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第们”盘王舞和猄皮鼓

 

盘王舞和鼓...







盘王是瑶族、苗族和畲族同胞共同的始祖,因为音源的关系,被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汉族文化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同属一人,虽然文化传说和背景侧重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实际上应是相同的一个人。

盘王舞是瑶族、苗族、畲族居民拜祭开天辟地之神“盘古”而形成的民间舞蹈,为祈求五谷丰登祈求庇佑而跳的舞蹈。盘
王舞也是海南苗族“金第们”最古老的舞蹈,海南苗族“金第们”的其他舞蹈均由它演变而来。不久前,藏在深山中面临失传危机的盘王舞被列入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混沌开天地,盘古造人民;两仪分八卦,嫁娶有婚姻;天冷穿衣裳,女子着青裙;神农造五谷,养活世间人;周公传礼仪,送旧又还新;鲁山开大学,六国教人民;三千诸弟子,七十二贤人……”







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的盘王舞是一种祭祀远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始祖盘古的舞蹈,这一说法是否有依据呢?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室主任黄友贤,目前正在进行海南苗族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他说:“海南苗族历来都把盘古当作他们的“始祖神”来崇拜,同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海南苗族文化也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譬如,道教主张的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海南苗族也有“三清”的说法,不过已经演化为三位“将军”,而不是道教的“天尊”;海南苗族“金第们”沿袭至今的驱符作法等民族习俗,也带有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

招龙舞正是由盘王舞演变而来的一种海南苗族“金第们”舞蹈,它产生于海南苗族“金第们”早期民间祭祀宗教文化活动中,是海南苗族“金第们”迁入海南岛后,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有史料记载,在明代时,朝廷强行征兵戍边,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便被迫来到海南岛,也有一些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因生活困难所迫,从广西和广东逃荒和逃难,被迫渡海来到海南岛。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后,过着居无定所的艰难生活,他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焚香祭祖,祈求平安,祈求盘古王保佑他们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自古以来,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都把盘古王视为超自然、超人间、灵魂不灭的神祇。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崇拜祖先并视盘古王为祖先,凡家人、六畜不安,都求祖先盘古王来驱邪,保平安。举行祭祀仪式时设坛焚香,杀鸡、宰猪祭拜祖先,祭拜完毕,由文、武道公手持代表盘古王的长木剑、头戴龙帽、身穿绣有龙图案的长袍、带着小道公以舞蹈为形式、手舞足蹈表演祭拜祖先盘古王的各种动作。这种“做斋”跳的舞蹈,在每年的农历元宵、七月十五和八月十五等时段进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种祭祀活动逐渐形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信仰习俗。





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在跳盘古王舞和招龙舞时都会用到的乐器是“猄皮鼓”,这是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特有的拍击乐器。“猄皮鼓”特征:鼓身长约58厘米,形似两个连接在一起的大小喇叭,左右分别宽20和10厘米。它的制作属于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如下:用一条长约58厘米的圆木,先挖空两端再把圆木中间削细,外观用刨子,小刀等刻出精美的图纹,外面再打上一层黄色漆,放置通风干燥处,晾干后在挖空的木腔两端分别蒙上黄猄皮,并用绳子扯紧,这样就已经制作完成,并可以使用了,“猄皮鼓”在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的祭祀等文化生活习惯中是特有的较佳的乐器之一。



黄猄 (huáng  jīng)指某些形体较小的鹿类,一般皮毛呈黄黑色。

学名:赤麂

别 称:黄猄,红麂,吠鹿,南红麂,印度麂,婆罗洲红麂

分 布:黄猄(赤麂)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常见的兽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栖息于3000米以下的山区密林,特别是原始阔叶林中,目前共有5个亚种:

1、孟加拉亚种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

2、两广亚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和广西。

3、云南亚种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四川。

4、海南亚种主要国内分布于海南岛。

5、国外亚种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包括文莱,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

繁殖方式:黄猄生育能力很强,全年繁殖。雌黄猄8月龄,雄黄猄12月龄性成熟。一般在1~2月交配,妊娠期6个月,7~8月生产,每胎产1~2仔。有时生殖季节可延至秋末。


“猄皮鼓”演奏时,将鼓系于腹前,用手拍打木腔两端,会发出“咚咚、嘭嘭……”富有节奏的音响声。“猄皮鼓”也是海南苗族“金第们”小伙子(们标)借以结交“恋人”的乐器。每当节日夜晚,小伙子们便带上鼓子,同姑娘(们莎)们相约来到草地上,围成一圈,点燃篝火,欢乐地跳起迷人的“打鼓舞”和“盘王对亲舞”。跳舞时,如果哪个小伙子(们标)舞步迈得扎实,鼓声拍击得响亮、动听,节奏感强,他就就会赢得其中最漂亮姑娘(们莎)好感,姑娘也愿意做他的“恋人”。

根据来自海南省琼中县黎母山镇荔枝仔“金第们”村的邓昌文介绍,他的爷爷邓成章是海南苗族“猄皮鼓”的文化传承人。在邓昌文的记忆里,爷爷的小房子里放着许多工具,有锯子、刨、大刀、小刀等工具。爷爷还经常跟他们聊天,说以前为保护庄稼和补充食物,他从小跟父亲上山打野猪,闲暇之余会砍木头制作“猄皮鼓”。在爷爷没有去世之前,每年都会有来自屯昌、东方、乐东、白沙等地方的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到村子里来跟爷爷订购“猄皮鼓”,各地的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还有很多会拜爷爷为师傅,学习制作“猄皮鼓”技术,到现在还有很多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使用的猄皮鼓是由爷爷制作的,在他们看来,爷爷制作的“猄皮鼓”最精细,最美观,是各地“猄皮鼓”中的精品。

邓成章,出生于民国十六年(1928年),2013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不仅是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中制作“猄皮鼓”的佼佼者,还是海南苗族“金第们”同胞中的智者,他的毛笔字写的特别漂亮,在他的晚年中,每天还用小楷书写海南苗族的《经书》、《山歌》……,写累了就敲打自己特制的“猄皮鼓”乐器休息和放松,“猄皮鼓”即现在的海南苗鼓。



日前,海南苗鼓即“猄皮鼓”已被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和部分市县级文博部门收藏,并被列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年农历三月三,海南各地的“们莎”苗族姑娘会穿着艳丽的服装,疑似仙女下凡,“们标”小伙子们会敲打着“猄皮鼓”即海南苗鼓,伴随着敲击声“们莎”们跳起传统的“盘王舞”展现给远方来的朋友和客人……


    关注 海南苗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