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Concept to the Model

 

模型们迟来的告白。...






东南大学与瑞士联邦苏黎世理工学院于2015年9月28日至11月20日联合开展了"From Concept toModel "(从概念到模型)的联合教学课程。本次课程主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鲍莉副教授邀请瑞士著名建筑师,ETH教授Christian Kerez及其助手晏俊杰前来授课,整个课程持续一个半月。ETH素来擅长建构与设计共同推进,模型在设计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课程目的在于学习利用模型制作和模型拍摄作为推动设计的手段。

课程分为两个阶段:Learn from copy(变形研究)与New design(设计研究),课程结束后,教学成果和Kerez教授的设计模型一起做了 “ConceptionThinking and Model Making概念思考和模型研究”的 展览。

Learning From Copy
历时两周半


选择Kerez的五个方案作为案例,学生分成5组,这5个案例分别为Swiss Re/Holcim/北京CBD/郑州High-Rise/广州三馆一场(由东南大学本科五年级部分同学制作的大比例广州美术馆模型将于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Kerez在推进方案的时候做了很多模型,并进行了不同的比较发现不同的可能性并作出判断,因此这一阶段要尽量100%重现这些模型,通过尽可能的还原来理解材料/尺度/色彩/质感等等对概念的表达。之后在此基础上,要针对已有的方案做variation,发现方案更多的可能,通过灵活地改变元素,传达出概念模型包含的信息,同时也是思考方式的可视化。
Swiss Re
Swiss Re保险公司新总部项目中交通楼梯筒是建筑的核心要素,它既解决了结构上建筑上的疏散、流线、空间的分割和联系,又解决了结构上的承重。交通楼梯筒斜向穿插以及多个交通筒的共同组合,使得原本均致的水平层出现差异;同时,一直贯穿而上的交通筒体也暗示着从绵延都顶层豁然开朗的空间序列。


项目整体效果与内部空间模型照片


项目过程中对筒体大小/位置/组合的不同尝试,以获得结构和空间效果上的最优化。
学生copy模型
Holcim 
在Holcim项目中,理性的、垂直的、怪异的景象与理性水平的、普通的结构体系碰撞在一起并且相互定义。天花板和地板贯穿的一系列圆形开洞,为使用者提供了连续的视野,也为在这里的员工和参观者提供遇见和实现交流的可能性。圆形中庭在这个深且紧凑的建筑中纵横交错,缓和了单调与明确分割的楼板系统。非室内与室外的墙体是完全脱离于整个建筑结构体的。室内柱子跟随圆形中庭的斜度变化,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庭的方向感。在立面上,盘旋而上的支撑结构由护壁,逃生走廊和逃生楼梯组成,用于抗风斜撑。









学项目过程中对光筒正形的不同位置和大小尝试
学生copy模型(加入了负形效果)
北京CBD


北京CBD项目的别称是“endless space”,项目概念来源于中国院落一进一进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与空间的关系上,这一项目大概是很好地体现了“structureas space”,建筑的结构采用桁架形式,这样的结构形式也决定了水平楼板和内外墙体采用三角形的形式,以此形成无尽的空间。


整体效果与内部模型照片
项目尝试过程中对不同形式桁架的尝试
学生copy模型
州High-Rise


郑州办公楼的项目对传统高层的结构系统即框架剪力墙/核心筒发出了挑战,同时利用结构影响空间感受。郑州High-rise分为两个阶段,结构从传统的框架系统,演变到第一阶段外部的拉索,到第二阶段的钢斜柱(斜向支撑有吸收中国传统木塔结构)。这些斜向支撑的数量随着层数的变化(荷载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梁的高度以及层高也在发生变化,赋予了原本均致单调的办公空间以变化。对结构的创新和再解读实现了空间内外品质的改变。





项目在拉索和斜柱下的不同形态以及结构对空间内外营造的不同空间效果


过程中对结构形式和位置的探讨
学生copy模型
广州三馆一场


广州三馆一场位于广州新中轴线南段,与地标广州塔成为重要的旅游观光区。项目由岭南广场、广州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组成。整个项目用一种新的尺度与现代语言来阐述岭南园林与建筑的精髓。三大馆分别受太湖石、石林和峡谷的启发,看似具象的意向实则反应内部空间组织的规律和逻辑;在此项目中,作为旅游观光区的身份,创造一个有标志性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实体和因此塑造的空间用不同的手法呈现,尺度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过程中尝试的模型或为快速表达空间效果(如铁丝网和泡沫切割),或为表现空间的不同程度的透明度(如硫酸纸与PVC对比),或为探究不同的单体形态影响下的公共空间形态(如圆筒状和半圆筒状的表达),或为表达构造的层次(如横向瓦楞纸);不同的模型在研究方案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作用。

学生copy模型
Variation


SwissRe 
- 变化的方向大多集中在内部的结构体在空间组织上的不同形式和位置关系,开始出现了有规律的和相对理性的设置;同时加入了材料在质感与色彩上的变化,以获得不同的空间感受。



Holcim 
- 变化的过程中赋予正形(原本为光筒)更多的形态可能,出现了三角形,圆锥等形态;光筒的路径出现了多次的转折;同时加入层的概念,对分割空间的效果进行更直接的表达。



北京
CBD - 进一步通过改变桁架(结构)形式美从而获得不同的空间效果,也开始出现探讨结构与表皮关系的方向。


郑州High-rise - 探讨了由结构产生的层的性质的变化(如每层的高度,悬挑的长度),同时构建层与层之间的联系,尝试使光线视线乃至行为的传播和相互影响成为可能。



广州三馆一场 - 从空间体验的片段化开始,探究不同方向(水平与垂直向)的空间体验;对界面材料的透明性/质感等和对视线光线路径的控制出发;利用易得的模型材料塑造某种空间效果。
New Design
历时三周半
学生分别对应Public space和Chinese heritage两个话题进行探讨,分别是建筑为大众提供的公共空间和中国性的当代理解。

Public space的议题来源于中国城市空间的缺失,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空间要么作为景观,要么被具体的功能占据;如何创造一个大家相遇的空间,一个大家都来到这个空间里来享受,一个可以让人们可以有记忆点的空间,一个可以成为城市中标志性的一个空间。思考利用不同材质和连接方式来创造不同氛围的空间。

Chinese heritage议题不是指某种元素或者象征,指的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一种结构空间,或是一种荷载的结构元素;可以从空间体验出发,尝试揭示出历史性空间/建筑中内在的建构的原则。

结合之前设计方式(模型结合照片)的学习,对思维方式的训练(制定某种逻辑和判断的标准),课程学生在确定自己的概念和出发点后,通过某种操作手法对材料进行处理,或是性质的改变,或是连接方式的探寻,或是质感的试验,或是获得某种空间效果的材料(空间)操作。三周半的过程中,主要任课教师和讲评教授不断指导确定和强化概念,都确定并完成了某一概念下的多样表达。

部分学生作业:

纸-云





结构空间一体化下的空间形态



三馆一场方案中不同材料带来的空间感受
石膏与泡沫下的空间质感

张合

双旋切割下的空间
内外
答辩与展览


答辩嘉宾有:Christian Kerez、David Letherbarrow, 赵辰、鲍莉、朱渊、王正、夏兵、张嵩等。答辩以主题划分若干组,每位同学介绍(英文)完概念后,教授们逐一点评,指正交流。

答辩过后,同学们立马参与布展,一个月的工作集结在拼接的胶合板上,场面之震憾与多样着实令参与者与参观者为之动容,还不是建成建筑,但已足以感动许多。

一个多月来的迷惑、辛劳最后印刻在每个人的满意和收获中。






敬请期待本课程相关书籍的出版。
感谢练玲玲的倾情帮助
感谢参与课程的教授老师
同学
责任编辑|季欣
-THE END-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往期热文!
另一种自然——石上纯也哈佛设计Studio
CHIRIS 可变结构设计---哥伦比亚大学设计Studio
城市化,景观,生态|哈佛设计研究硕士方向介绍
历史保护与保护历史|哈佛设计研究硕士方向介绍
寻找建筑空间的“决定性瞬间”——哥伦比亚大学FAT Studio
哈佛前系主任,教你用影像传递建筑的情感
哥伦比亚大学FPSS Studio
哈佛景观核心课程(二)
哈佛景观核心课程(一)

交给自然,交给感官|告诉你最真实的罗德岛设计学院景观课程

普林斯顿新集会空间——哈佛设计studio

8张图纸,1个故事——哈佛设计studio
零基础建筑之路——Pratt建筑本科一年级教学
奇奇怪怪的房子,也是一种建筑观——UPenn设计Studio
跟自然致敬,向材料学习——哈佛仿生设计课程介绍
James Corner studio, 宾大景观系PennDesign
Laurie Olin studio, 宾大景观系PennDesign
Valerio Olgiati Studio, 门德里西奥Mendrisio
Case Studio, SOM+伦斯勒理工学院PRI
从实验到设计——UPenn的一次非线设计教学之旅
换个角度看建筑——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的手绘教学
▼点这里投稿!
分享你的求学经历,让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
欢迎投稿《海外名校的设计之道》!


    关注 一条做设计的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