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惠来古今村名变化情况

 

为切实做好普惠金融,积极履行农信社的社会责任,更好的服务广大客户群体。5月15日下午,惠来联社在举行IC卡管...







据张秉政康熙《惠来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惠来各都建置情况如下:

惠来都堡五:禄昌、赤山、西坑、西澳、吉清。村二十三:洋美、陇头、北山、东福阜、赤山、钓鳌石、桂林、石洲、西陇、华翁、华谢、厚谢、陇美、羊角林、水口、吉清、见龙头、海埕、乌石、达三埠、郭岗、大溪、小溪。

酉头都堡四:神泉、铅锡、木坑、周田。村三十一:华湖、神泉、横山、石峻、前詹、后山头、莿坑、黄岗寨、狮石头、前湖、后屿、杭美、漠港、华美、铭湖、后寮、前埔、港内、南山、华林、古埔、鳌头径、前吴、厚山、鞋袜山、后池、石碑、赤澳、青洲、沟疏、西埔。



大坭都堡四:武宁、后表、洪桥、茆洋。村一十五:锡溪、崎岎、武宁、荆陇、葛山、厚衡、西塘、东铺、洪桥、仙庵、华清、茆洋、心江、石坑、双山。

隆井都堡一:赤洲。村七:东陇、华灶、赤洲、金东洲、鳌头、华埔、后溪洋。

龙溪都堡十五:螺溪、龙江、鸡岗、渔湖、双梅、莲塘、甘泉、东溪、北溪、云落、梅洋、梅林、梅田、高埔、大陂。村五十六:螺溪、巨镇、船场、港子美、月潭、龙江、竹湖、象湖、沟边、西湖、冈前、黄牛洋、赤坭山、后葛、横山后、东山、北洋、鲁阳、马湖、谢塘、塘田、蕉布、溪沙、大禾田、渔湖、詹厝葛、北山埔、盐坑、青坑、螃蟹、千秋镇、桔子葛、葵潭、陈牙屯、梅洋、万安寨、田心、下寮、梅林屯、大厝场、尖石、南阳、梅田、高埔、黄沟车、溪西、沙岗、沙陇头、岐石、华清、新埭、东埭、澳头、下澳、新寮、长青寨。

古今惠来地名,由于不同时期惠来所辖地域的变化,一些地域现已属于潮阳、普宁、陆丰,如茆洋、心江、石坑、双山、云落、梅林、高埔、大陂、陈牙屯、梅洋、万安寨、田心、下寮、梅林屯、大厝场、尖石、南阳、梅田、高埔、黄沟车等,本文不作讨论。



不少地名仍沿用原名,如:

堡:赤山、吉清、神泉、周田、武宁、后表、赤洲、鸡岗、双梅。

村:洋美、陇头、北山、赤山、桂林、石洲、西陇、华翁、华谢、陇美、羊角林、水口、吉清、海埕、乌石、达三埠、小溪、华湖、神泉、横山、石峻、前詹、前湖、后屿、杭美、华美、铭湖、后寮、前埔、南山、华林、古埔、前吴、石碑、赤澳、青洲、沟疏、西埔、锡溪、崎岎、武宁、葛山、西塘、东铺、仙庵、华清、东陇、赤洲、鳌头、华埔、月潭、竹湖、象湖、西湖、鸡岗、赤坭山、鲁阳、马湖、谢塘、塘田、蕉布、溪沙、詹厝葛、北山埔、青坑、螃蟹、千秋镇、葵潭、溪西、岐石、华清、新埭、东埭、澳头、下澳、新寮。

一些地名则出现变化,有的变化有迹可寻,有的无迹可寻,不过数量很少。如禄昌堡,因旁边有禄昌河(今盐岭河)而得名,地理范围在今惠城梅北,而梅北之得名则是取村内梅花宫、北栅两个地名首字,与原名没有丝毫联系;船场,是惠来名人张经、张灏父子(《神泉海赋》作者)家乡,只知道位于隆江镇区内,但已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地名。达三埠今写为达三圩,只是写法不同而已,不算变化。



地名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雅称。有些地名的意涵不够雅致,后人不合心意,遂用同音字或谐音代替,在使用中得到广泛认可,如:

1.龙江,今隆江镇。原是龙江河下游一片冲积平原,故名龙江。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商贸发达,成为“三百六十乡墟”,乡贤取国语同音字,遂改名隆江,寓意生意兴隆。

2.荆陇,今仙庵镇京陇村。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福建漳州胡道夫到该处落籍,因村北面是宽广山陇地,荆棘丛生,故取名荆陇。清乾隆丙午年(1786),村中贤达觉得“荆”过于土气,取国语同音“京”代之,显得霸气。

3.港子美,今隆江镇孔美村。南宋末年(1278~1279年),宋帝昺南奔,福建唐瑶甫(进士)集乡勇盈千保驾,率师来到惠来闻鸡山,与元军奋战而死,其子唐干臣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定居港子美。明朝天启七年(1621)后,唐姓兴起,举人秀才辈出,归功于先贤,遂改为孔子美,后简称为孔美。

4.漠港,今靖海镇沫港村。南宋末年已有村落,明隆庆年间(1569~1572),陈、林、郑、吴诸姓先后到此聚居,因村紧傍狮石湖南岸,西南原有一河流,在村西侧形成港湾(今已被沙积没),村三面为沙滩,刮风时黄沙漠漠,故称“漠港”。因“漠”与“沫”同音,后改称“沫港”。

5.厚衡,今靖海镇后王村。元末已有村落,元至正十一年(1351),王姓从隆井都鳌头村到此聚居,因村后是一片宽阔且东西横贯长约二公里的山陵,故称“厚衡”,由于村原有王、陈、黄三姓,后来他姓迁徙,只剩王姓,因厚与后、衡与王谐潮音,定名“后王”。

6.巨镇,今隆江镇凤光村、凤红村。元末(1364),二世祖都巡公创居巨镇里,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因地形似飞凤,改称“凤镇”。凤镇有林、朱二姓,分别居住在村东、西两畔;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政府改林姓居住地为“凤光”,朱姓居住地为“凤红”。

7.桔子葛,今葵潭镇吉镇村。明嘉靖年间(1521~1566),廖、古、詹诸姓已在此定居,称桔子葛,后徙别地。嘉靖四十五年(1566),黄平山从福建省南靖县归得里吴峰社到此置居,沿用旧村名,后又以桔子有吉祥之意,雅称“吉镇”。

其他还有:沟边,今隆江镇蛟边村;洪桥,今仙庵镇红桥村;莿坑,今华湖镇祭坑村。不一一列举。

(二)简称。有些地名,在使用中显得比较啰嗦,老百姓常使用简称,一般是四字、三字简为二字,并得到广泛认同,遂确定下来。如:

1.郭岗顶寨,今华湖镇顶寨村。明嘉靖元年(1522),黄氏迁移“郭岗顶寨”居住创村,其时有郭、糠二姓在寨顶天然“石寨”居住,后来子孙不旺,迁移他乡。黄氏为纪念历史悠久的“郭岗顶寨”,将村名改为“顶寨”。

2.钓鳌石,今东陇镇钓石村。宋元佑六年(1092)林氏一支从福建莆田迁此创村,辛未科进士海丰正堂林月隐也于此创居。因村南庙前河边屹立巨石,宜人垂钓,名曰“钓鳌石”,以石命名,今简称钓石。



3.见龙头,今隆江镇见龙村。北宋年间(1085~1127),林纮(宋元丰己未科进士)从福建莆田县迁居揭阳,其子迁居惠来古巷村定居。南宋(1253)由三子定居今见龙头,因村背后之山如龙起伏,状似龙首,故称“龙头”(又称下陇头),新中国成立后简称“见龙”。

4.黄岗寨,今周田镇黄岗村。1320~1335年,田氏从福建莆田到此定居,继而方、林、王、蔡诸姓迁入聚居,相传黄岗村地龙从关门山起,其经五峰,即经龙船埔、鹭鸶埔、塔仔金、后北埕,终聚于楼间仔埔,由于楼间仔埔以黄土为主,称“黄岗”。黄岗由东、南、西三面围墙和一条护寨河围成村寨,东、西开二个寨门,故名“黄岗寨”,今简称黄岗。

5.鞋袜山,今靖海镇月山村。因村左侧山上有两块巨石,一块似鞋,一块似袜,故名“鞋袜山”。1956年为简化称呼,且因“袜”潮音同“月”,故改称“月山”。

6.鳌头径,今周田镇头径村。元至元年间(1286~1294),林姓从福建莆田来此定居。陈、黄、李姓相继迁入,先人看地龙山脉形如猛牛,为了子孙后代能金榜题名,特命名为“鳌头径”。神泉镇有鳌头村,通邮通电时常出错,造成诸多不便。1965年,经乡贤商量酝酿,报经上级同意,改名为“头径”。

7.后溪洋,今华湖镇溪洋村。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吴家始祖名养(号千十)从福建省莆田县调到潮阳县任巡辖,卸任后到此定居开基创乡。原有马、林等姓氏先居于此,后马、林二姓氏迁徙他乡定居,仅存吴姓。因地处惠来都禄昌溪(今称盐岭河)流经隆井都赤洲楼出海的末段河道,当地人称“后溪”,村建在其东南侧,也名后溪。昔日村四周多滩塗地,历经年代变迁,遂为田垅,但常受暴洪海潮之害,田地没入其中,变为汪洋泽国,故后人称其为“后溪洋”,1950年简称溪洋,一直沿用至今。

其他还有:长青寨,今东港镇长青;金东洲,今神泉镇金东;狮石头,今周田镇狮石;东福阜,今华湖镇东福。



(三)合并

1.港内、盐寮合并为今前詹镇港寮村。元顺帝年间(1333~1339),郑氏从潮阳神山村南迁来此创村,先居径口,后迁该村,尔后又有林姓迁入聚居,原称“港内”。1951年以后与邻村盐寮及其他村落合并,取名“港寮”。

2.螺溪、螺溪东门合并为今隆江镇东门村。宋末已有村,居马姓;因村东有一溪曰“螺溪”,村即以溪为名;明洪武年间(1388~1398),井尾村蔡提控携家迁入,后在村四周筑围墙,设东西南北四寨门,马姓迁往潮阳,后吴姓因与蔡姓亲戚关系迁入,居东门;后吴姓人口超过蔡姓,遂有“螺溪东门”称谓;1949年设东门乡,1956年改称东门村。

惠来快讯

了解惠来,关注惠来,深入惠来,玩乐惠来,惠来快讯。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关注 惠来快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