷坷,等到走过之后,才发现风光无限美好,就像旅游一样,行走时候特别口渴、乏味,等到捧起相册,再次回首,不经意间才觉得生活是多么的快乐。一流的教师之所以没有职业倦怠,不就是从来没有被孩子之间的琐屑之事伤透了心,而是如发现珍宝一般去丰富自己的教育阅历。研究会让一个教师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教育本身散发着无限的魅力。为啥魏巍会难以忘记蔡云芝老师,鲁迅先生会记得寿镜吾老先生,于漪会难忘上学时读诗的场景,不就是在平日的生活中,只有学会收集教与学中最美的细节,才有可能领悟到教育生活特别的人生来。我发现,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从来不拒绝与孩子在一起,一旦远离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无趣。教师之所以幸福,不在于得到什么样的官位或者利益,而是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享受幸福的味道。

最后,一流的教师从来都是教育点滴的收集者。

尽管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但只要有心,我们在教育生活中总能够罗列出特别的思想以及认识来。观察与发现,这是所有优秀教师研究与享受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也许有人说,整日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室、办公室、厕所),面对的就是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孩子,能够写出啥玩意来呢?殊不知,读一读真正教育家的著作,无论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魏书生,字里行间又怎么会少了孩子呢?享受教育的能量源来自与孩子幸福交往,而不是整日里愁眉苦脸,戴着有色眼镜,被分数窒息得只剩下枯燥无味地灌输知识,这样下去,教师只能在职业倦怠中苦苦煎熬,又何谈幸福教育人生呢?

总之,教育无小事,只要我们在理性的帮助下,正确看待教与学中所发生的点点小事,以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指南,以与孩子幸福交往作为教育常态,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作为终身目标,不断自我加压、及时反省,自然不会在职业倦怠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  来源:大海无边教育博客




博求万物之理,以尊闻而行知
独立视角,教育之声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关注 博恩行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