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这回事,北京户口有多重要?

 

“江苏高考指标调出”再次将人们的视线锁定在“教育公平”及“户籍优势”上。...







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中国,教育不公问题更显严峻。

自2008年以来,教育部、发改委就开始推出“国家专项计划”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要求像江苏、湖北、北京、上海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外调招生专项计划,支援河南、广西、贵州等录取率偏低的中西部地区。

根据相关要求,2016年江苏外调3.8万招生指标、湖北外调4万招生指标,但遭到当地学生家长的抗议,家长们认为相对其他地区本省外调的名额过多是另一种教育不公。您如何看待这种本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却被视为另一种不公的现象?

请以此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或列出您的作文思路。






因为她没有北京户口
木田无花
高三那年,站在距高考仅196天的关口,我们班一起送别了一个人。班主任梅妈妈已经一整夜没睡了。这个高三,她安抚过焦虑纠结的孩子,拥抱过大考失利的孩子;但当一个孩子的父母哭红了眼站在她面前时,她不得不接受这比先前的一切更沉重的事实:团支书嘉姐要离开这里了,因为她没有北京户口。

上午11时,“欢送会”开始了,可两位班长似乎有意避讳了这个字眼;取而代之的是“暂别同行”。幻灯片是与窗外的蓝天同样颜色的背景,上面有一朵大大的蒲公英,花伞被风吹向远方。班长阿雪拿出一盒明信片,每张明信片上都是一位同学的赠言。

晚自习课间,同窗们搬来刚买的工具箱和黑卡纸,为嘉姐制作手工相册;又一批批地聚到一起,补拍最后几张合照。每一个人都尽己所能地摆出最搞怪的表情,嘉姐捧着被大家称作“色眯眯”的圆靠垫,努力地笑著。快门一次次地按下,嘉姐突然说:“班级日志在哪里?我想给咱们班最后写一次。”

嘉姐不仅是团支书,还是班刊总编和校团委的重要成员;全区大考中,她的排名在北清线上。回到户籍所在地河北参加高考,意味着重新适应新老师、新同学,和一份命题思路完全不同的高考试卷。在我读高三的2013年,北京高考报名的文科生总数为20913人,河北则为123761人;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率总计为9.0371‰,河北则为2.2677‰。

目前,北京的异地高考政策虽有松动,但仍仅限于报考高职院校。本地户籍学生与外来学生的家长有各自的利益与团体,高考改革的每一步都会不可避免地触及户籍学生及家庭的既得利益。对于在京工作多年的外地学生家长来说,又岂止是“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众所周知,“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对他们并不友善。

在给嘉姐的明信片中,我这样写道:“对不起,我们只是一群爱谈政治说空话的人;今天竟要以如此的告别,活生生地直面这个制度的不公。”

后来,嘉姐考回了北京,虽然不是北大清华,但也是非常好的大学与专业;她每一天都很认真很努力。可最近江苏和湖北的事情,又让我想到了这则旧事——旧事不旧,才是最悲哀的。

有江苏朋友问我对今年高考减招事件的看法。身为高考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我没有亲历不敢妄议,唯有节选当年听过《给金钟地铁站车厢内的人》写下的乐评以自勉:“我们当初也是拼命挤上进京车厢的人……改革的推行、社会的公义,我们这些既得利益者更有‘尽量前行的责任’。”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






郑引(温州二高教师)


作者以高考过来人的身份,用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了高考制度中的不公平现象,文笔细腻,读来让人颇有共鸣。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抛开了对高考制度的抨击,回避了那些“高大上”的材料,只撷取最真实熟悉的身边人的经历来加以叙述。但若只停留在感性叙述,未免有失深刻。因此,后文中作者以一系列数据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地区差异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并进而指出这种差异背后的利益关系,表达了对“教育不公”深刻而真切的认识与理解。

由感性入题,以理性为轴,最后再联系当下热点话题,指出“旧事不旧”,既得利益者更有“尽量前行的责任”,使文章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史金霞(苏州星海实验中学教师)
按照江苏满分70打分,此文46分。

1.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以一个人的遭遇来折射一个时代,至于其中的意味,大可不必点出,一朵具体的花,百味尽在其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感受,只消细腻真实而详略得当地刻画人物,叙写事情,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倒叙、插叙与补叙相结合,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自然不可少,那么,一定会是一篇不低于55的文章了。

2.然而,我们却没有从这篇文章中得到这种观感,侧面描写充斥,详略安排失当,人物形象只有标签,尤其是5、6、9段,写作者本人失控地站出来大发议论,使文章既没有讲好故事也没有阐述清楚观点。可惜了这个素材与这个创意。

3.当然,此文的语言也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

4.千万不要鄙视考场作文,事实上,考场作文对写作者的要求更高,既要求思想、见识、思维,也要求技巧、创意、艺术。
肖珍(杭州越读馆教师)
“江苏高考指标调出”这一近期热门事件,再次将人们的视线锁定在“教育公平”及“户籍优势”上。

综观网上诸多评论文章,多有来自利益受损城市居民的含冤叫屈。尤其是当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高考指标犹自“岿然不动”时,这种不平则鸣便似乎愈加有了一种“正义的火气”。也正因如此,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高考户籍制度的合理性”这一根本问题却相应淡化了。

在这样一种讨论背景下,个人觉得这篇《因为她没有北京户口》在众多雄辩滔滔的文章里殊为可贵。

首先,作者选择的事例发生在2013年,事件亲历者为当年班级的团支书嘉姐。作者作为一名京籍考生,既得利益者,隔了三年的时空回望,且反思当年这一事件。也许作者只是情动于衷,信笔写就,但如果纯从写作技巧上而言,却颇得站位之巧妙——既对核心事件拉开了自身的距离,留出了审视的空间,同时,反思的重心又和“江苏高考指标调出”这一热门话题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其次,作者并未将大量笔墨用于对高考户籍制度的口诛笔伐上,而只是用略带抒情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当年的故事。舍弃概念化的说理层层叠架,代之以具体而微的勾勒,向读者还原了嘉姐这一有血有肉有眼泪然而更有脊梁的人。因此,同一般惯见的说理文相比,这篇文章更具温度,更能动人。尤其在对嘉姐寥寥数笔的刻画上,作者并不刻意煽情,但这个笑对离别,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到最后时刻,哪怕遭遇不公也并不自暴自弃的高中女生形象,是这样明晰地印在读者心里,从而不能不发自内心地为其感到一种遗憾——因为她无辜承受的这种“失去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推广到千千万万的考生因户籍制度而“失去的可能性”

最后,在唤起读者对大制度下的小人物的命运足够的同理心后,作者再自然引入“江苏高考指标调出”这一话题,就已是水到渠成了。虽然文章的后半部分就说理的层面来说,缺乏剥茧抽丝的层层深入,但至少能引发人们对于高考户籍制度本身是否合理的再思考。所谓“旧事不旧”,正是题中应有之义也

综上所述,站位巧妙,关注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命运引发共鸣,晓理虽不切,动情颇有余,以高考70分计,我给58分。






记者:你是怎么学做人,锻炼情商的?

杜淳:心气儿不要太高。我当年也觉得自己很牛,出去也不和人说话,跟圈子里的老前辈也不说话,他们就跟我爸说,你这儿子可能不适合干这个,不爱和人交流,演员不应该这样啊!毕业以后,我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要把心态放平,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样朋友多了,工作也多了。

以上是演员杜淳在电视剧《女不强大天不容》的媒体点映会上受访时的对话(据2016年5月20日《羊城晚报》报道)。您是否认同杜淳的“心气儿不要太高”“别把自己太当回事”的情商“秘诀”?请以此话题作文,自选角度,字数不少于800字,或提供作文思路,字数400字左右即可。
思路改天见,
欢迎您留言!
联系邮箱:
shaonianxiezuofang@163.com
编辑/蔡军剑 制作/周月明
·END·

关注少年写作坊,

来一起写作文吧!


    关注 少年写作训练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