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摄影:让你的泪水真流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网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新闻照片在这方面...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网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新闻照片在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一个网络主页上,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网页的美观程度以及视觉中心的构造效果。一张富有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的新闻照片,不仅可以起到活跃主页、提升网络品味的作用。

虽然说新闻照片是人类交流的“世界语”,它能超越语言障碍,使信息得以最大程度地共享,但是,我们在评价新闻照片时经常提及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的概念究竟是什么?优秀的新闻照片为什么能够凭借视觉冲击力、形象感染力吸引视线、打动读者?新闻摄影者和图片编辑为了拍出、编好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的新闻照片,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一直致力于在纪实和新闻类图片的拍摄和编辑中寻找其规律。新闻摄影人都知道,创办于1956年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五项标准”,即题材重大,瞬间动人,技艺完美,拍摄艰难,社会效果显著,无疑是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国家对优秀新闻照片的评判标准。200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活动则确立了与荷赛“和而不同”的标准,即内容真实,着力体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照片形象生动,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标题与图片说明准确、简明。在华赛的评选标准里,新闻照片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被并列提出。应该说“视觉冲击力”是近年来是新闻摄影界使用频度颇高的一个舶来语,“形象感染力”相对来说则提及较少。但据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曾璜考证,“视觉冲击力”本身是一个舶来语,“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在英文里面其实对应的是同一个词组。



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线条、形体、影调、色调等新闻形象借以传达的物质媒介的组成方式,对读者产生本能的吸引,视觉冲击力是表现在外的显性因素;新闻照片的形象感染力则通过画面形象的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与组合方式,如情节、细节、现场环境气氛,人物性格等照片深层蕴藏的内容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形象感染力是隐藏在内的隐性因素。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新闻摄影佳作,应该同时具备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共同构成了新闻照片的形象价值。

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指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对读者视觉产生的刺激能力。视觉冲击力主要表现为形式方面的冲击力,也即照片的显性因素。比如,通过使用广角在构图上给人形成不同的视角感受,同样,在用光、色彩等方面同样给人形成不同的视角感受,通过这样表层的外在的显性的方式造成的冲击力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闻照片则必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照片的形象感染力,主要指新闻照片的情感价值、信息价值、传播价值(或者说社会价值)等因素给人心灵深层次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隐性的内在的感染力给人内心的震撼。新闻照片要感染人,除了新闻事实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画面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新闻摄影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人,在具体的新闻事件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情感动作、心理活动。注意去捕捉事件过程中人物内心流露的情感情态,新闻照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活起来,画面才能活起来,才有可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内容与形式均新颖的新闻照片,毫无疑问是最受读者欢迎、最具生命力的佳作;仅仅形式(即照片的画面效果)新颖的新闻照片,也能短暂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仅仅内容新颖形式却流于平淡的新闻照片则容易因读者的“熟视无睹”而被埋没。

大千世界并非所有的景物都适合拍摄,摄影视觉实质是一种想像能力,它本身不具备听觉、嗅觉、触觉等元素。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描述的就是人的眼睛只选择性地看到那些对人有较强吸引力、冲击力对象的情景。因此,在拍摄之前,摄影者应抑制视觉以外的感觉,先判断当下的场景是否适合用照片去记录与表现,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是确保照片视觉冲击力的前提。



从新闻摄影专业的角度来看,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画面的新颖程度。人们都有好奇的心理,越是新颖独特的东西越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其二是来自画面形象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状况。从视觉心理角度分析,视觉刺激来自于形象与正常状态的差异状况。画面形象与正常状态差异越大,刺激也越强,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摄影者喜欢用鱼眼镜头来追求变形效果的原因之一。



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相对于电视新闻,从传播学的角度衡量,新闻摄影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前者是“动”的,后者是“静”的,前者是有声的,后者是无声的;前者可在新闻正在发生时同步传送报道,后者总会有一定的滞后才能与读者见面。扬长才能避短,新闻摄影的优势正是体现在对新闻对象典型瞬间的抓取上。



新闻摄影中的“典型瞬间”又称“决定性瞬间”。它是指新闻对象的瞬间精华、精彩瞬间。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其典型瞬间表现形式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它们或是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或是最生动的瞬间;或是最富特征的瞬间;或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瞬间等等。照片都是瞬间形象,只有抓住了典型瞬间,才是形象价值较大的照片。只有抓住了典型瞬间,才能真正使瞬间变为永恒。



典型瞬间寓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以视觉效果来看,这种典型瞬间的出现时机,因对象的不同而异:有的可能是在高潮到来前的瞬间;有的可能是在高潮到来时的瞬间;有的也可能是高潮过后的瞬间。这要靠摄影者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摄影技巧了。新闻摄影瞬间精华的魅力,不仅来自形象的生动和深刻,而且与瞬间难度有密切关系。瞬间难度越大则照片的价值也越大。



视觉冲击力引无数摄影者竞折腰,但片面追求摄影作品的冲击力,也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就好比有人从拐角处走过,趁其不备,躲在暗处猛吼一声,吓得对方魂不附体。冲击之强烈,印象之深刻,自是不言而喻。然而,换来的只会是对方醒悟之后的恼怒。同样,人对一幅新闻照片的解读,也有一个从知觉的外在形式,到精神的内在感悟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外在形式对视觉感官的刺激,为冲击而冲击,刻意运用一些非常态的表现手段和华丽的表面效果取悦于人,而不是在如何提高新闻照片的深度与内涵方面下工夫,只会令读者在短暂的兴奋之后产生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借用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论述:“光、闪亮、鲜明的颜色、柔软性、叮当声在使儿童甚至幼稚的成年人愉悦方面不亚于某些香料,但奇怪的是,这种愉悦会转变成厌恶。的确,我们所谓的精细口味会抵制,并且转而寻求更平淡的愉悦。”



作为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一种不同民族、不同语种、不同国家的人都能看得懂的形象的国际语言。新闻照片正是靠这种只有摄影才有的语言同读者对话,而这种对话传播的效果,一方面依靠表现为外部形式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则依靠体现为内部形式的形象感染力。



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可以概括为,摄影者借助新闻照片的拍摄加上图片编辑的编辑技巧,将一定量的新闻信息传递给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照片的形象感染力分别得到凝聚与释放。如果把新闻摄影的形象感染力当作一个函数,那么这个函数受到摄影者的主观判断、客观场景、拍摄编辑技巧以及读者素养等变量的影响。

著名摄影理论家鲍昆认为,引起视觉“震撼”、“感染力”与“表现力”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的确实是如“好看”、“突兀”一类,更多的则是影像所表达出来的内涵,最打动人的绝对不是使用了何种夸张的镜头和拍摄的技巧,而是照片所表达的非同寻常的情感以及社会历史之下各种命运的冲突。实际上,一幅好的新闻照片,就是真情的传递和信息传递的集合体。



新闻照片不仅能够传递新闻信息,也能传递其他非新闻信息,而新闻摄影的形象感染力专指新闻照片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例如在报刊上登载的大量美女帅男照片,如果它们没有新闻信息量,不管它们在美化版面、吸引注意力、满足读者赏美需求方面发挥了多大作用,则这类照片都不具有新闻摄影的形象感染力。

新闻界老前辈范敬宜认为:“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应该把人作为新闻的主体,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拍出第二个人再也拍不到的画面,那才是好照片。”

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在新闻照片上实现情感的自然沟通呢?其深层的原因在于人类有共同的目标:渴望和平与安宁,繁荣与富足,积极寻求发展,追求平等、快乐和健康的人生;人类有共同的难题:疾病和灾难,各种落后愚昧与丑恶现象,环境污染,战争和流血冲突;人类有共同的情感:撇开国籍、民族和地域的差异,人类有共同的喜怒哀乐,有共同的爱和恨。



可以说人性美是新闻照片的内在追求。在新闻摄影实践中,许多摄影者尊重人的个性,并力求在照片中张扬这种个性,因为个性不仅是人性美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能强化画面形象,打造特色作品。爱与被人爱是人的生理需求,爱也最容易引起人类情感的共鸣,因此,那些人性色彩浓厚的情景最能够在新闻照片中得宠。



除了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优秀的新闻照片还往往具有一种评价性,就是说照片不单单是简单交代一个场景、复制一个场景,而是在照片里提供了某种观点,或者是进行了评价。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在传播的速度跟信息量方面报纸比不过网络与电视,但是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却可以在深度与思想性上独辟蹊径,通过画面形象表露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渗透摄影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并不把传递的信息直白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共鸣与思索来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形象感染力更强,而这种少而精的属性恰恰是新闻照片优势之所在。

显然,照片内在(隐性)的形象感染力比外在(显性)的视觉冲击力更有生命力。经历时间的洗礼,最好的新闻照片往往不是那些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而是那些最具形象感染力的照片。在每一个记者云集的大事件中,在每一个贯穿经年的大主题中,最终被人们记住的通常只是极少数富有象征意义并深深触动读者情感的画面。例如,无数表现贫困儿童求学渴望的照片中我们记住了解海龙镜头中的“大眼睛”,乌干达干旱的恶果浓缩在迈克?韦尔斯“大手和小手”的强烈对比中……



新闻照片要具备内在的形象感染力,对摄影者和图片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者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拍摄技巧之外,还必须要在外部新闻现场对人的内心产生的摄动与自身对新闻事件的洞察和驾驭之间找到巧妙的结合点。富有形象感染力的新闻照片往往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用心体会,无声的镜头语言中却流淌着深刻的思想,这种越看越赖看的形象感染力才能让读者产生发自内心的长久共鸣与震撼。



对摄影者和图片编辑来说,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如何在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也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就像不能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一样,任何过分强调照片象征意义和形式感,脱离读者解读能力的照片拍摄、选取原则也都是错误的。要时刻铭记读者与专业人士也许在阅读图片的经验和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闻摄影者和图片编辑要时常换位思考,绝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只有建立在以读者群为特征基础上的专业眼光才是实现新闻摄影有效传播的正途。


    关注 丁晓刚诗书画影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