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做一个有温度的社群

 

从“物以类聚”到“人以群分”,没有社群依托,再好的模式都是无水之源~...



新商业正在由“物以类聚”变成“人以群分”如何去组建一个有温度有价值的社群~


作者 | 综合自范雪春,冯海生,戴赛鹰,Aaron毛等

整理 | 海生,版权归作者所有

继上一篇原创 《“老板"一个正在崛起的职业》发布后,褒贬不一,不管怎样还是感谢各位网友的分享和转发,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社群”

在微博 @冯海生hisen  的 #海生解字# 话题中,解释了 “群”的定义,“君”主(老大)带着大家有“羊(钱)”,带着装逼带着飞



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的越来越多,实时在线社交成为常态,继粉丝经济以后,“社群经济”正在成为新一波热点。一夜之间,人人都在谈论 " 社群互联 "、 “共享经济 "……新商业模式正在由“物以类聚”转变成“人以群分”,如何去组建一个有温度有价值的社群?正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社群≠群,社群经济≠粉丝经济

什么是社群?

社群,简单来说即是一群人的集合,他们有明显且共同的社交属性(共同爱好,共同偶像抑或共同的家乡等等)。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

照这么说来,现在很多社群(特指基于IM产品)动辄数百人,岂不是造成信息过载?的确是的,楼主曾经对比过,一个二三十人的私密小群每天的信息量并不比一个两三百人的大群少多少,至少量级上面差不了太多。前者可以轻松每几百条,后者顶多就千来条(如下图)。





从上面的定性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社群活跃与邓巴数的关系。过量的人和信息,低效的传播,对于自己需求的信息获取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



社群≠群

社群不等于微博、微信、QQ、陌陌……群,社交媒体的群仅仅是社群的一个平台

社群经济≠粉丝经济

社群是一个人人为中心的网状关系,通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机制汇聚起来的自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口碑和信任,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导向提供用户服务(社群自组织内人人都可以是消费者,人人也可以是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而粉丝经济,则是以某个人或点为中心,所有人围绕在这个中心的偶像式经济(粉丝成为代理渠道或直接就是最终消费者)。社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自我运作;但粉丝经济不会,相反它会随着某个人或点的消亡而解体。

二、社群现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一个社群的建立经历,兴奋--热议互动--冷清--突然有一天说”因个人精力有限,现在不得不关闭这个群了“而大都数群主处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下去维持一个社群的运营,我们分析一下有以下几个情况。

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社群动辄数十、数百人,属典型的 " 社交爆炸 ",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高度持续投入社群活动——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互联网产品最核心的用途:就是尽可能的满足我们对真实生活场景的需求,从而优化我们的生活体验,而不是把它毁了。我们需要有时间与家人相处、阅读、运动……

诉求不被满足

不是所有用户拉到群里就叫建社群,把用户简单的聚集在一起肯定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大家为什么聚在一起?什么才是大家共同的" 诉求 "?因为这个共同的诉求或多个诉求,把大家连接到一起……大多数人入群对他人和社群都期待得太多。一旦长时间需求未被满足就可能退群。

没有基业长青的自组织

社群自组织是自由人的自由连接——自组织、自媒体、自渠道、自服务、自约束、自修复、自发展……社群实践者总在期待:找到调性一致的小伙伴儿,有人自发的为社群提供服务,小伙伴儿主动遵守社群规则,出了问题总有人站出来解决,小伙伴儿在社群不断磨合调整中进步……然而,人类进化出来的趋利避害特性告诉我们:社群运营中每一个环节的打折,最终会挖出一个巨大的、无法逾越的大坑!

三、社群运营“六脉神剑”做一个有温度有价值的社群

" 罗辑思维 "提出一个概念:被连接的价值,每个人都期待建立连接,特别期待和“牛逼”的人建立连接。有人经常在微博上抱大腿,向大咖表忠心,誓死追随……甚至线下堵截大咖以获得被连接的机会。


1.主题鲜明,三观端正

社群不是人的简单聚集,如果没有主题和鲜明的价值观,这个社群是起不来的。群组的运营者要积极引导成员围绕该主题展开社交活动。否则容易造成核心成员(往往输出价值较高的信息)流失,渐渐整个群彻底变成吹水群或者死群。

2.借力大咖,抓大放小

推选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或有魅力值的人参与进来,提升群的Level。如果一个社群里面没有活跃的人,这个群是支撑不了太久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那么你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在你的群里要做好布道宣讲,把价值观不断的宣讲。

制定灵活的群规,抓大放小,在群里找到活跃分子和骨干,让群里有影响力的人自发来参与管理。无需管理员干预,即可正常开展社交活动,并且可以不断进化出新的规则以应对外部、内部的变化。

3.有温度,有情怀

长久木有冒泡的同学突然就莫名其妙甩个链接,然后接着潜水很不负责任。拒绝没有温度的“广告”,不单止是广告,个人分享的链接也是如此。社群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情感。生硬的投放,没有感情基础,只会沦为笑话。

一切转发以情怀为基础,同样是新产品体验,如果那位同学补充一句:关于xx方向的新产品,内测或公测上线,可以抢先体验,如果不足,找我吐槽。俏皮又不失礼貌,效果显然而得。

对于知识分享型的链接,更是需要附上个人理解。这样不但让别人更容易了解你想传播的信息,一些总结的话还可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社群经济,价值回归

社群是真实存在的一个群体,一个品牌如果有5000到10000的铁杆粉丝,一定能支撑起十亿估值的公司。所以建立社群跟用户建立强关系,是企业未来一定要走的路。用户就在社群,社群只需要在连接中洞悉小伙伴儿需要什么,就定制什么。这完全颠覆了传统营销的三板斧方式(做品类定位 - 强势广告覆盖 - 营销转化为销售)。

前面提到很多社群成员退群,或社群直接沦为广告群,原因之一就是小伙伴儿的诉求未被满足。如果一个社群能让人体验到真正的“专享”服务,其吸引力可想而知。

众筹是社群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社群众筹,这里推荐三个爸爸创始人戴赛鹰上次在黑马营分享的社群产品众筹的三大秘诀

痛点被满足,产品要尖叫——不是任何产品都适合做众筹。

故事加情怀,社会化传播——没有梦想的产品得不到用户支持。

设计参与感,打造粉丝经济——没有社群依托,众筹就是无水之源。

5.线上线下,增强互动

互动多了,才能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群的用户。线上的互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红包,发表情,搞分享、选轮值、参与感、建仪式、做任务等。

线下互动很多群会忽视,哪怕是活跃度特别高的社群,如果你不去组织互动,这个社群死亡的可能性也会比较高。所以做社群是是一个投入比较多,但是未必能产出的事情。

要善于开展与主题相关的线下活动,丰富社群成员的体验,加深关系链的沉淀。

6.虚拟现实,复制裂变

围绕骨干设计一些方式,给他们资源和优越感。大家在群里,无非就是获取咨询,获得利益,还有社交。你的骨干就是这个群的明星,他成为这个群的明星就能够获得别人更多的帮助,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

当你把这个群做好之后,还要不断复制新群,不断地影响更多的用户。要让社群里面的骨干也变成群主,让他们通过做社群,获取更多的价值。

结束语

现在越来越多的工具辅助群主去运营社群,我的观点是,工具是用来提升效率更好服务会员,不是“神器” 如果太依赖机器人来维护社群,你觉得群里的小伙伴还能好好相处吗?相比而言,我更加期待越来越多的群主真正通过社群进行“共享和分享”,真正的达到社群互联,资源共享!
- END -
今天推荐一下好友的微信公众号
轻生活 • 一布衣
一个植入到心灵深处的公众号
长按关注一布衣订阅号
喜欢就点大拇指  点击 阅读原文 今日推荐 ▼


    关注 冯海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