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语里没有“后爹”“后妈”的称谓

 

在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依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草原深处,当你走进一座蒙...



在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依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草原深处,当你走进一座蒙古包,看到除了男女主人和他们的孩子以外,可能还有被主人尊称为“阿爸”“阿妈”的老年人。日复一日,当你看到老阿爸、老阿妈与他们一家人亲密和谐其乐融融,会自然而然地以为那是男女主人的父亲或母亲。其实不一定。时间久了你会知道,有的老阿爸、老阿妈,根本就与男女主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就是草原上普普通通的孤寡老人。或许,你又走进一座蒙古包,看到主人家从大到小有好几个孩子。日复一日,当你看到男女主人对每个孩子都非常关爱,孩子们互相之间也亲密无间,又会自然而然地以为几个孩子都是男女主人的亲生骨肉。其实也不一定。时间久了又你会知道,他们家五个孩子当中,有一个、两个甚至四个、五个,并不是自己亲生而是抱养别人家的。假如,你在草原常住下来,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有不少成了家的男人女人,在收养别人孩子的同时,自己的孩子却在别人家里长大,这样的现象在这样的地方普普通通,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假如你久而久之还学会了蒙语,那你就会更进一步知道,在蒙语里,根本没有“后爹”“后妈”这样的称呼。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出,在蒙古人的生活里从来就没有“后爹”“后妈”和亲爹亲妈的区别,意识里也就没有形成那样的概念。

听到这些,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诧异——可能吗?偏远的边疆牧区,该是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地方吧,那里的人们怎么会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我想告诉你的是,如果说,以上这些行为能被称为高尚的话,它和这些人的经济文化先进还是落后没有直接关系,而主要源自于这些人、这个民族生存繁衍的客观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历史传承。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民族。她从最初的几个部落,发展到曾统治过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代表了蒙古族家庭伦理关系的特殊性。作为蒙古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习俗,探寻她的来源,就要了解蒙古人生存发展的历史。简单地说,早期的蒙古人一方面“逐水草而牧”,一方面长期进行战争。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视“人丁”为最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人丁”兴旺,才会有整个民族一切的一切!久而久之,蒙古人形成了尊重生命、保护繁衍的理念,养成了尊老爱幼的习俗,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尊老爱幼的民族才会人丁繁盛兴旺发达。

因此,千百年来在蒙古草原,决不会有年迈的孤寡老人因无人抚养而冻饿致死的现象。假如,哪里出现了一位孤寡老人,一定会有人热情地把他(她)请到自己家里,孝敬他(她)如同亲生父母,一家人都尊敬他(她)侍奉他(她),为他(她)养老送终。往往在这种时候,孤寡老人成了“香饽饽”,不是谁想请就能请到家里的,老人要左挑右拣,才会选择一户满意的人家。而一旦谁家请到了孤寡老人,那就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在方圆百里的草原上都会美名远扬,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尊敬。

我突然想起了“三千孤儿”那件事。当年,周总理为什么要把上海的三千孤儿托付给乌兰夫?偌大一个中国,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北部北疆内蒙古,选择了蒙古人?按照汉民族的传统概念,把后代交给“外族人”抚养,他们远在江南的父母怎么会放心?我斗胆设想,周总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但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而且对蒙古人这种崇尚生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有非常充分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这个传颂了几十年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就来自开国领袖对蒙古民族优秀品格的肯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一份瑰宝,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珍惜和传承。

作者简介:作者是内蒙古军区政治部干部,曾在内蒙古边防线工作过,与牧民朝夕相处过一段时间,文章是作者亲身经历。


    关注 吉祥呼和浩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