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背后:一群纯粹的科研人

 

今天各位狮主是不是被殷平团队刷屏了呢?事件继4月18日在《Naturecommunications》(《N...




今天各位狮主是不是被殷平团队刷屏了呢?

事件

继4月18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子刊)上刊文揭示RNA识别工具蛋白的作用机制后,5月26日,殷平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关于N6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最新科研进展,首次报道了METTL3-METTL14蛋白复合体晶体结构,取得了表观遗传学的一项突破,这也是华中农业大学首篇登上《Nature》的研究论文。

各位狮主可能不知道《Nature》对于科研人员的意义,很多科研人员都将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当作最高目标,但是真正能过做到的科研人却屈指可数。

但,殷平团队做到了。

细细品味殷平团队的故事,一阵勤勉与奋斗的气味便会扑面而来。

“能够比别的研究团队跑得快一点,是我们的幸运”,殷平说:“团队的这项研究,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

2013年底,殷平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时,便将目光聚焦于RNA研究,并着手准备相关实验,“做最前沿的,做大家都想做的,在最前沿的研究中去拼速度、拼智慧。”

这份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和执着,让殷平团队抓住了“天时”。

选择了做最前沿的研究,就注定是一场辛苦的竞逐。在给记者讲述这场竞逐的精彩时,殷平首先感谢的是学校提供的“地利”和来自师生们的“人和”。

“地利”就是学校提供的研究平台。2014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筹措建立蛋白质公共研究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了相比于传统的原核系统表达效率更高的昆虫细胞表达平台的建设,同时购置了一系列关键的蛋白质研究仪器。平台建立之前,每次做实验只能去光谷生物城进行检测分析,费时费力。

2015年平台建成后,实验室邹婷婷老师和访问学者刘也行博士拥有良好的细胞操作经验,全力支持昆虫细胞表达平台的建设,殷平团队受惠于这个表达平台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极大地推进了实验进度。

“‘人和’比什么都重要,尤其得感谢大王。”殷平口中的大王全名王祥,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之一,是殷老师“借”来的博士。王祥原本的研究方向是油菜遗传育种,因研究合作,殷平有缘结识了他,一段时间的接触,对大王“心里很放心”的殷平向其导师杨光圣提出了“借兵”的要求,邀请王祥担任这项研究的博士生主力,“一开始很担心杨老师不放人”,殷平说,没想到杨光圣老师爽快地答应了,正是这份“爽快”,让殷平再次见证了“人和”的力量,心中对这项研究更加增添了一份底气。就这样王祥于2013年12月17日加入实验室,原来从事“田间工作”的他,刚进实验室时像“一张白纸”,殷平手把手带他熟悉实验程序,小到怎么开盖子的细节都不放过。而“借”来的这个博士,不负众望地挑起了大梁。

“没有其他老师的帮助,实验根本做不下去。”殷平清楚地记得,建立研究平台之初,实验条件尚不完备,从生科院书记和院长亲自帮忙张罗实验室,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袁主任直接负责重要仪器购置,学校和学院很多老师都给予了无私宝贵的支持……一个个帮助他的人,他坐在办公室列举了了许多许多。

根据实验需要,团队成员轮流平均每个月需要往返上海一次,但都保持着24小时内武汉到上海做完实验,再赶回武汉的往返节奏。每次行程匆匆的他们,“只见过上海的黑夜”,下了火车是傍晚,直奔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实验室连夜做实验,实验结束是拂晓,便急忙赶回武汉。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殷平的团队,讲究工作强度和工作效率,学术圈的激烈竞争是常态,实验室的勤奋便是这种常态下的进取之道。

“你晚上11点来实验室看看,我们都在实验室。”文章第一作者王祥这样说。

也许大多数人会因为殷平教授“80后”+《Nature》文章作者而将他称之为“神”,也许很多人会误将“顺风顺水”的标签加在他身上,但事实上,他的艰辛不应该被遗忘。

殷平入职两年来,还是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困难。“实话实说,有一段时间,遇到了不少困难”,殷平说,凡事都是万事开头难,困难面前,科研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他继续竞逐的动力。

“没有硕士转博时,告诉自己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老师,就把自己当成一个super博士后;科研经费捉襟见肘时,就想着把自己的力量多发挥一点。只要想着自己手中的课题是重要的,就一门心思做好课题”。殷平说,他当初找工作时来过华中农业大学一次,那个时候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去这里。

他是被华中农业大学纯粹的学术氛围感召而来,在他看来,很多华农科研人骨子里都透着一份实干的劲儿。他,就是坚持着同一份纯粹,用实干去克服困难。

科研,一个严肃而神圣的名词。许多人都为了“科研”前赴后继,有人名垂千古有人中途放弃。

我们不会苛责中途放弃的人,因为他们也许有着与他而言更有意义的事情需要去完成。

我们会歌颂把科研作为生命一样敬畏的人,因为科研是一个孤单且危险的事情,起早贪黑可能同样没有结果,自己认为的“重大突破”可能早在多年前就被发现,但即便如此还是对科研怀着敬畏之心以及多一份坚持的人,值得我们敬佩。他们努力着,他们坚持着,他们纯粹地辉煌着。

科研并不遥远,科研就在我们身边。各位狮主,如果收到殷平团队的鼓舞也有进入实验室学习的欲望,不妨一试。

值班鑫巴

刘畅 | 文本编辑

部分文字转载自南湖新闻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荒凉生命中的雨露是成长


    关注 华农鑫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