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以书为伴,心灵温暖

 

随笔以书为伴,心灵温暖文/清梦题记: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一棵树的话,那么,毫不夸张的说,书籍就是滋养这棵树...



随笔
以书为伴,心灵温暖
文/清梦


题记: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一棵树的话,那么,毫不夸张的说,书籍就是滋养这棵树不断成长的水分和营养。



   令人怀念的连环画

从读书到教书,这么多年与书打交道,很多时候,我却很怀念小时候读过的连环画。它们体积大多只有成人巴掌大小,可轻握掌中,也可放在衣兜里。内容由多幅画面配以简短的文字构成,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既携带方便,又直观形象,是我童年乃至少年时期最爱读的一种书籍。

在那书籍匮乏的年代,除了书包里的语文和数学书,在乡村生活的我们,几乎很难见到其他课外阅读书籍了。那个时候,谁要是手里握着一本连环画(也称“小人书”),谁就是同学们争相“讨好”的对象,而“讨好”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争取能尽快借阅到那本书。

还好,我在班上人缘还行,同学们有了连环画,都愿意借给我读。尽管那些连环画借到手中,已翻阅得相当陈旧和破烂了,但我还是如获至宝似的,读得津津有味,浑然忘我。有时带回家中去读,一边烧火煮饭,一边读着连环画书籍,因为读得太过投入,饭菜烧糊了都不知晓,为此也没少挨父母责骂,但仍然是痴心不移。

小学几年,我读了《三毛流浪记》、《木兰参军》、《杜十娘》、《李自成》、《西游记》、《封神榜》、《三国》等许多故事。这种直观形象、简单易记的故事叙述形式,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致于我总是不断地打听谁又有了“新”(好多其实早被人翻旧了,所谓的新,其实指我没有读过)连环画,然后就想尽办法借过来读。

那些鲜活神奇的故事,让我沉醉,令我着迷。虽然可借阅的连环画不多,但这些不多的连环画书籍,却如同水滴一样,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童年的成长,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也许,至今我都喜欢阅读和写字,与童年读过的连环画是有关系的,是它们启蒙了我对文字的热爱,对阅读的兴趣。

可惜,现在很少看到那样的书籍了---它们是那么小巧、简朴、便宜、图文并茂,也是极端平民化的,让人感到亲切,令人怀念不已。



     省吃俭用为买书

读初中时,我开始买书。因为学校离家较远,必须住校,父母每周给我2元钱买菜改善伙食,我几乎都省下来买成了书。

山路弯弯细又长,我从家里背着炒好的干菜和米粮,手里捏着父亲给我的2元零花钱,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有了这钱,我就可以到集市的供销社买书了。

那时的书并不太贵,几角钱都能买上一小本,稍微贵的,也不过是3到4元。每周拿着父亲给我的2元钱,我总是舍不得拿不去买菜吃,总是留着,存着,然后捏着它,飞奔到供销社商店去买书。

供销社商店设了一个专卖文具与书籍的柜台,玻璃镶成的柜面,分为几层,窄窄的两节,不是很长。其中有两层整齐地排放着一些书籍,大多是连环画、故事会、童话、言情和武侠小说,稀稀拉拉的,并不是很多。不像现在,书店到处都是,各类书籍装潢华丽,琳琅满目。因为手里捏的钱有限,我常常会蹲在柜台前一溜儿看过去,再一溜儿看过来,反复看封面和书名,再猜测内容,最后锁定目标,叫售货员拿给我看,如果价格在2元以内,我就毫不吝惜地掏出钱来买下;如果价格超出了2元,我心里特别难过,将书在手里摩挲半天,然后嗫嚅着对售货员说“我下次来买。”然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熬啊熬,终于盼到周末,回到家再得2元零花钱,等凑齐了钱再去买来看。经历这种心情煎熬,买回来的书,自然宝贝得很,捧在手里的感觉,如同捧着长着翅膀的白鸽,深怕手一松,它就飞了。

我买的书大多是比较便宜的连环画、童话、故事会。书一旦买回,那心情比吃了份回锅肉还欢喜。小心地放进书包,偷偷地放在枕边,到了晚上,同学们在寝室里闲聊,我就拿出手电筒藏在被窝里看书。阅读到神奇处,脑海里就浮想联翩,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嗅到了花香,听到了鸟语,看到动物们在星空下嬉戏;阅读到滑稽处,就情不自禁呵呵而笑,被邻床的室友听到,就会好奇地掀开被子看个究竟,笑骂我是“书痴”;阅读到伤感处,也会悄然落泪,为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叹息,还久久不能入睡。

阅读让我的心变得特别敏感和细腻,也日益变得丰富和宁静。

我开始喜欢留意生活的点滴,并把它们记录在日记本上,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很多时候,交上去的周记本,都能得到老师赞赏的评语;作文课上,别的同学还皱着眉头无处下笔,我早已奋笔疾书倚马千言,写好的作文,经常被当做范文读给同学们听。

我相信,那些本该用来买菜的钱,被我从牙缝里挤了出来买成了书,而那些书提供给我的营养,早已如同饭食一般,给予我生命以滋养。



    以书为伴,心灵温暖

习惯了有书相伴的日子,真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之感。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或许这话有些偏颇,但也挺有道理。不喜读书之人,往往浮于世俗之中,凭天性行事,随大众做人,言行气质自然不能与“腹有诗书气自华”之人相比。

我常常钦羡那些博通古今、纵横捭阖的读书人,总觉得这样的读书人他们本身就是一部书,丰厚、质朴,还散发着迷人的个性魅力,不仅耐读,还令人着迷。我虽是个清浅之人,过着简单的日子,但我已习惯了有书相伴的日子。若几日不读书,心中便有种惶惶然之感,总觉得精神世界空落落的,似乎欠缺些什么。这就如同嗜好一种美味,几日不食,心里便想得慌。或者,如同生命中的亲人或良友,几日不见,甚是思念。

牛顿的老师巴罗曾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的确如此,因为有书籍作伴,即使身陷孤独之中,我的内心也有盛宴,有狂欢。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时,一个人住在乡村的小学校里。黄昏时分,守着一盏孤灯,在灯下捧着心爱之书,忘情地读着,心灵就不再孤寂和难过。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种种困扰和烦恼,也能在阅读中一点点消融和化解,得到温暖的慰藉与力量。

如今,书籍越来越多了,而真正愿意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却少了。但我始终相信,饭食滋养人身体,阅读书籍却能滋养人灵魂。身体健康自然很重要,但灵魂丰盈却可使人更加强大有力,充满魅力。

我喜欢读书,纸质的,电子的,自己买的,友人赠的。这些书籍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亲密伴侣。我也非常喜欢以书为媒认识的朋友们,他们与我一样热爱书籍,喜欢写作,不管是遥远的、切近的,因为兴趣相投,气息相近,任何时候,简单地交流几句,就能让我的心灵变得更加温暖和敞亮。



此文曾刊于《教师月刊》


    关注 清梦文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